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杨振宁是他的学生(《江南百家姓》23)
2019-07-22 11:14
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是第一个被西方国家授予院士称号的中国人,杨振宁、李政道等是他的学生,“两弹一星”元勋一大半出自他的门下,他就是吴姓名人之一、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吴有训。
康普顿效应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吴有训出生于江西高安市,父亲做小生意勉强维持生计,母亲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慈祥又严厉。12岁时,有个思想新派的族叔,办起了一所新式私塾,不仅讲文史,还讲数理,同时鼓励孩子们读一些西方书籍,对吴有训影响极深。
1912年,吴有训考入瑞州中学,后转学到南昌的心远中学。心远中学与天津的南开中学、湖南的明德中学齐名,是民国时期的三大名校。
1916年,吴有训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三年级时,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的胡刚复回国,到南高任教。他是我国最早从事X射线研究的学者,吴有训在他的引导下接触到X射线的基础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1920年大学毕业,他回到南昌心远中学担任理化老师。第二年,经考试,成为官费赴美的留学生,来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
1923年,物理学家阿瑟·霍利·康普顿来到芝加哥大学任教,吴有训成为他的研究生,康教授只比他大5岁,两人一起从事X射线散射光谱研究。康普顿最初发表的论文还难以令人信服,吴有训接受了验证康普顿效应(x射线通过实物物质发生散射的实验时,发现的一个新现象)的课题,夜以继日埋头在实验室里,进行了上百次实验,整理了上百万字实验笔记。在公布实验结果后,哈佛大学一位教授提出异议,吴有训亲自去哈佛大学,当场演示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准确无误,康普顿效应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和接受。
1925年11月,美国物理学会第135届会议就定在吴有训所在的实验室召开。会上宣读或交流的论文共有60篇,吴有训的论文排在第一位。同年,29岁的吴有训完成了博士论文《康普顿效应》,这篇轰动世界、为中国赢得极高声誉的论文,至今仍保存在芝加哥大学的图书馆里,成为世界物理学史上光辉的一页。
1927年康普顿教授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康普顿认为,“康谱顿效应”也可称做“康普顿—吴有训效应”。国外一些物理教科书,也称作“康普顿—吴有训效应”,但吴有训知道后,都明确拒绝了,只称自己是康普顿的学生。
康普顿说:吴有训是他平生最得意的两个学生之一(另一位学生是L. W. 阿尔瓦莱兹,在吴有训之后十年获得博士,于196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创建物理实验室
1926年,吴有训谢绝了学校的挽留,毅然回国。在江西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任教。
1928年,吴有训被聘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并先后担任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他在清华创建了中国首个物理实验室。他在第一节物理实验课上,要求学生用一根两厘米长的短尺度量一段3米的距离。这是非常简单的实验,但是稍有疏忽,就会出差错。他就是要告诉学生:在科学实验中,要重视每一个细节。
一心想报考电机工程学系的钱三强,在听了吴有训几堂课后,毅然决定转行,1932年如愿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5年,物理学家严济慈教授赞誉吴有训是“打开我国物理学研究先河”的人。1936年,吴有训被推任中国物理学会会长。4月,他被德国哈莱(Halle)自然科学研究院推举为该院院士,成为第一位被西方国家授予院士称号的中国人。
抗战爆发后,国内的高校搬迁至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吴有训任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此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以及1981年公布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的黄昆、朱光亚、邓稼先等都是当时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可以说都是他的学生。
有一次学生们闹起了罢课,其中包括杨振宁,他们认为有个物理教授只会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大家听不下去,于是联合起来要求换老师。吴有训亲自讲课,严谨又生动,让学生们大为倾倒。那位教授原来有些不服气,听了后也心悦诚服。
因保护学生辞职
抗战胜利后,1945年,他被蒋介石任命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此后,内战爆发,学生运动风起云涌。1947年5月20日上午,中央大学学生游行队伍,一路高呼“反饥饿、反内战、反暴行”的口号,向南京总统府进发。国民党派出大批军警用水龙头、钉耙、木棍冲击学生游行队伍,毒打学生,当场受伤100多人,重伤致死20多人,被捕20多人,酿成“五二〇惨案”。
南京警备司令部对中央大学发布了戒严令,向校方列出了40名学生的“黑名单”。吴有训坚决拒绝军警进入校园搜捕学生,表示“决不允许到学校来抓学生,你只要抓一个,我吴有训立刻提出辞职。”
由于国民党的倒行逆施,1947年10月底,吴有训递交了辞呈,向中央大学师生告别。1948年3月,吴有训被评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物理学院士。不久,他到上海交通大学担任物理系教授,远离政治漩涡,一心致力于物理学教学和研究。
工作中不修边幅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吴有训被任命为国立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主持校务工作。195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以后,吴有训担任副院长、数理化学部主任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1955年6月,吴有训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吴有训身高有1.9米,在公共场合总是一幅“威严”气派。根据国家规定,当时一些著名的学者都有配车,而吴有训的车是最漂亮、最新型的,他的司机也十分勤快,总是把车擦得锃光瓦亮。所以吴有训一出门,大家看车就会知道。然而,无人有意见,因为大家都认为吴有训代表的是中国科学界的“脸面”。
实际在工作中,吴有训却是不修边幅。他经常亲自加工材料,或者修理实验器材,别人还以为他是普通工人。
1977年11月30日,吴有训逝世,享年81岁。
1987年,中国物理学会设立吴有训物理奖,对开创中国物理学事业做出贡献的物理学家进行奖励。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国家隆重表彰了“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有人统计,在受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者当中,有14人出自吴有训教授的门下,包括王淦昌、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
(吴姓名人故事自此结束,下篇为钱姓。)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杨民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