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提“文学之都”,南京的“文学底气”在哪里?
来源:紫牛新闻
2019-10-31 17:45

今天朋友圈被这条消息刷屏没?10月31日早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批准66座城市加入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其中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扬州入选世界美食之都。

图片

据悉,创意城市网络是汇聚全球以创意作为发展基础的城市的平台,创意领域包括音乐、手工艺与民间艺术、设计、电影、文学、媒体艺术及美食。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承诺将创意和文化产业置于发展战略的核心,并积极分享她们的发展经验。

“这些城市分布在世界各地,她们以各自的方式使文化成为其发展战略的支柱,而不仅仅是补充。”总干事阿祖莱说,“这有利于政治和社会创新,对年轻一代尤为重要。”

10月31日,教科文组织和来自全球24座城市的代表将共同庆祝世界城市日,动员本组织的不同城市网络。这些城市网络的关注点不仅限于文化,还涉及向公众开放资源、城市包容度、全球公民教育、权利保障、经济和就业,以及气候变化的预防和应对。庆祝活动是开展“城市对话”的机会,将展示部分城市在依靠创新和集体智慧打造未来方面的经验。

图片

关于“文学之都”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创意城市网络”,在世界范围内评选文学之都、电影之都、音乐之都、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设计之都、媒体艺术之都、美食之都。

截至2016年,全世界共有116座城市加入“创意城市网络”,其中有20座城市被评为“文学之都”,包括英国爱丁堡与诺利奇、澳大利亚墨尔本、美国爱荷华等。

回顾申报之路

2016年,南京提出了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文学之都”的目标。这是国内首个申报“文学之都”的城市,将填补中国和东亚地区“文学之都”的空白。

2017年5月15日,在南京大学举行的“文学多样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高峰论坛上正式传出消息,南京将申报世界“文学之都”。

2017年6月7日,记者在江苏第二届i0607logo论坛上了解到,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何方为“文学之都”的申办设计新logo。何方是亚投行和江苏发展大会logo的设计者。她此次为南京申报世界“文学之都”设计的logo,以绿色和书本为基础元素,既有南京的“南”,又有文学的“文”,书籍组成的字母“N”象征南京的文化品位。

2017年8月,南京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学之都”的6分钟官方宣传片在网络曝光,为南京申都助力。

2017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公报,将长沙、澳门、青岛、武汉四座中国城市列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它们分别以其在媒体艺术、美食、电影和设计领域的成就入选。加上此前入选的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城市,在七大类全球创意城市评选中,中国只有“文学”一项缺门。

2019年10月31日,南京、扬州分别入选世界文学之都、世界美食之都,至此,我国也集齐了七大类全球创意城市。

为何南京能申报成功?

具体执行申报的各项基本工作,并负责与其他“文学之都”城市进行交流和合作的中国(南京)“文学之都”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成功入选,对于江苏文学走向世界,更好地传承江南文脉,弘扬中国文化,都将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悉,“世界文化之都”的评选内容包括城市的文学资源、文学对城市发展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城市未来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是一个综合考量,其中,城市的整体文化基础、是否具有相应的资源等,都是考量因素。

南京的文化沉淀深厚,有1800年的文脉基础,高校集聚,作家群的门类也非常全,每年有很好的作品,同时也是出版重地,这几项在全国都是领先的。众多“第一”,一起成就此次成功入选。

包括发起了很多受世界其他城市欢迎的项目。其中,南京文学家“驻地计划”每年邀请6-8位文学家到南京来,生活1个月时间左右,体验南京民俗,参加文化活动,撰写一篇关于南京的文章。

此外,还有文学作品翻译资助计划。每年会有两部关于南京的文学作品,翻译成其他语种,做积极的国际传播,同时欢迎书写南京故事的一些海外的知名作家,会将他们的作品翻译成中文,最后作出评选。如果时机成熟,我们还将会推出更多的计划。

西方对中国不够了解,可以通过合适的机会和正确的路径,去了解中国,了解南京,这对于消除隔阂,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都具有相当的意义。

南京有何“文学底气”?

1、南京是中国文学开始走向独立和自觉的起步之城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馆”即设立于此;南京还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起点,中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批评专著《诗品》、第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文心雕龙》、第一部儿童启蒙读物《千字文》、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等均诞生在南京。

全世界有60多种外国文学作品在南京翻译成中文;全中国有一万多部文学作品与南京相关。《红楼梦》《本草纲目》《永乐大典》《儒林外史》等中华传世之作都与南京密不可分。近现代以来,鲁迅、巴金、朱自清、俞平伯、张恨水、张爱玲等文坛巨匠也都与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作家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大地》就是在南京创作完成的。

