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大爱之路”
来源:扬子晚报
2019-12-11 08:05

 图片

图片

扫码参与线上徒步打卡接力赛,心怀感恩,与爱同行。

图片

●约翰·拉贝的《拉贝日记》记载了中国抗战历史上惨痛的一页。

图片

●鼓楼医院唯一的外科医生罗伯特·威尔逊为救治被侵华日军残害的百姓,曾无休止地超负荷工作。

图片

●1937年11月22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正式成立,让绝望中的人们有了一丝生的希望。

图片

 ●明妮·魏特琳使成千上万女性免遭侵华日军侮辱,面对日军的刺刀她也毫不退让。

图片

 扫码看紫牛新闻

 《和平之光》专题

   1937年11月,南京沦陷前夕,约翰·拉贝、明妮·魏特琳、约翰·马吉、罗伯特·威尔逊等20多位国际友人不顾个人安危留守南京,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保护了约25万中国平民免遭侵华日军蹂躏,他们以担当、坚守和抗争诠释了人性的光辉。为感恩大爱、铭记历史、珍视和平,自2016年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年举办“感恩·南京安全区”和平徒步寻访活动,重走这条生命之路。今年11月30日,300位中外友人,冒雨徒步8公里,完成了第四年的“重走安全区”。

  也许您亲身参加过以往四届线下活动,也可能因各种原因您错过了现场徒步,现在,都欢迎您加入扬子晚报策划推出的“感恩大爱之路,徒步南京安全区”线上活动——82年前,这片安全区温暖了南京城的至暗时刻,今天,线上,我们一起重新走过!          策划 李军 殷小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艳 许倩倩 赵岑

  感恩“大爱之路” 邀您一起线上徒步

  昨天,扬子晚报推出H5产品——《感恩大爱之路,徒步南京安全区》,让我们一起重温这段大爱之路。在这段沿途8公里的徒步中,我们将先后经过拉贝故居、鼓楼医院、宁海路5号(当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南京师范大学(当年金陵女子大学所在地)等4个打卡点,在每个打卡点,设置了一道和当年安全区相关的通关问题,诸如“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拉贝与二十几位外国人发起建立的南京安全区,保护了当时约    中国平民”之类与该处相关的历史问卷,只有回答正确,您才能继续前往下一个打卡点。

  在通过4个打卡点后,您就完成了全部8公里的徒步,你将成为“第××个完成安全区徒步的人”!并可以看到有多少同行者与您一起完成了这段线上“感恩之旅”。

  这3.86平方公里,曾是25万人的“战时生命线”

  82年前,这片“南京安全区”曾是保护了25万南京平民的“战时生命线”。1937年12月8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发布《告南京市民书》并张贴布告,宣布开放“安全区”,吁请南京市民进入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划定的南京安全区位于南京城西北角,面积3.86平方公里,安全区的四面以马路为界:东面以中山路为界,从新街口至山西路交叉路口;北面从山西路交叉路口向西划线至西康路; 西面从北界线向南至汉口路中段(呈拱形)再往东南划直线,直至上海路与汉中路交叉路口;界内分设交通部大厦、华侨招待所、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最高法院、金陵大学等25处难民收容所。

  “我们通过徒步重走的形式,来怀念和感恩国际友人曾经对我们的救助,把他们永远放在心里,共同珍惜当下的和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曾这样总结和平时期的我们每年仍坚持“重走安全区”的重要意义。

  这些“打卡点” 背后都有温暖人心的故事

  第一站 拉贝故居

  第一站是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小粉桥1号的拉贝故居,是南京安全区主席约翰·拉贝先生的故居,这座德式小洋楼1937年时被称为“西门子难民收容所”,难民最多时这里收留了630多人。2014年,这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及遗址名录。当年,拉贝先生将真实的情景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拉贝日记》长达2400多页,真实记录了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暴行。

  第二站 鼓楼医院

  第二站是鼓楼医院。1937年12月13日南京被日军侵占后,南京城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当时,南京鼓楼医院因具有教会医院的背景和紧靠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的特殊地理位置,被划入安全区内。因此鼓楼医院成为南京大屠杀期间唯一对平民开放的医院,也是当时南京唯一的医疗救助机构。当时的鼓楼医院共约20来人坚守。威尔逊是当时医院唯一的外科医生,他留有珍贵日记揭露日军暴行,后来在东京审判中出庭作证。

  第三站 宁海路5号

  第三站是宁海路5号,当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所在地。1937年11月22日,正是在宁海路5号召开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立大会,会上决定在南京建立安全区,拉贝当选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当时说:“我26岁就来到这个东方国家……我始终受到中国人的厚待。我将竭尽全力,不辜负诸位的厚望!”宁海路5号,82年前的“诺亚方舟”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第四站 南京师范大学

  第四站是南京师范大学。当年南京沦陷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营接收了大量逃出来的难民,任职于当时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美国人明妮·魏特琳女士,成了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女性的“守护神”。魏特琳设法安置大量难民,并多次挺身阻止日军进入校内。日军在南京城中的暴行使得魏特琳的精神与肉体受到了创伤。魏特琳临终前说:“如果能再生一次,还是要为中国人服务,中国是我的家。”她的墓碑上最醒目的地方刻着四个中国汉字——金陵永生。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