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夕阳
《长安十二时辰》里有这么一个桥段:大内总管郭利仕用假货掉包的手法,贪污了宫里一批珍贵的金银器,藏在自家私宅里。长安平康坊的黑帮头子地下城主葛老,派人把宝贝从郭府盗走,埋在长安郊外一个叫何家村的地方。后来知情人被杀,这批宝藏从此下落不明。大家都知道,小说的故事是虚构的,郭利仕的原型是唐玄宗时的大太监高力士,可是何家村的宝藏却是实实在在的。
何家村遗宝是真的,却和高力士无关
1970年10月,在西安南郊的何家村,要修建一个收容站。在挖地基的时候,挖到80厘米深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大陶瓮,里面装满了闪闪发光的金银器、还有玉石玛瑙等贵重宝物,旁边还有一个银罐。紧接着,又在旁边不远处挖出了另一个装满了宝物的陶瓮。经过考古人员清点,这两个陶瓮共计出土了1000多件唐代文物,其中金银器物就有271件,还有众多银锭、银饼、银板、金银钱币,以及玛瑙、水晶、玉器各种宝物,个个精美,件件夺目。其中属于国宝级文物的有3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有数十件。何家村遗宝也成为陕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何家村出土唐代舞马衔杯纹鎏金银壶)
那么,何家村的宝贝是谁埋的呢?在陶瓮里发现了唐玄宗开元十九年的银饼。既然小说郭利仕的原型就是高力士,那么这批东西是不是高力士贪污的皇宫宝物呢?高公公表示冤枉。因为何家村遗宝包含从初唐到中唐不同器型与纹样的物品,年代跨度很大。其中年代最晚的金银器,是安史之乱之后唐德宗时期才开始流行的风格,大概比《长安十二时辰》晚了三四十年。
何家村宝物的真正主人是谁?
那么何家村宝物的真正主人是谁呢?根据考古钻探和相关文献,何家村位于唐代长安城的兴化坊。因此郭沫若等学者认为,这是当时住在兴化坊的邠王李守礼家的财物,在“安史之乱”时仓促埋下而后来未能挖出,所以才一直保留到现代。但是北大考古系的齐东方教授认为:邠王李守礼距离安史之乱爆发前十几年就已经去世,而且李守礼这个人是出了名的月光族,史书上说他在外面欠了几千贯钱的债,别人劝他节约一点、为将来着想。他笑着说“我是天子的大哥,还怕死了没人埋吗?”这样挥霍无度,后人如何能积攒下这么多珍宝?齐东方推测,住在兴化坊的官员贵族当中,最可能与遗宝有关的是唐德宗时的租庸使刘震。租庸使的职责之一是管理官府财物。那么为什么刘震要埋藏这些财宝呢?专家推测是唐德宗时期的“泾原兵变”。783年,唐德宗调动驻守在泾原的部队前往平叛,在途经长安时,士兵们听说皇帝的琼林、大盈二库,金银财宝都多的放不下,自己却连粗粮都吃不饱。于是发生叛变,攻占长安城,大肆掠夺国库的金银财宝。唐德宗吓得跑路了,而负责保管国库财物的刘震将这笔财宝埋在家门口。朝廷收复长安后,由于刘震曾经接受叛军伪职,因此刘震夫妇都被处死,他在兴化坊埋藏的珍宝也从此无人知晓。
镇江丁卯桥,才是高力士的藏宝?
不过,考古学家虽然替高力士洗刷了盗宝罪名,可并不等于说他清廉。高力士在历史被称为贤宦,对皇帝绝对忠心,玄宗说只要有高力士在皇宫值班,他就可以睡得特别安稳。但有一个毛病:贪财。史书记载,高力士在长安有许多的房产、田地,身价比王爷们还要雄厚得多,“资产殷富,非王侯贵族所能比拟”(两唐书《高力士传)。他发财当然不是靠掉包皇宫金银器这种小伎俩,主要是靠收礼,当时朝廷上下,从宰相李林甫、杨国忠到安禄山、高仙芝等边防将领都经常给高力士送礼,求他在皇帝面前多多美言。有意思的是,唐代长安的考古并没有发现与此相关的直接证据,但是几千里外的润州(镇江)却出现了疑似送给高力士的大礼。
1982年元旦,在镇江丹徒丁卯桥附近的工地上,挖出了一个大罐子。跟何家村遗宝一样,这个罐子里也是装满了唐代的宝物。所不同的是,何家村的宝物包括金银器、钱币、玛瑙、玉器各种类别,年代跨度也很大。而丁卯桥的藏宝清一色都是没有使用过的银器。在数量上,丁卯桥出土了950多件银器,同时期的何家村出土了270多件金银器、法门寺出土了120多件金银器,银器数量甚至超过了另外两个唐代著名宝藏的总和。甚至丁卯桥装银器的大罐子,也不是普通陶罐,而是纯银罐子。在工艺质量上也不逊色,与何家村的北方皇家风格不同,南方的丁卯桥银器更显得清秀奇巧,其中“论语玉烛”银酒筹被列为国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丁卯桥的银器,除了银钗、镯子和酒令筹码等小件外,其余器物上都刻有规整的“力士”两字。显然有人专门定制了这批银器,而制作的目的跟“力士”有关。
(镇江丁卯桥出土唐代论语玉烛"银酒筹筒.)
“力士”的本义是佛教的护法神,这批银器主要是酒器,自然不适合作为佛教用品。“力士”是不是为制作银器的工匠名字呢?回答也是否定的。因为,唐代的金银器并没有后来“物勒工名”的署名制度,再者即使是工匠签字署名,一般也使用草书花体,不会使用正楷签名。何况数百件银器,制作手法各有不同,不太可能出自一人之手。有人考证说“力士”是当时的地名,但是唐朝的力士山在江西,从江西制作了这么一大批银器,又神秘地埋到千里之外的镇江,似乎有点说不去。更多的学者认为是“力士”是银器的主人,唐朝叫“力士”的名人有两位,一位叫许力士,是诗人许浑的祖先。他生活在唐太宗贞观年间,跟银器的年代明显对不上。另一位著名“力士”就是高力士了。当时的润州(镇江)是南方的金银器加工中心,又是水陆交通要道,大量的金银器由润州通过大运河运往长安。当地官员或土豪定制了、一批银器送给炙手可热的高大人,并且在银器上刻上“力士”名款来拍马屁,完全在情理之中。可银器刚制作好,就遇上安史之乱爆发,“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镇江虽然没有被安禄山攻陷,但也受永王李璘和刘展叛乱波及,最终这批银器没有送到长安,而是和何家村的宝物一样,沉睡地下一千多年。
(镇江丁卯桥出土唐代鎏金双凤纹大银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