2、南京是一座创作之城,文学名家荟萃

金陵自古多文豪,历史文脉源远流长。从一代文豪谢灵运到千古诗仙李太白,从汤显祖到曹雪芹,从鲁迅到巴金,这些文学大家都与南京结下不解之缘。高晓声、陆文夫、方之以及苏童、叶兆言、毕飞宇等。南京市拥有《钟山》《青春》《雨花》等一系列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期刊,为了鼓励和促进文学创作,南京设有“紫金山文学奖”“金陵文学奖”“南京文学艺术奖”等多种奖项。

3、南京是一座传播之城,文化产业链长

南京依托悠久的文学传统,把文学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内生推动力,鼓励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构建从印刷到出版、从创作到创意、从现实文学到虚拟文学的完整文化产业链。同时,南京也是中国传统文学名著走向世界舞台的桥头堡。20世纪60年代初,曾任南京政协副秘书长的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全本翻译《红楼梦》《儒林外史》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好评,其中,《红楼梦》译本被认为是该书最好的英译本。

南京文学创意设计大师众多,诸如速泰熙、朱赢椿、潘焰荣等书籍设计师的优秀作品,先后获得“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等多项荣誉称号。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经济规模连续8年在中国出版行业中排名第一,在“世界出版业50强”中位列第六;译林出版社经济规模连续7年排名全国同类出版社首位,是中外文学交流领域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出版社。

4、南京是一座阅读之城

南京活跃着数以千计的文学社团和协会组织,仅读书会就有450多家。南京市群学书院全民阅读服务中心,由教育部长江学者周晓虹教授与南京大学青年学者陆远等创办,是目前唯一以推动全民阅读为主旨的民非机构。被誉为“南京文学客厅”的先锋书店,数次被CNN、BBC等评为世界“最美书店”,24小时书店成为市民热捧的文化消费新去处。

他们眼中的“文学之都”

范小青:南京无愧这个称号

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范小青认为:南京文学力很强,无愧于这个称号!南京能够获评“文学之都”成功是多年来努力的结果。南京形成了覆盖老中青几代人的强大作家群,年龄结构很齐全。放眼全国范围,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值得这个称号。她还表示:“我觉得借助这一契机,也打开了南京文学界与世界对话的窗口。本土作家不再只是埋头耕耘,会有更多对外合作沟通的机会。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叶兆言:南京人延续着唐朝文学青年的热情

从2004年开始,世界上陆续有了20个文学之都,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中国还没有,目前正准备申请,争取者就是我所在的城市南京。

是不是文学之都,与《红楼梦》跟南京有没有关系一样,可以是,也可以不是。说它是,最好的形象代言是李白诗句,“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为什么呢,大家不妨想想,唐朝什么最伟大,唐诗;最伟大的流行诗人是谁,李白。李白是个倒霉蛋,人生不得志,到哪都闷闷不乐,偏偏一来南京,金陵子弟统统赶去拜谒。这说明什么,说明早在唐朝,南京就有很多文学粉丝。文学之都的首要标志,不是出什么作家,不是得这奖那奖,应该是一个城市对文学的热情。很显然,今天的南京人,仍然还延续着唐朝文学青年的热情。

说到产地,伟大的曹雪芹出生在南京,一个地方诞生这么一位小说家,已经足够。英雄不看出身,不过也可以看看出生地。有段时候巡视文坛,我常常为此地出生的作家骄傲。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武汉作协主席方方,凭什么领军一方。军队朱苏进,写电视剧挣那么多钱,北京王朔,就算不写小说,也无法撼动文学地位,凭什么,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们出生在南京,而且还差不多都是同龄人。在一个时间段,如此密集地诞生这么多有影响的作家,还不是文学之都吗。

唐宋元明清,能举的例子太多,单说一个清朝。李渔弄芥子园,袁枚玩《随园食单》,吴敬梓写《儒林外史》,张恨水办《南京人报》,外地人跑来南京混,一不留神就传世,就经典,就入美术史,入烹调史,入文学史,入新闻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谓一方水土,不就是文学之都吗?

鲁敏:南京城市具有一种文学腔调

人民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鲁敏说:“不管从时间还是空间维度来看,南京都特别具有文学之都的潜质,整个城市的气息具有一种文学腔调,它可以是慢的,优雅的,寂寞的,甚至可以是饱经沧桑的。而南京人既具有国际开放的视野,又可以沉下心来阅读,对作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申报这一称号,对于南京这座城市会带来哪些变化?鲁敏说,申报世界文学之都,希望未来南京能有比较好的文学写作的中心,有文学奖的推进计划,同时增加世界各地的作家和本地作家的互动等。

毕飞宇:应该扶持更多的实体书店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毕飞宇: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学之都,不光要靠作家和名著众多的家底,还要有市民广泛阅读参与,而街头巷尾的大小书店则是一个看得见的“指标”。

“虽然现在虚拟经济很发达,但许多人看书还是喜欢泡一杯茶,煮一壶咖啡,然后在书店耗一个下午。实体书店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