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初次见面,彼此会问“你贵姓?”遇到同姓的人感到格外亲切。“姓”如同长长的线,不论上下几千年,都把一个家族紧紧相连;如同深深的烙印,不论纵横几万里,都印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头。
沿着姓氏的足迹步步回望、探寻,会发现姓氏虽有成百上千,但汇聚而上,都缘于最顶层的几个姓。如同中国大地上许许多多的支流,追根溯源,都有共同的“母亲”——黄河、长江。这些支流,或清澈见底、或逶迤如带、或惊涛骇浪,让历史的江河五彩缤纷、波澜起伏,也合力推动着中华文明的浪潮滚滚向前。
我们此次写的是《江南百家姓》,是写江南起源的姓氏和涌现出的名人。
江南,曾经的蛮荒之地,渐渐变成天下粮仓。不论是“苏常熟、天下足”,还是“湖广熟、天下足”,北方百姓是否饱暖,必须踮足眺望南方。
江南,曾经的文化沙漠,然而当北方烽火四起、中原沦陷时,江南挺身而出,救亡图存、薪火相继,成为华夏文明的避难所,成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地。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在一片空白的画纸上,是如何绘出了如诗如画的美景?
江南百家姓,一个个人物的故事,会记录这片土地由模糊到清晰的发展轨迹。
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即将召开,千余海内外“苏友”云集,我们推出《江南百家姓》,一起寻找江南的“根”和“魂”。
今年初,“问祖寻根——姓氏文化主题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资料图片
【正文】
我们读历史,可能会被一些人名搞糊涂了,嬴政的儿子叫扶苏,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吴王阖闾的儿子叫夫差;芈月的父亲叫熊商,为什么父子、父女的姓看上去不一样?越王勾践是姓勾吗?“赵钱孙李”为什么排在《百家姓》的前四个……
中国现有姓氏3500多个,历史上最多时达22000多个,常用的姓氏则为100多个。看似错综复杂,但拨开重重迷雾,其实“姓”走过了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历程。南北虽然隔着长江天堑,却是同根同缘,可谓“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为什么会有姓和氏
在旧石器时代,人们还是以部落的形式共同生活。每个部落为了区分于其他的部落,就各自取了姓。同时规定:不同的部落之间可以通婚,同一部落内禁婚。
那时,男子从事渔猎,女子从事采集,采集比渔猎的收获稳定。女性掌握着部落的话语权,世系按女性继承,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后人。
因此,最早的姓,大多数和“女”字有关,比如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又逐渐被阶级社会所替代,原来的一个部落分出了很多的支系,同一个姓可能分散四方居住,就像一个总公司,分成无数个分公司。怎么来区分呢?于是,出现了氏,氏是姓的分支。例如,黄帝姓姬,轩辕氏;炎帝姓姜,神农氏。
氏是怎么来的?有多种形式。
一、以国名为氏。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
二、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
三、以居住地为氏。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氏。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氏。
四、以兄弟次第为氏。如老大称伯或孟、老二称仲,老三称叔,老四称季。
五、以职业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还有直接以祖上的姓为氏、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氏、以先人的字为氏等其他形式。
自秦汉以后,姓氏渐渐合二为一,姓就是氏,氏就是姓。
只是在不同场合,姓和氏的使用习惯是不一样的。比如初次见面会说“请问贵姓?”不会说“请问贵氏”。在家谱、族谱的题名上是《×氏家谱》、《×氏族谱》,不会写《×姓家谱》、《×姓族谱》。
名、字、号的区分
为什么会取“名”呢?是为了区分不同的个体。据说在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开始,取名比较随意。比如齐桓公,名“小白”,可能是小时皮肤白,其实为姜姓,吕氏。晋文公名重耳,大概就是耳朵大,其实为姬姓。
