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 | 白先勇:想要做的事一生都做不完
来源:扬子晚报
2019-07-04 16:46

扬子晚报·面对面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只要开工写小说,必定熬大夜,82岁的作家白先勇是个资深“熬夜党”。令人惊奇的是,白先勇的精力仿佛使不完,奔走于各个城市之间进行着昆曲和《红楼梦》的推广,有时候一天只睡五六个小时,然而每每出现在公众面前,白先勇一定神采奕奕。带着新书《正本清源说红楼》来南京签售,并为昆剧《白罗衫》、《红娘》站台期间,白先勇接受了扬子晚报记者的专访,聊起文学、戏曲和岁月,他说,想要做的事一生都做不完。

作为实打实的“80后”,白先勇相当年轻:习惯性熬夜,“患有”中度强迫症,还喜欢听杨宗纬的歌。真实得触手可及,与那个写下《台北人》的老派作家仿佛不是同一个人。

在很多读者的记忆里,白先勇的名字是和这些经典女性形象联系在一起的:尹雪艳、玉卿嫂、金大班、钱夫人……以《台北人》为代表的小说,写尽一颗颗无处安放的灵魂,也将白先勇的敏感与细腻表露无疑。读者评价白先勇,“生得男儿身,一颗女儿心”。

“小的时候,我生了一场大病,差不多四五年的时间,我都被隔离了。因为自己生病,好像变得特别敏感,尤其是对人家的心理。所以我写小说,对人、对人的心理都比较敏感一点。” 创作《台北人》时的白先勇,只有三十岁不到,亲眼见证了父辈天翻地覆的历史变动,由此产生了特别深刻的感悟。“《台北人》里的这些女性角色,后来好像都拍成了电影,或是制作成了舞台剧。其实你看啊,《红楼梦》也是个女儿国,男作家对于女性心理的体验,其实都蛮深的。”

但白先勇强调,小说创作写的是“人的感情”,并不是“个人”。“真实的白先勇不是这个样子的。”

图片

真实的白先勇是什么样?坐在酒店的沙发上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时发出爽朗的大笑,潇洒模样,哪有半点《台北人》里清冷孤寂的味道!幽默地自称“80后”,白先勇的很多习惯真的和年轻人没啥两样:习惯性熬夜,“患有”中度强迫症,还喜欢听杨宗纬的歌。小说《孽子》改变成舞台剧时,剧组还特地将杨宗纬请来,为舞台剧演唱主题曲。白先勇不好意思地笑了,“因为我喜欢杨宗纬的歌呀。”

“理想国”图书编辑曹凌志告诉记者,白先勇是一位非常配合的作者,“不论是创作还是推广,都会追求尽善尽美,用时下的说法就是‘高配’。”曹凌志举例,青春版《牡丹亭》的服装道具,白先勇都亲力亲为监督,甚至连舞台背景上的“牡丹亭”三个字,都是著名书法家董阳孜亲笔。

白先勇习惯昼伏夜出,编辑们也知趣的形成默契,肯定不会在上午打扰白先勇的休息。“我习惯挑选深夜安静的时候写作,效率极高。没有电话来打扰,直到现在我还是这样的状态。”每每开始创作,白先勇的强迫症表现一定会达到峰值,肯定是手写,还指定稿纸。 “平时浏览信息会上网,但用电脑写东西就没有灵感了。”白先勇说,“台湾有一种稿纸,一页几百个字,我习惯了,好像多一行少一行都会觉得不对,写不出来。所以我家里买了一大箱囤着。”

图片

白先勇出生在桂林,至今仍然记得乡音,“就连说梦话,都还是桂林方言。” 饮食上也极好打发,一碗咸咸辣辣的桂林米粉就足够。无论走到哪一座城市,他总是忘不了家乡米粉的味道。

某种程度上,南京也是白先勇的“家”,虽然在南京住的时间不长,但秦淮风物的美好,已经深深烙在了白先勇心里。他还曾经专程回到南京,寻访自己曾经住过的大悲巷。“在外面久了,回到自己的家还是蛮兴奋的。”

让白先勇兴奋的另一个动力,来自年轻人的簇拥。每到一处,都有大批黑头发的追随,这让白先勇无比开心。接受记者采访的当晚,他出现在昆剧《白罗衫》的谢幕瞬间,拿着话筒大声询问满堂观众,“好看不好看?”铺天盖地的“好看”积极回应,白先勇乐开了花。

