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认是胡适的学生,但两人终分道扬镳(《江南百家姓》21)
2019-07-15 17:41
他是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和胡适曾有师生之谊,但终分道扬镳;他和妻子生死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世人;而他最后的悲惨遭遇,让人唏嘘不已。他就是吴姓名人之一——吴晗。
 
 
与胡适的恩怨
 
 
1909年,吴晗生于浙江义乌,父亲是个秀才。他从小聪明,书读得也好,但是个“熊孩子”,打麻将、抽烟、逃学,样样都来,总让父亲不省心。21岁时,他考入上海的中国公学,校长是胡适。
 
入学后,他写下《西汉的经济状况》一文,胡适极为赞赏。不久,胡适离开中国公学,吴晗追随北上。经顾颉刚介绍,安排在燕京大学(现在的北大)图书馆当馆员。在吴晗心中,胡适就是指路的明灯,多次向他请教。
 
吴晗先报考燕京大学,但他的文史、英语都是满分,数学考了零分,燕京大学不收。他只好改考清华,同样是两个满分一个零分,清华破格录取了他(此说法有争议)。吴晗家里比较穷,胡适给清华代理校长翁文灏和教务长张子高写信,托他们多多照顾吴晗,帮忙找一份兼职,并力荐他的学术水平。
 
1931年初,吴晗写成《胡应麟年谱》,成为他正式研究明史的开端。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后,专攻明史,期间,写下40多篇文章,其中《胡惟庸党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明代之农民》等文,轰动一时。
 
图片
 
对于胡适的关照,吴晗充满了感激之情,1934年,吴晗大学毕业,在毕业照上题写:“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少说些空话,多读些好书——录胡适先生语。”
 
因为成绩极为出色,26岁的吴晗留在清华大学任教,后来专门开了明史课。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吴晗愤怒地指责当局,并写信向胡适求助,胡适没有回答,裂痕渐现。到了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吴晗先到云南大学任教授,后到西南联大任教,逐步投入抗日民主运动中,对国民政府的批判越来越激烈,开始全面抛弃胡适的“读书救国”论。他写文说:“长一辈的上一时代某些青年呢?却脑满肠肥,装作笑脸劝导着‘稍安勿躁!国事我们自有办法,青年还是读书第一,不必受人利用。’”
 
1946年,吴晗回到北平,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此前,他见过两次见到周恩来,深为叹服,从此,更多地宣传中共的政治主张。许多知名教授受到他的影响,比如朱自清,也参加了各种反蒋反美的活动。 
 
吴晗反对当局不仅停留在文章上,还承担起中共地下的部分工作,引起国民党的注意,列入抓捕名单。1948年11月,经中共地下党安排,他来到河北西柏坡中共中央所在地,先后受到周恩来、毛泽东的接见。
 
图片
图片
 
期间,他写信给胡适求见,胡适不予理睬。后来在北平两人终见一面,但话不投机,不欢而散。吴晗说:“我做胡适工作,可是他顽固不化,我的脚就不再踏上他家的客厅了。”胡适则说吴晗“走错了路”,从此两人各奔东西,再无交流。
 
 
生死不渝的爱情
 
 
吴晗刚刚毕业在清华任教时,一位朋友找到他,请他照料袁震。袁震曾是董必武学生,中共早期党员。1930年,23岁的她考入清华历史系,是清华屈指可数的才女之一。1934年春,袁震将以优秀成绩毕业时,染上了肺病。由于病情严重,卧床太久,清华大学不得不取消了她的学籍。
 
袁震生活不能自理,都是靠几个朋友轮流照顾。吴晗和袁震虽不太熟悉,还是答应了帮忙。第一次见面,两人交流历史研究心得,立即相见恨晚。此后每次从医院探望回来,吴晗都兴奋不已,有一种喜逢知音的欢愉感。抗战爆发后,由于袁震不能下床,吴晗先来到昆明,袁震稍稍康复后,也来到昆明。
 
袁震被病魔折磨得苍白干瘦,走路还要人搀扶,又比吴晗大两岁,恋情自然遭到吴晗家庭的反对。吴晗的母亲知道袁震在昆明举目无亲,生活艰难时,对吴晗说:“只要你答应不和她结婚,我可以把家里的房屋、田产全部变卖替她治病,替你尽心!”
 
吴晗对母亲说:“我们相爱,是因为我们今生今世互相不可缺少,我不能没有她,她也不能没有我。这种同生共死的感情,是万两黄金也买不到的!”
 
吴晗顶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而袁震经无微不至地照料后,竟神奇般地恢复了,脸色也变得红润。1939年10月的一天上午,吴晗对母亲谎称陪袁震进城看病,两人来到昆明城里一家旅馆,约了几位好友,在一间屋里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这一年,吴晗31岁,袁震33岁。一对患难情侣,终成眷属。
 
解放后,吴晗对袁震的感情和照顾一如既往。袁震放弃了自己所长,一心一意充当吴晗的助手。吴晗先后出版《历史的镜子》等多部著作,他对别人说:“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有袁震的心血!”
因为身体的原因,袁震一直没有生小孩,他们从孤儿院抱养了一男一女。
 
 
主编文史通俗读物
 
 
1949年后,吴晗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1958年,吴晗提议为中小学生编一套“中国历史小丛书”,得到热应响应。吴晗亲自担任主编,尹达、白寿彝、任继愈等共24位专家学者组成丛书编辑委员会,如今看来,真是大伽云集。到1962年,这套丛书已经出满100种。此外,吴晗还主编了“外国历史小丛书”、“语文小丛书”、“地理小丛书”等几部大型文史通俗读物。
 
吴晗说:“必须指出,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写专门论文、专门著作才是学术研究工作,才是学者,才是专家。至于写通俗文章,写普及知识的小册子,那是低人一等的,是另一种人干的事,让他们搞去吧,我不搞这个……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1959年9月,他发表《论海瑞》、《海瑞骂皇帝》等文章,1960年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1965年11月,姚文元在《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指责吴晗的《海瑞罢官》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一株毒草”,吴晗被扣上“叛徒”“特务”等莫须有的罪名。吴晗担心袁震因此受到连累,劝她回老家,袁震说:“即使天塌下来,我也要和你在一起!我们不求同生,但求同死!”
 
1969年3月,袁震被当成反革命家属遭迫害致死。同年10月11日,吴晗在秦城监狱里含冤辞世。1979年7月,经中央批准,北京市委为吴晗恢复党籍,恢复名誉,吴晗和袁震的追悼会随后也在八宝山举行。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杨民仆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