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的接连离去令人痛惜,但他们的后代却已薪火相传接过传承记忆的重任。2019年12月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传承记忆行动发布会”。据介绍,截止11月份,纪念馆共收集了82位幸存者家庭的761位幸存者后代信息登记表及幸存者后代家谱。发布会上,后代们的代表葛凤瑾、马雯倩共同发出呼声: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幸存者后代这个“特殊群体”
已成传承大屠杀记忆的重要力量
纪念馆馆长张建军指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从战时到战后,再到今天,始终在延续和传承,经历了从个人记忆、集体记忆、城市记忆,到国家记忆,再到世界记忆的过程。”他说,南京大屠杀已过去82年了,许多幸存者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已经很好地接过了传承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责任,他们经常主动参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的各种纪念活动,有的还应邀前往日本,为南京大屠杀作证。作为幸存者后代,这一特殊群体,已经成为传承南京大屠杀记忆的重要力量!
为了将幸存者们的记忆接力传承下去,让子孙后代、让更多的人真切地了解、记住这段历史,传播和维护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传递和表达维护和平的理念,纪念馆于今年4月5日启动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传承记忆行动”,先后组织了204 人次的幸存者及后代来馆参加了各类活动31场次。
12月6日至12月12日,援助协会还将组织幸存者后代葛凤瑾等赴日本大阪、名古屋、静冈、东京四个城市召开证言集会,向当地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
据该馆的艾德林主任介绍,南京师范大学50多名学生、38名纪念馆工作人员和42名社会志愿者共130人,2至3人一组,分41组上门调查采集幸存者后代信息。工作人员分赴南京市各区县,以及北京、徐州、句容等地上门进行调查采集工作。截止11月份,纪念馆共收集了82位幸存者家庭的761位幸存者后代信息登记表及幸存者后代家谱,后又将这些登记表整理录入成电子档案,组建幸存者后代信息数据库。根据初步的统计分析,后代中年龄最大的为幸存者第二代,于1940年出生,今年79岁。最小的一位为幸存者第六代,于2019年7月出生,目前5个月大。按学历统计,本科学历179人,硕士生35人,博士生6人。按国籍统计,753人为中国籍,另有外籍8人。后代们颇为多才多艺,包括钢琴、声乐、朗诵、手工花灯、摄影等等,还有一项是展陈讲解!
葛道荣葛凤瑾父子齐现身
共同呼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葛道荣发言
葛凤瑾发言
葛道荣现场展示的家谱
特别体现传承意义的是,幸存者葛道荣和记忆传承人葛凤瑾,父子齐现身。
今年62岁的葛凤瑾,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的次子,也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第二代历史记忆传承人。
父亲的记忆似乎已经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里:“1937年,我的父亲只有10岁,他的叔叔葛之爕、舅舅潘兆祥、表舅王均生被日军残忍杀害,他自己的右腿在金陵大学难民营内被闯入的日军用刺刀戳伤,留下了隐隐作痛的疤痕,渐渐淡去的是伤疤的印记,永远抹不去的却是父亲和家人内心失去亲人的痛楚,让他们的一生伴随着阴影和遗憾。南京大屠杀虽然已过去82年,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所带来的国仇家恨,却一直深深地印刻在父亲的脑海里,一辈子挥之不去。作为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父亲虽然已步入髦耋之年,但他老人家还经常对我们讲述他那亲身经历和南京遭受日军屠杀的惨痛历史,教育我们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今年纪念馆开展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传承记忆行动”,同时还开展了“幸存者后代信息调查采集工作”,葛凤瑾觉得:这两项工作非常有意义,我们一家都非常支持并积极参与到本次行动中来,并把我们后代的家谱及信息提供给了纪念馆。作为幸存者的后代,我们不仅要铭记这段苦难的历史,更有责任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把父辈及家人的悲惨遭遇如实地向大家讲述,为南京大屠杀作证。在纪念馆的安排下,我和我的父亲参加了各类有中外友人,媒体及各界人士参加的座谈、交流、集会、宣讲等活动。通过听、学、记、讲,让他们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有了深刻的记忆,也促进了民众和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真正了解。父亲常说:“我们不是复仇主义者,我们爱好和平。仇恨可以淡忘,但历史必须铭记。”
今后,我们要延续父亲走过的路,做一名和平使者,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传播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让更多的人铭记历史面向未来,正视历史,珍惜当下。
92岁的葛道荣随后作了简短有力的发言:“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给我们家庭带来了支离破碎、妻离子散的不幸灾难。作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我常把这段惨痛的历史记忆一遍遍告诉子孙并通过各种活动向大家讲述。现在我很欣慰于有我的后代与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这段历史记忆的传承中。希望我们大家都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圆梦中华。”
22岁的马雯倩是大四学生
祖奶奶的故事让她成了志愿讲解员
马雯倩发言
22岁的马雯倩,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马秀英的重孙女。现在就读于南京晓庄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名大四的学生。
祖辈的记忆也烙印在她的脑海中:1937年,我的祖奶奶才16岁。日本侵占南京后,祖奶奶的母亲带着她和三个哥哥到处逃难。在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祖奶奶的三哥马光泓被日军抓走并残忍杀害。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八十二年了,97岁高龄的祖奶奶始终难以忘怀这段悲痛的记忆。“作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后代,我有义务和责任将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下去。”因此,在大学期间,她积极报名学校的志愿服务,有幸成为纪念馆内的一名志愿讲解员。让她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在讲解之后,一位南京城市摄影队的摄影师把她和同学喊了过去,让她们站成一排拍照留念,他说:“你们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一定要继续做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历史,珍爱和平。”她们都很感动。
还记得有一次,是她第一次接待日本团队时的情形。当时听到他们说日语,马雯倩蛮紧张的,心里就在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到这里,会不会觉得惭愧和内疚,会不会把这段历史正确地传播给自己的朋友亲人。“后来,看到他们紧皱的眉头、凝重的表情,我觉得我想多了。并且,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以前的仇恨太过狭隘,我不该仇视所有的日本人,我应该像李秀英奶奶说的那样,要记住历史,而不是记住仇恨。看到很多日本友人来馆,我觉得很欣慰,也很愿意接待他们,我也希望他们可以带动更多的日本民众来纪念馆参观,珍惜现在的和平。”“作为幸存者后代、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承诺会守护不能忘却的记忆,捍卫不容否认的真相,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连红表示:幸存者后代在传承南京大屠杀记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他们与幸存者朝夕相处,对战争创伤体验更有“切肤之痛”,这一特殊身份,在传承南京大屠杀记忆的过程中,他们的作用不可取代。传承这段创伤记忆,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从这段人类浩劫中的吸取教训,积攒和平力量,阻止新的暴行发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文 宋峤/摄
摄像:殷小平 杨恒国 杨泽华 赵雨晨 朱信智 张笑疾 陈金刚
剪辑:许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