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史记 | 两江总督范时绎是清官能吏还是不法官员
来源:扬子晚报
2019-07-08 10:13
 
文/李晓巧
 
图片
雍正画像
 
 
有清一代的两江总督中,共有3对父子总督,范承勋、范时绎父子即是其中之一。沈阳范氏早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就投奔满清效力,范承勋的父亲范文程辅佐满清入主中原,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他的家族也受到清朝皇室优待,很多族人都被委任高官。
 
范承勋于1694年六月至1698年十月担任两江总督,其子范时绎也于1726年四月开始署理两江总督,直到1730年三月,父子各任两江总督达4年。
 
范承勋是范文程第三子,因父功直接授予官职,同时也因他哥哥福建总督范承谟为清朝尽忠,被耿精忠害死,康熙皇帝对他尤加关照。再说他也有能耐,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被任命为广西巡抚,上任之前,康熙帝告诫他:“汝父兄皆为国宣力,汝当洁己爱民,毋信幕僚,沽名妄作。”此后,范承勋不断升迁,虽然这跟康熙帝对他整个家族有好感很有关系,但也与他的业绩相关。《清史稿》上记载了一件他成功平定骚乱的事:云南是清代主要产铜地,每年都要铸造很多铜钱,1688年,因为云南的铜钱积压太多,所以政府决定通过军队来消化,“军饷十之三皆予(铜)钱”——军饷本来是发银子的,银子购买力高,最关键的是携带方便,这对随时都会有军事行动的士兵来说非常重要,如今不为士兵考虑,将30%的军饷都用铜钱来发放,也就是说,每个士兵在常规装备外,还要拎着一包沉重的铜钱,“军勿便”,士兵们极其不满。恰巧又碰上了云南左协军队调防昆明郊区,这成为点燃士兵们积压愤懑的导火索,很快就发生了兵变,而且还有蔓延到省城其它军队的趋势,其时湖广地区也有兵乱,如果乱军串联呼应起来,局面将无法想象。范承勋这时正任云贵总督,他采取的措施果断老到:一是立即抓捕了乱军的21个大小首领;其次是“标本兼治”,专门向朝廷汇报,恢复用银子发军饷。——这一套“组合拳”,圆满地解决了兵变危机。
 
在康熙二十五年到康熙三十二年的云贵总督任上,范承勋地方吏治上有很多亮点,于是,当康熙帝的宠臣傅拉塔去世,两江总督位置空缺后,康熙帝将两江总督这个“关系紧要”的封疆职位授予了范承勋。
 
范承勋在两江总督任上整饬吏治,做了不少有利地方有利于百姓的实事,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事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二月,请求朝廷免去江西追赔十年漕粮脚费。事情起因是,清代的江西负有缴纳漕粮任务的48个州县,除了南昌、新建两个县,其他州县因为都处于偏僻山区,需要用小船装运漕米到省城来缴纳,这一来就有个运输问题,十多年来46个州县的惯例是官府派人派船装运漕米到省城,将这笔额外运输费用分摊给交粮的百姓。江西这些地方官府为避免“私派税赋”的法律责任,就将“漕粮脚费”补写进了地方征税名目《赋役全书》中。这一来,漕运总督就发现了江西46个州县还有这么一大笔漕粮运费自己截留着,没有交给漕运衙门,就向朝廷汇报了这事,要求将之前收的漕运脚费追补给漕运衙门。户部同意漕运总督的建议,勒令江西追赔前十年的漕运脚费——其实,地方政府收的漕运脚费早就开销掉,这一大笔追赔银两将给江西百姓增加更大负担!——江西属于两江总督的辖区,粮饷事务也是两江总督分内职责。总督范承勋一眼看出了事情的实质,立即向康熙皇帝上奏折,指出如果追赔漕运脚费的话,势必再给百姓造成更大的经济负担,而这笔钱江西百姓其实早就一分不少地交过了,所以“请免追赔”,他保证以后严格督促各州县将收到的漕运脚费交给漕运衙门。户部不同意,睿智的康熙帝却批准了范承勋的请求。范承勋对这件事的处理措施受到江西百姓的称颂。
 
范承勋在两江总督任上兢兢业业,进行了不少改革,取得了实效,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月离任,次年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后因会同修理高家堰河堤有功,加太子太保衔,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去世后,清朝廷表扬他:“效力年久,敬慎自持,勤劳素著”。
 
雍正四年(1726年)四月,时隔28年后,范承勋的儿子范时绎再入他当年主政的两江总督府,署理两江总督,这一干也是四年,与其父亲担任两江总督的时间大致相当。那么,范时绎在两江总督任上的表现又如何呢?
 
