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拥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59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2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0位。由扬子晚报与江苏省文旅厅非遗处协力打造的融媒体微纪录片《非遗之旅》上新“苏州篇”啦!在为期两天的时间内,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陆续走遍了八个非遗场馆: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苏州评弹博物馆、苏州碑刻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中国刺绣艺术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苏州舟山核雕村。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一次次惊叹于鬼斧神工的非遗技艺、惊叹于精益求精的匠人匠心,惊叹于飞针走线之间营造的浩瀚世界、小小核桃之上妙到毫巅的精彩戏文。哪怕一块砖,也在历经二十九般修炼后变得金振玉声。令人欣慰的是,各种非遗技艺传承活动正在遍地开花。
御窑金砖:一块砖的修炼过程
御窑金砖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位于相城区阳澄湖西路。金砖,并不是金子做的砖,而是有三层含义:一,此砖专运北京,供故宫使用,由“京砖”而谐音“金砖”;二,金砖质地密实坚硬,敲击有金属声;三,金贵,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研究室主任沈泉男先生介绍说,金砖的烧制极为不易,100块砖入窑,往往只能烧制出十块二十块砖。
2006年,御窑金砖的制作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御窑金砖博物馆占地面积38875平方米,建筑面积15087平方米,它试图通过建筑的组织营造,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一块砖的“修炼”过程及其背后埋藏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
跟着沈主任的步伐,记者领略了金砖从挖泥到最后烧制成砖的制作过程:经历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烘干、焙烧、窨水、出窑等一系列流程,共29道工序。这需要经过700多天的时间,故而产量有限。每块砖重达200多斤。
烧窑是最关键的一环,稍有差错,便会整窑报废。砖坯进窑后要用文火烧制,温度的控制则全凭窑工的经验。先用砻糠烧1个月,再用木柴枯枝烧1个月,然后用稻麦柴草烧1个月,最后用松枝烧40天,总共烧130天左右。出窑的金砖还只是半成品,需要经过精心的打磨、切片,使其表面平滑,最后还要泡在桐油里,让金砖光泽鲜亮,同时也延长它的使用寿命。制成的金砖还需要检查筛选,挑出残次品,只有“颜色纯青、声音响亮、完全端正、毫无斑驳”者才为合格。合格品用软蜡密封,草绳包扎好,便可入库待用。
沈主任自豪地说:馆内共有1430多块横跨了15个朝代的古金砖,比故宫多。
烧窑
在这里,参观者还可以看到御窑金砖烧制、加工、检验等“活态”制作过程,体验简单制作金砖泥坯、在金砖上练习书法等。窑火相传,铸就非遗新篇章。
苏绣夺目:墨气淋漓的山水竟是绣出来的?
2006年,苏州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刺绣艺术馆位于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性刺绣展馆。
姚惠芬《遗忘之海》
被镇湖长长的绣庄街“镇”住。绣天绣地,满目绣庄。国家级非遗(苏绣)传承人、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姚惠芬的绣庄和艺术刺绣研究所紧邻中国刺绣艺术馆。馆内也陈列了她的多幅得意之作。无论是《四美图》还是《遗忘之海》,无不风韵独具、一见难忘。
让记者特别感到惊讶的是曾参展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姚惠芬与中国美院汤南南合作的《遗忘之海》,只见墨气淋漓、气势磅礴。这幅山水竟是绣出来的?姚惠芬告诉记者:这是2017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34幅作品之一。看上去是水墨的,一笔下去的感觉中,其实是好几套灰线营造出来的效果,看似简单的水墨,有上百种颜色。与色彩鲜艳的刺绣相比,水墨的变化更加微妙更难把握,稍不注意,水墨的感觉就坏了,比彩色的还要难做。针法倒不是特别复杂,就是平绣跟乱针绣相结合,但颜色特别丰富,所谓“墨分五色”,深中有淡、淡中有浓,颜色的过渡是作品的关键,要不断更换颜色,来表达画家一笔下去的浓淡深浅。
姚惠芬
姚建萍的刺绣作品《父亲》,根据罗中立同名油画创作,沟壑丛生的皱纹、汗滴的感觉、皲裂的嘴唇……简直要让人怀疑自己的眼神:这真的不是一幅油画?
小小核雕:4厘米之间刻出“闹元宵”
记者驱车来到苏州舟山。这儿有一个核雕村,一村子的核雕艺人。舟山核雕艺术馆馆长龚骅告诉记者:村上有3千多核雕从业人员,500多家销售店铺,全村核雕年销售产值超过3个亿。他引领记者来到核雕大师周建明的工作室。周建明在2018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
大家都学过《核舟记》吧,“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活跃在中学教材里的这位“奇巧人”的核雕技艺,在周建明的核雕作品《闹元宵》中有活灵活现的表现。
核雕《闹元宵》
核舟《闹元宵》,长4厘米,宽2厘米,舟上共有11个人物,放鞭炮、吹唢呐、敲鼓的、表演的……各色人物,神态生动呼之欲出。更难得的是,他成功复原了古文《核舟记》所载其船窗可自由开闭的技艺,并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金奖!
周建明告诉记者,做这一行,要耐得住寂寞,有时一坐要十几个小时,有时为了赶工要熬通宵。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技艺都从手工艺变成了机器工艺,但周建明却一直不忘初心,坚持“慢工出细活”的手工雕刻。挑选材料、构思画样、铣胚、初雕、打磨,看似固定的程序,却需要手艺人一刻不停的“头脑风暴”。 “三分刻,七分工”,这是周建明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同时也在一刀一刀中践行着它。每道工序,都是用一双肉手,一刀一刀刻出来的,入木三分,刀刀见功夫,刀刀见心血。
四大宋碑:最古老的东方星宿观测图准确率100%
苏州碑刻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格式独特,2007年被批准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跟随苏州碑刻博物馆副馆长张劲雷的步伐,记者领略了馆内极具分量的各类碑刻藏品,而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四大宋碑。
《天文图》
四大宋碑分别是《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和《平江图》。简称天、地、人、城四图,均为南宋刻石(1127-1279)。《天文图》碑,根据元丰年间(1078~1085)测量结果所绘。星图以北极为中心,绘有三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从小圆到大圆之间还画有二十八条经线 ,并以此把星图分成二十八个不等部分,每部含有一宿,共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各七宿),二十八宿内刻有1440颗星,张副馆长说,从现有的观测来看,准确率高达100%,它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东方星宿观测图。
《平江图》
《地理图》碑顶端篆“坠理图”三字。“坠”通“地”。地理图绘制了我国海岸的轮廓,主要山川、河流、湖泊的布局以及长城和各级行政机构——路、府、州的位置。《帝王绍运图》,绍就是继承的意思。它是一张以帝王为中心的历史图表,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到南宋宋理宗为止,共有一百九十五君,经历了三千五百多年。《平江图》忠实地记录了南宋时期苏州城的盛况。
四大宋碑之外,过云楼藏帖刻成碑、司马光手书的廉政碑、“鹤”碑等等,无不让记者惊叹不已。
堪可告慰前贤的是,馆内还开展了碑刻技艺传承活动,不间断地有市民、学生前来学习拓碑技艺。在现场,苏州碑刻技艺传承人韦文荣向记者演示了拓碑过程,他告诉记者,前来学习苏州碑刻技艺的市民和学生络绎不绝。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江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