当男子长到20岁时,要举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人,就要取字。也就是说,“字”比“名”要正规。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与“名”互为表里,所以又称“表字”。张衡字平子、祢衡字正平,秦观字少游,曾巩字子固,“衡”与“平”、“观”与“游”、“巩”与“固”意思相近。
我们现在都叫“名字”,是一个词。在古代,“名”和“字”是分开来的,是两个词。
“名”只可以长辈叫,或者自己叫称呼自己,称呼别人直接叫名,是很不礼貌的,一般称他的字。比如遇到刘备,只会称“玄德”,不会直接喊“刘备”。
女孩子到15岁时,要举行“结发加筓(jī,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之礼,表示可以嫁人了,这时也要取字。
不过,只有订过婚的女子才可以取字,比如一个15岁女孩,还没有订婚,就会对人说:我家姑娘还少一个字。意思是等待人家提亲。这就是“待字闺中”的由来。
除了名和字以外,还有“号”,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特长或者喜好而起,比如李白的号为青莲居士,苏轼的号为东坡居士。
“名”、“字”是父母起的,“号”是自己起的,“号”就相当于现代人在QQ或者微信上起的网名。
这就是姓、氏,名、字、号的区别。
先秦人名称谓比较随意
先秦的人名,我们经常看了糊涂,主要是当时称谓起来比较随意。
1、姓+名,忽略氏。比如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因此可以称他为嬴政、赵政。儿子扶苏、胡亥只是名,都是嬴姓,赵氏。
2、字+名。比如孔子的父亲叔梁纥。
孔子的先祖是商朝的皇族,和商朝的皇帝同一个姓,为“子”。
周灭商后,把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封在商丘,国号宋。传到孔父嘉(姓子,名嘉,字孔父)的时候,按照规定,不能再列入公室,应该别立一族。于是就取了孔父嘉的字作为族的名号。孔,是从孔父嘉那儿来的。所以孔子应当是姓子、氏孔,名丘,字仲尼。
他的父亲叔梁纥,姓子、氏孔,名纥,字叔梁。
3、直接称名。比如夫差(姓姬),勾践(姓姒)。
4、氏+名。比如楚威王熊商(姓芈,熊氏)等。
秦之后,姓氏合流,称谓就趋向于固定了。
《江南百家姓》的内容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为古代三大蒙学读物,并称“三百千”。
《百家姓》成文于北宋初,作者成谜。原来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百家姓》中,四字为一句,两句一韵,朗朗上口。
此前也有关于姓氏的书,不过渐渐散逸;此后,到明朝,出过《皇明百家姓》、清朝出过《御制百家姓》,但都不流行。
《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前四位是“赵钱孙李”,分别指宋朝皇帝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的正妃孙氏、南唐国主李氏。
如果从百家姓这本书来看,前三个姓与江南有关,分别是钱、孙、李。但总体而言,中华文明起源于北方,因此起源于江南的姓比例并不大。
我们这次所写的《江南百家姓》,是指与江南有关的姓。
江南意为长江之南,狭义的江南多指长江以南太湖流域附近地区,包括苏南、浙江、上海等地;广义的江南指长江中下游以南,除以上地区外,还包括了湖南、江西以及湖北、安徽长江以南地区。
此次是指广义的江南。
由于离现在非常遥远,所以每个姓都有多个起源。与江南有关的姓主要有四类:
1、主流的起源为江南,比如吴、顾等;
2、主流的起源为北方,但也有分支起源于江南,比如常、贺等;
3、虽然起源于北方,但南迁之后,家族名气超过北方,比如王、谢等。
4、据现在人口统计,这些姓氏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江南,比如俞、曾等。
这些姓氏当中,名人灿若星辰。我们所写的人物大多与江南有关,或出生在江南,或生活经历与江南有关。其中有文武兼备的君王、刚正廉洁的大臣、战无不胜的统帅、才高八斗的诗人、名垂千古的小说家……
跟着他们的足迹,一起走进江南,看烟雨千家、风细柳斜、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看只合游人老去的江南,经一代代文人墨客情感的浸润,变得成熟稳重、意蕴悠长;看落日楼头看吴钩的江南,经一次次刀与剑、血与火的锤炼,变得大气磅礴、绚烂夺目。
我们首先讲的一个姓,为江南地区的始祖。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杨民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