范时绎的仕途突飞猛进,得益于雍正皇帝即位后对他的提拔,从一个八旗佐领连升三级,成为负责京城附近警卫的直隶五镇绿营之一的马兰镇总兵,独当一面的正二品高级武官。
 
范时绎任马兰镇总兵时的所作所为不负雍正帝所望。先说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驻扎遵化的马兰镇总兵范时绎,宣称在康熙皇帝的景陵长出了象征吉祥的蓍草,大张旗鼓地向雍正帝“进孝陵(景陵)新产蓍草”(《永宪录》),于是“群臣表贺”,王公大臣们交口称颂是因雍正帝对父亲康熙帝的孝顺而感动神灵,以致“王者孝道至则蓍草生”。才即位不久的雍正帝礼节性地谦虚了一下,愉快地将此事“宣付史馆,颁示中外”。这件康熙帝陵出蓍草一事,究竟是范时绎的创意,还是他只担当了全剧的一个演员,都不重要,关键的是他坚定地站在雍正帝一边。
 
再说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康熙帝梓宫运往遵化景陵安葬后,雍正帝将他以前的“政敌”——同母弟弟胤禵——软禁在景陵附近的汤泉,不许他返回京城,并命驻扎在遵化的范时绎监视他。范时绎极其认真地执行雍正帝命令,对胤禵进行了严密监视和控制,甚至还投井下石,使得胤禵最后对范时绎“愤欲吞噬”,而雍正帝却对他格外赏识。当胤禵于雍正四年(1726年)被押解京城圈禁后,范时绎也圆满完成了雍正帝交给他的特殊任务,得到更进一步的升迁——署理两江总督。
 
任两江总督初期,范总督的业绩得到了雍正帝的肯定。一是雍正五年(1727年)十二月,范时绎上奏“将江苏、安徽各州县应征丁银匀入地亩内征收,以雍正六年为始。”——这就是清朝雍正年间有名的赋税改革“摊丁入亩”。作为赋税重地的江南地区长官如此积极响应朝廷政策,雍正帝很欣慰。同时,范时绎在整顿河务、整饬盐政,以及丈量芦洲田地厘清赋税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是雍正五年十二月,两江总督范时绎按照雍正帝的命令,对在金陵城任江宁织造已达60多年的曹頫家族进行了财产查封和人员监管,任务执行得迅速有力,雍正帝相当满意。所以,到了雍正六年(1728年)三月,范时绎被提拔为户部尚书,从一品朝廷大员,仍然署理两江总督,可谓有权有势、身份显赫。
 
但是,雍正帝对范时绎办理缉拿匪盗的举措很不满意,竟然于雍正六年七月“将江苏所属七府、五州盗案,俱令浙江总督李卫管理”——这显然是对江苏地方长官范时绎的不信任!第二年,李卫派出的人侦察出,范时绎与江宁府一个叫张云如的人关系密切,而张某“以符咒惑人,谋不轨”。当李卫派人去江宁府抓捕张云如时,范时绎却想方设法地庇护该犯,于是,李卫参劾了范时绎。朝廷派员审查,认定案情属实,于是,范时绎被革去两江总督职务,回京待命。
 
尽管雍正帝说是看在范时绎祖父、父亲的面子上,没有治他的罪,还相继给他派了些差事,但是,此后的范时绎不断地受到大臣们的弹劾。最关键的是,雍正帝对他在两江总督任上的作为做了全盘否定,认为他在两江总督任上“玩愒废弛,因循苟且,无一察吏安民、诘奸禁暴之善政”——不仅将范时绎在两江总督任上的业绩全部抹销,并且还翻他的旧账,指出范时绎在任两江总督时,假装清廉,指使御史朱鸿绪汇报雍正帝,说范时绎为官廉洁,导致家人连饭都快吃不上了。雍正帝立即要求江南、江西两省的巡抚设法资助他,后来却查明范时绎两江总督任上的俸禄以及各项津贴拿得都不少,“并不至于艰窘”,说他全家饭都快吃不上了,纯属假话!——雍正帝说,虽然这样,朝廷还是给范时绎增加了补助,但是他不仅不思报答君恩,竟然违抗国法,纵容违法分子。
 
雍正皇帝雷霆大怒,范时绎自然罪情重大,刑部拟定将范时绎归在张云如匪徒案内论斩。雍正帝却释放了他。一年多以后,范时绎再被起用,几易官职,雍正十三年(1735年)又被以“行贿琐事参奏”而治罪,后遇大赦,被释回家,乾隆六年(1741年)去世。
 
在雍正朝十三年中,前半段,范时绎春风得意炙手可热,后半段时期却不断受到打压,很有规律性,此中应该不会没有原因。刑部要将范时绎判死刑,雍正帝又不同意,并且还几次起用他,可见在雍正帝的心目中,范时绎还不是什么谋反大逆之类的必死之罪。
 
出人意料的是,嘉庆、道光年间大臣赵慎畛的《榆巢杂识》中有这样的记载:“雍正时,范时绎任两江督,镇静和平,养廉之外,苞苴不入。上闻其清贫,降旨褒美,命三巡抚酌议养赡。放衙夜静,惟闻诸子读书声。”——在这位学识人品俱佳、位至封疆的名臣笔下,范时绎绝对是个令人景仰的大清官!
 
一面是对政务玩愒废弛、包庇罪犯、欺君罔上的罪可论死的犯官,一面是清正廉洁、家风淳正的世家大僚,这两种形象都聚集在两江总督范时绎身上,到底怎么回事呢?我们下期再谈。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