夏坚勇的“秋” 李洁非的“痒”
来源:扬子晚报扬眼
2019-06-17 08:32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蔡震)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我省著名作家夏坚勇创作的长篇历史大散文《庆历四年秋》近日出版,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是夏坚勇继创作宋史三部曲第一部《绍兴十二年》三年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在其作品研讨会上,专家们表示,这是一部史学知识丰富,阅读视野宽泛,兼具思想性和文学性,又极具特色的精品。刚刚上市的《天国之痒》是一本全景式描述“太平天国”的专著,作者李洁非基于迄今国内外太平天国研究成果,从中力避某些局限或偏颇,探析历史本来样貌,撷集上谕、奏折、情报、个人回忆录、亲历见闻等等,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太平天国的兴衰,进而深入发掘出时代精神与历史流变走向。

 图片

《庆历四年秋》

夏坚勇

译林出版社

 图片

《天国之痒》

李洁非

人民文学出版社

刻意地把“春”换成了“秋”

《庆历四年秋》这部作品是从书名开始的。夏坚勇介绍,2015年秋天《钟山》主编贾梦玮约他为《钟山》写一个专栏。“我写东西出手慢,人又懒,最怕干这种‘驴子后面催出马粪来’的活儿。但想想他们是双月刊,两个月写一篇文章也不难。当下就答应了。回来后很快就形成了几篇文章的构思,其中第一篇就是关于庆历年间的进奏院案事件,题目是最早闯入的:《庆历四年秋》。”夏坚勇觉得这题目不错,甚至可以说是妙手偶得。因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第一句就是“庆历四年春”,这句话太耳熟能详了。夏坚勇则有意把“春”换成了“秋”,其效果就正如鲁迅所说的“熟悉的陌生人”。秋色宜人,如果说“秋色”是指《庆历四年秋》的总体色调,那么这里的“人”就是世态人情。

作为文章的题目,对读者的诱惑力是大可期待的。但是问题来了,把这样好的题目交付给一篇万把字的文章,似乎太奢侈了。于是,“我决定重新规模架构,就写成了现在这部20万字的长篇格局。”

夏坚勇表示,在历史散文的写作中,他是有一点野心的,那就是力图让散文这种文体的疆界有所拓展。拓展的一头侵入小说,这是就技法而言;另一头侵入学术,这是就史识而言。“我希望在自己的笔下既能呈示细密精微的人情洞察,又有对于天下大势纵横捭阖的宏观把握。”他强调,所谓才华与史识兼具,情怀与学养相长,文思蕴藉且寄托宏远,那是一辈子也难以企及的境界。“我只能努力把每个字、每句话安放妥当,孜孜以求,如此而已。”

如一面铜镜读出历史的况味

一次小小的酬神聚餐,引发了朝局的轩然大波,背景是北宋中期的庆历新政。《庆历四年秋》展示了从宫廷到市井广阔的生活面,政治、社会、军事、外交,错综复杂;变革、权争、阴谋、人祸,惊心动魄。一波三折的朝廷新政被置于日常性的生活描画之中,读来兴味盎然,令人深思。

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丁帆看来,《庆历四年秋》以史为镜,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中林林总总的群像,尤其是各种各样的人物。此外,他对作者自己跳出来进行评点,嬉笑怒骂,由此开创了大散文的一个新的领域。他认为,“这样的一种文学构架,犹如一面铜镜,读出了历史的况味,说出了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说不出来的妙语锦句。”

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彬彬看来,夏坚勇的作品语言好、表达好,“因为我看任何文字性的东西,哪怕看广告都要看表达好不好,语言好不好。”他认为夏坚勇的文字平实而不失丰腴,俊俏而不失圆润。“太枯燥了,太乏味是没有文采的表现,太华丽同样是没有文采的表现。这方面,老夏把握得非常好。”此外,王彬彬还觉得《庆历四年秋》要细细品读,“每一句都很有意思,不仅仅是表达一个明确的意思,还隐藏着背后的东西,所以我舍不得读得很快。”对于历史散文的价值体现在哪里?王彬彬也谈了自己的观点,“历史学家只关注因果,只关注大的事件。而文学家关注的是历史的人性,是历史的体温,是历史的血肉。如果说史学家给历史拍了一张X光片,老夏则是照了一个CT片,这就是历史散文的文学性,就是独特价值所在。”

