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面对面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线一月有余,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口碑依旧,在一向对国产剧打分严苛的豆瓣上至今维持着8.6的高分。随着剧集备受好评,原著作者马伯庸也收获了大批粉丝。“老东家又买了两千多本,我过来签字。”前不久,马伯庸发了一条微博感概“人火不易”。看到以前的同事和领导过来求签名,他百感交集:“十年之前都是我拿着投标文件去找各个部门苦苦求签字……”在成为全职作家前,马伯庸是一名外企员工,他在上班族和作家的身份间来回切换了10年。7月底,行程紧张的马伯庸接受了扬子晚报/扬眼记者的专访,马伯庸的声音里透着疲惫。
马伯庸为何偏爱“小人物”?
马伯庸最初尝试创作,可以追溯到1998年,那时他还在上海读大学。在一个名叫“银河英雄传说”的同人论坛上,他和网友们自娱自乐开始了原创之路。2005年,出道作《风起陇西》问世。此后又推出《风雨》《三国机密》《古董局中局》等代表作,这些作品被网友称为“考据型悬疑文学”。2015年全职写作后,马伯庸出了不少优秀作品,《长安十二时辰》正是其一。
《长安十二时辰》讲述了唐朝上元节前夕,“刺客”狼卫企图使长安城陷入危局,靖安司李必委托死囚张小敬,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城的故事。关于故事的最初构想,马伯庸多次在采访中披露,与一次答网友问有关。
早些年,马伯庸在知乎上看到网友提问:“如果你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会把背景设定在哪里?”《刺客信条》是一款冒险游戏,玩家通过控制刺客穿梭于城市里执行各种刺杀任务。马伯庸描述自己当时“脑洞”大开,畅想故事若发生在唐朝的长安城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他用键盘敲下的几千字回答,获得了网友数万条“转评赞”。尔后经过大半年潜心创作,奇思妙想最终扩展成了一部40万字的小说,今年夏天随着同名网剧热播火了一把。
不同于一般虚构类写作,马伯庸给自己贴的标签是有质感的“历史可能性写作”。他善于将故事构架在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之上,并找到一些小人物,让他们发挥作用。“读小人物的故事,就会明白历史的重大变迁不是一蹴而成,而是由小事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在马伯庸眼中,相较于帝王将相这类“大人物”,“小人物”的历史似乎更鲜活。
在《长安十二时辰》里,主角张小敬就是个由马伯庸“赋能”的历史小人物。这点还是马伯庸亲自“解锁”的:《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中有记载,但是就有一笔“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那么原著里马伯庸最偏爱的“小人物”是谁呢?
▲ “扬眼”对话“马亲王”,移动交互产品,扫码进入
记者:这部小说您最喜欢哪个角色?
马伯庸:我自己最喜欢徐宾那个角色,因为跟我挺像,就是一个宅男,然后喜欢阅读资料,分析里面的头头道道,沉迷在小圈子里。
记者:作为宅男您数次去西安实地考察调研,这不冲突吗?
马伯庸:这个没办法,生活所迫嘛!所以宅是一个心态,不是说他会一直待在家里。宅的话就是指沉迷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就一点都不考虑。
记者:您之前在网剧中客串演出,是对演戏有兴趣吗?
马伯庸:我参加过一次,但是演戏对我来说太难了,所以就放弃了。那是拍《三国机密》的时候,当时客串了一个门童,因为只有一句台词就过去了。拍摄期间也挺麻烦的,完了以后我说以后再也不客串了,太累了。
记者:是拍摄不顺利,还是觉得演员的标签与您不搭?
马伯庸:他们演戏比想象中要难得多,不是我们现在电视上看到的那样。这些人做起来看似很容易,抬个手出门什么的,实际上演的时候是很难的。这个台前也挺吓人的,还是算了。
记者:目前您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马伯庸:最感兴趣就是写东西,所以一直在写。
水盆羊肉 | 视觉中国
吃货马伯庸能理解导演的私心吗?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带火了西安美食,从水盆羊肉到火晶柿子,再到油锤,微博上掀起了一股“舌尖上的西安热”。导演曹盾说,作为西安人这些都是自己故意加进去的“私货”。
原著中马伯庸对“吃”也甚是讲究,他用文字把唐朝社会如何吃喝玩乐描述得淋漓尽致。你看,掮客助狼卫混进长安城时贿赂门吏的那张饼,他这般描述: “热气腾腾的胡麻面饼,正面缀着一粒粒油亮的大芝麻,香气扑鼻”。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发现,马伯庸从不掩饰自己的“吃货”属性,尤其是在微博上。有网友求证烧仙草传说的起源,他晒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推断最早可追溯到明朝的中晚期。浏览到考据西瓜引种传播的文章时,他大赞口齿生津。“吃货”马伯庸能理解曹盾的私心吗?
