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6月21日讯(记者 于丹丹)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计算,北京时间6月21日23时54分,我国迎来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一年中白昼大于黑夜,阳光充裕雨水皆充沛的节气。
据中国天气网的消息,今年夏至期间,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地区的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局地将超2倍;同时,华北、黄淮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天气将越来越炎热。
虽然暑热升级,但夏至并不是最热的。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故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我们平常感受的气温其实是地表大气的温度,而这一温度在三伏天的时候才达到高峰,因此三伏天要比夏至这一天更热。
那么今年的三伏天气从何时开始呢?
初伏:2019年7月12--21日,也就是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俗话说“一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煎饼卷鸡蛋”!
中伏:2019年7月22--8月10日;
末伏:2019年8月11日--20日;末伏是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一般来说,10天一伏,不过也有中伏是20天的!在农村也有“秋老虎”之说,也就是“末伏加一伏”,气温立秋后,还会继续炎热一段时间!
冬天有数九,夏天亦有,夏至日便是一九的开始。
我国农历中“九”是常用的杂节,如今流传下来的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冬九九”是以冬至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节。“夏九九”是以夏至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同样,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
现在,各地“夏九九”的内容有所差异,但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日期与物候的关系。由于夏季我国南北温差小,冬季温差则较大,所以“夏九九”没有“冬九九”的局限性,适用的范围要更广。
夏至人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儿。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