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连中六元”,来看看古代神一般的存在(《江南百家姓》29)
来源:扬子晚报
2019-08-13 08:17
中国古代漫长的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比买彩票中了特等奖的概率还低,总共只有21人,大约60年出一个。“连中六元”只能用“人类的奇迹”来形容了,史上有两个人,一位是明朝的黄观,不过结局悲惨,死后被革除功名。而另一位是真正毫无瑕疵的六连冠,他就是钱姓名人之一——钱棨(qǐ)。
 
 
起步较晚
 
 
中国科举制萌芽于南北朝,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到清晚期趋向衰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历经1300多年。唐五代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两级(有殿试,但没有成为制度);北宋变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明清时,在正式考试之前,还有“资格考试”,相于决赛前的预选赛,分为三级:县试、府试、院试,也称童试,全部通过的称为秀才,第一名称为案首,三级都考第一称为“小三元”。真正的决赛又分为三级: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考中的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考中的称为“进士”,第一名为“状元”。后三级全部考了第一称为“大三元”。“小三元”加“大三元”为“六元”。如果和现在的考试打比方,那就是通过了小升初、中考、高考,取得了本科文凭,又考上硕士、博士、博士后,在所有的考试中都得了第一名,为“连中六元”。清朝连中三元的有两人,除了钱棨外,还有嘉庆年间的陈继昌。
 
图片
 
钱棨生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苏州府人,原名钱起,因避与唐代诗人钱起同名,改名为“棨”。虽是书香门第,并不是天才早慧型,而是属于勤奋励志型。他多次参加童试,但全部落榜,一直到28岁才考中秀才。不过,三次都是第一。接着参加乡试,居然连考几次,同样是铩羽而归。一直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才考中举人,已经46岁了。接下来出奇顺利,夺得会试、殿试第一名。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期间还有个传说,钱棨参加殿试的这一年,乾隆已经是70岁高龄,他自称是“十全老人”,觉得人生完美无缺,但他突然发现,大清建国以来还没出现一个连中三元的人,感慨万千。主考官猜中了他的心思,灵机一动,把钱棨的卷子拿给乾隆看,说他已是“解元”、“会元”,殿试考得也不错。乾隆大喜,看过卷子,越发高兴,把本来第十名的钱棨定为第一。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乾隆帝确实亲自作了《御制三元诗》庆贺钱棨。诗云:
 
龙虎传胪唱,太利晓日暾。
国朝经百载,春梢得三元。
文运风云壮,清时礼乐蕃。
载咨中四义,敷奏近千言。
讵止求端楷,所期进谠论。
王曾如何继,违弼我心存。
 
乾隆赞赏他的殿试对策好,文章虽“近千言”,而内容切实,表述完整,书法亦端正,清秀有力。乾隆还写了跋,为:“条对较诸卷详切,特拔第一。而开弥逢视之,乃知长洲钱棨,开国百四十年以来……三元尚未见,不特科名盛,亦觇文运之隆云。”诗和跋曾刻碑树立于苏州文庙内,如今此碑已毁,拓片留存了下来。
 
在京的士大夫们及四方诗人纷纷赋诗祝贺,“和者数百家”。曾是钱棨乡试主考官的翁方纲以伯乐自任,发起三元喜宴,特地将这些祝贺诗收集起米,汇编成《三元诗集》。
 
 
仕途不顺
 
 
享受过狂喜之中,钱棨步入了仕途,居然和他前半生的考试一样,坎坎坷坷。他先是被分配到翰林院负责修国史。几年后,又进入上书房充当皇子皇孙们的老师,前途一片光明。
 
才过两年,到了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79岁的乾隆帝一次来到了上书房,发现空无一人,询问怎么回事,得知这几天师生都没有来。乾隆勃然大怒,将钱棨革职留任。4年以后,钱棨才得以重新起用,后来还晋升为乾隆的侍读。
 
此事史书记载不详,所以原因不明。有人认为钱棨是被和珅陷害的,因为钱棨高中状元时,和珅有意拉拢他,被钱棨拒绝,因此和珅怀恨在心,在乾隆面前添油加醋、搬弄是非。
 
到了嘉庆年间,钱棨的仕途终于一帆风顺,先升迁为侍讲学士,后担任云南乡试主考官,又被提拔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但是他没有回北京任职,以新的身份提督云南学政。
 
在云南任上,钱棨勤勤恳恳,以公正严明为人称赞,然而由于水土不服,染上了疟疾,于嘉庆四年(1799年)八月去世,享年66岁,葬于苏州府吴县(今苏州市)胥口镇香山。
 
 
三元坊的传说
 
 
在苏州市人民路沧浪亭北有个三元坊,从前,这里有座高大雄伟的花岗石牌坊,传为乾隆为连中“三元”的钱棨而建立的。《道光苏州府志·坊巷》记载:“三元坊,乾隆四十六年为钱棨立府学东。”
 
不过,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考证。在更早的地方志《康熙吴县志·学校》的“府学”条中,发现明代嘉靖年间,“三元坊”的名字已经出现,那时也已有牌坊,嘉靖三十七年还维修了一次。
 
而在明代《崇祯吴县志》中记载,三元坊不是一个牌坊,而是三个牌坊,自南而北分别是:解元坊、会元坊、状元坊。在卧龙街上,正对龙门,可以依次“跳龙门”。《崇祯吴县志》是崇祯年间曾任吴县知县的牛若麟编修的,刊刻于崇祯十五年(1642),这个记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也就是说,最早的“三元坊”和钱棨没有任何关系。那么,到了乾隆时,是不是为了纪念钱棨的“连中三元”,又重立了三元坊不得而知。三元坊如今变成了地名,不论如何都将长垂青史。在普通老百姓心中,三元坊无疑是属于钱棨的,钱棨就是三元坊的“代言人”。
 
“中六元”另一人
 
黄观,今安徽省池州市人,明朝洪武年间他连中六元,时人赞誉“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仅仅五年后,他就升任为礼部右侍郎(正三品),此时黄观才32岁。
 
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皇位后,大肆屠杀建文一朝的旧臣,在一份五十多人的“奸臣”名单中,黄观名列第六。期间,黄观还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前去赴援,得知建文帝不知所踪,他投江自尽。
 
朱棣对他恨之入骨,下令扎个草人,带上黄观的帽子,放到街上斩首示众,并杀尽了黄氏家族的所有男丁。命人删改了登科录,将黄观的名字划掉,剥去他的状元名号。一直到万历年间,黄观这才得以平冤昭雪,补谥“文贞”。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杨民仆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