记者:书里有一些关于美食的描述,写作时您是如何考虑的?
马伯庸:我书里其实没什么写美食的,书里面提到吃东西的地方很少。主要是剧组,他们原创了很多的东西,在很多情节中把美食放了进去。
记者:剧组加入这块内容,您没有反对吗?
马伯庸:我没有参与到编剧的工作中,但改得挺好的,所以不能说是我的功劳。
记者:您常以吃货自称,那您对南方美食有什么研究和印象吗?
马伯庸:南方的话像南京东西就挺好吃的。我每年都会跑到南京去吃小龙虾,今年去过好几次了。
记者:若是让您聊一聊江南美食故事,您能分享一两个吗?
马伯庸:关于江南的美食故事一下子还真想不起来,没有特别的,就是吃。
记者:吃的时候能发现故事最好,但也不强求,还是注重吃的过程跟味道?
马伯庸:对,吃就是吃得单纯一点。
曹破延“女儿奴”的人设是有意为之?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不少书粉表示对大反派狼卫首领曹破延始终“恨不起来”。在电视剧播出后,曹破延“女儿奴”的形象更是圈粉无数,不仅有网友为曹破延撰写同人文,更有网友为曹破延和他的女儿画漫画合影。
马伯庸常说,读历史小说最终读的并不是历史,而是从历史中发觉出来的跟现代人所产生共鸣的点。作为原著里第一个拥有名字的出场人物,曹破延“女儿奴”的人设,会是马伯庸精心设计的吗?
记者:曹破延 “女儿奴”的人设是您有意为之吗?
马伯庸:对,这个其实也是与我身边环境有关。因为我身边很多朋友生的都是女儿。他们每个人性格都不一样,有些粗手大脚,有些细致,有些豪放,有些比较婉约,但是有了女儿之后的共同点就是,对女儿那都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就是像“女儿奴”一样。刚开始写曹破延这个角色就是一个单纯的反派。因为没有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派,我就想着能不能给他添加点人情味呢?想起我的那些朋友们,于是就把他们对于女儿的这种热爱放到曹破延身上。
记者:在微博上,您时常分享与儿子马小烦的趣事。您想象过自己做“女儿奴”时的样子吗?
马伯庸:哎呀,我一直特别想要女儿,但是没有。我生的是个儿子,所以说我一直在想象有个女儿会是什么样子?女儿跟父亲的关系可能会好一点。二胎如果能保证百分之百生女儿的话,我就生。
为什么要清楚自己的能力界限?
生活中没机会做“女儿奴”,马伯庸却时常“嫁女儿”。在出版界,许多作者都把文本到影视的IP转化过程比喻为“嫁女儿”。随着近一年来《三国机密》《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三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马伯庸也完成了与优酷、腾讯多家视频网站的合作。
马伯庸的IP转化之路走得相当成功,有意思的是记者发现他几乎不参与任何编剧工作。《三国机密》的编剧是常江,《古董局中局》的编剧是刘殷实、卢源,《长安十二时辰》则是由导演曹盾亲自编剧。这是为什么呢?
记者:近几年您在文学IP转换上动作频繁,是有规划吗?
马伯庸:这个不是我来决定的,跟我没关系。他们有人有兴趣买过去做改编,那我就把它卖掉。所以说也谈不上什么规划,只是这两年感兴趣的人比较多。但也不能说是根据市场需求,我写书就是自己写书,写完以后就放在那。若是有人来买,那他就买走。
记者:IP转化过程中,包括选角、剧本您一点都不参与吗?
马伯庸:都不参与。你跟他们合作就应该信任他们。就像我刚才说的,我只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影视制作这块涉及到太多人了,交给专业团队去做就好了。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搞清楚自己的能力界限。因为我的能力就在写作这一块,什么选角、剧本,这个我不擅长那就果断放手。交给专业团队去做,结果肯定比我自己来做就好。转换过程中有些人可能愿意管得多一点,这也无可厚非。有些人愿意亲自去操盘,有些人愿意去多提提意见,但是对我来说的话,还是大家各自做各自擅长的事吧。
记者:您会考虑像郭敬明那样成立自己的文化公司吗?
马伯庸:算了,那种事情太可怕了,管好我自己就好。最好就是让我除了我自己以外,不用去管也不用去考虑别的事情。
记者:哪些因素促成了您IP转换取得成功呢?
马伯庸:我觉得是碰到了一些好的团队。比如给我改编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事先都是书粉,然后才是一个制片人,或者是一个制作团队。所以他们会以一个读者的态度去珍惜这本书带给他们的机会。
文 |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王梦晓
编辑 | 陈申 盛慧梅
部分图片来源@马伯庸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