立体呈现了太平天国的生活

《天国之痒》所用“痒”字,成为书名之亮点。作者在本书卷首对其做出了诠释。李洁非自己写道:“在太平天国这件事情上,某些字眼或更易想到,例如痛、悲、殇之类,表面看起来更浅显,更晓切,但我一再忖之,终觉无以道出事情深处所给予我的复杂难言之感。痒,是身体一种体感,不像疼、酸、胀等指向那么直接、明确,有些隔膜,有些游移,抑且莫名其状、不明所在。它并非只是致人苦楚,而往往为之扰乱的同时,夹杂快感,竟可以反成一种诱惑……”我们知道,伤创将愈,痛将转痒;疥癣在身,也是其痒难禁。痒,可能表示伤创穷途末路,愈到这时,痒则愈甚;但也许,什么都不表示,只是一种挥之不去的病症。所以中国人对不少难以自抑的欲望,用“痒”作比喻。凡此种种,李洁非感到这都令人想到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是中国之痒。痒了上百年,而尤于鸦片战争之后发作更厉害。‘天国’与‘痒’相搭,应谓绝配。至于痒在何处,书中应该都能看见。”

全书共58万余字分为六卷,全景式、多层次的描摹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立体鲜活的“太平天国”。从对太平军领袖洪秀全出生地的考证到太平军起事,如何一步一步“冲”出湖广之地,以及“天京”的建立与哗变一一析出。书中着重对太平军与清军对抗之地点做现场还原式考察,其中两军在苏州交战之后,满街烧略景象。苏州遭遇有史以来罕见巨劫,由此在后人心中固化了太平军焚掠奸淫的流寇态度。本书对此一说,严格考证,从中道出“真相”。此外,从“国家”、“财经”、“刑罚”、“男女”、“文教”等角度,立体呈现了天平天国的生活。

避免通俗读物的猎奇和夸张

以往的太平天国研究中,呈现两个极端,或一味赞美,或极力否定,而这均是此书作者所不赞同的态度。李洁非特别强调,应秉持理性的精神来总结太平天国的遗产。《天国之痒》一书有意识地避免掺杂个人主观意识、情绪,力求还原太平天国始末及十九世纪背景下中外世界的真实情境。

书中以铺陈史料、生动还原历史场景及细节的写作方式比比皆是。对于诸多异说,李洁非坚持历史理性之原则。例如,仅对考证“起事”(“金田起义”)一事就有过万字的论述。“金田起义时间为洪秀全38岁诞寿之日(1851111日)”为一种存疑的说法,在当今大多数情况下却仍被沿用。李洁非以理性的、还原历史真实的态度独辟蹊径来处理这些史料和题材,在文中做出审慎的梳理。

《天国之痒》写作时间整三年,然而作者从关注此题材、搜集材料之始,直至成书,历程长达十年以上。书中对迄今所有涉及到太平天国包括中外史家、学者的几乎所有重要的论述及史料都有涉猎与研判,另外作者尤为擅于对历史情境和历史人物进行鞭辟入里、精彩纷呈的解读。

文学评论家解玺璋评价说:“李洁非的史传叙事往往不满足于对史实的描述,而是把它作为‘有力的思想认识方式和工具’;他又很自觉地排斥以义理约束历史叙事的方法,直接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这使得他的史传不仅克服了义理的空疏和概念化,而且区别于通俗历史读物的猎奇和夸张。这在《天国之痒》中同样如此。”作家毕飞宇谈起李洁非的作品时说:“虽然我本人从未涉足历史书写,但是,作为洁非的老读者,我必须向洁非致敬。”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