图片

如今,青春版《牡丹亭》为代表的“年轻昆曲”,在推动昆曲发展的作用上可否比肩当年的《十五贯》?白先勇保持了谦逊,“不同意,青春版《牡丹亭》主要是进校园推广。”他列出了一组数据,“2005年我们把青春版《牡丹亭》带到北大的时候,大约有98%的学生没有看过昆曲。十四年后,学生们已经能够自己组团演出昆曲。这是《牡丹亭》为代表的昆曲,带给学生们的最大变化。”

在《正本清源说红楼》的签售现场,白先勇与读者进行了半个多小时的互动。围观人群里七成以上都是在校大学生,一张张年轻的脸庞让白先勇越说越兴奋,盛赞《红楼梦》是“天下第一书”。“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心理投射,《红楼梦》写的是人性,是人的精神生活。尤其是中国人的儒、释、道三家,把它们文学化了、小说化了、戏剧化了,所以《红楼梦》才那么深刻。”

然而,要将年轻的读者们牢牢按在座位上,沉下心来阅读大部头的《红楼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白先勇身体力行,从美国的大学荣休之后,居然在台湾的高校开设《红楼梦》导读课 ,将自己的红楼理念用年轻人能够接受的方式,一点一点讲给学生们听。“《红楼梦》就好像我们曾经的老宅子,一进一进的门,一扇一扇打开,你越走越深,最后会发现,你出不来了!”

此前火遍全网的南京大学“红楼梦神作业”,白先勇在详细了解了作业内容、形式后,也认真点了赞。“只要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无论是从饮食入手,还是从人物身份入手,我觉得都是好的方向。慢慢地读下去,了解深入了,你就会发现,阅读《红楼梦》有了不同的收获。”

图片

白先勇自己的故事,也被拿来和《红楼梦》作比对。“如果贾宝玉从《红楼梦》中走出来,一直走到现在,那应该就是白先勇的样子了。”将读者的观点念给白先勇听,白先勇哈哈大笑,“我又不会出家,我还留恋红尘。”

“《红楼梦》的奇妙便在于,你20岁跟40岁的时候读,感受会完全不一样。”白先勇说,“我小时候读,看不出宝哥哥林妹妹是在谈恋爱,那时候只对他们吃的穿的感兴趣;后来越读越深刻,才发现其中的玄机,《红楼梦》是本天书!”

先有青春版《牡丹亭》为代表的“昆曲复兴”,如今又是密集的《红楼梦》推广,发自内心的使命感,推动着白先勇不知疲倦:“我对中国文化一直念兹在兹,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的根,整个民族的心灵是飘荡的。而且,在文化的认同和走向上,我有很大的危机感,不忍心看着传统文化衰落,传统思维式微。我觉得我要站出来。”白先勇举例,自己曾经出过一本书,《一个人的“文艺复兴”》,“一个人是不可能文艺复兴的,但我觉得,如果很多人心中都有这种想法,那么在21世纪,我们也能够像欧洲一样,来一场文艺复兴,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给予文化新的生命。”
“现阶段除了昆曲和《红楼梦》的推广,还有继续给我的父亲写传记。”白先勇把自己的每一寸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他觉得遗憾,没有在父亲生前认真用文字记录下他的言行。“那时候我只对文学感兴趣,对历史没有那么大兴趣。如果当时我在他身边,把他的言行统统记录下来的话,今天我就可以写很完整的一部传记了。现在我写他的传记写得很辛苦,因为没有和他好好谈。”

耄耋之年,关于“岁月”的话题不可避免,白先勇满脸佛系,“《牡丹亭》里有句唱词写得好啊,‘似水流年’。 50年易如反掌,快得不得了。但佛家说,人生本来就是无常的,不会有‘永远’的定位。如果有这样一个认知,就没那么焦急了。”

图片

快问快答:
Y=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杨甜子
B=白先勇

Y:那么爱吃桂林米粉,您自己会做吗?
B:家里人做,我负责吃。

Y:现在流行的观点是“养生”,就连90后00后都开始在意这个问题,您平时会注意养生吗?
B: 我会练气功,静坐蛮好的。

Y:您觉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
B:优点?那得让别人来说(笑)。真要说的话,大概是做事有一股蛮劲,锲而不舍,一定要做到底,一定要做成功。缺点呢,我有点好大喜功。

Y:假如一天有25小时,多出来的一小时,您会拿来做什么?
B:睡觉。我常常睡眠不足。现在一天大概睡五六个小时吧。

Y:这么多年下来,您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是?
B:年纪越来越大,对自己宽容了。以前律己甚严,现在觉得,对自己宽容就对。

Y:此前,各种媒体给过您一堆身份标签:“白崇禧之子”“昆曲推广人”“作家”,甚至还有“最后的贵族”。从中选一个的话,您会选择哪一个?
B:文人,写小说的人。

文|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杨甜子
摄影/视频 |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卢婧
编辑|陈申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