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林则徐在江苏治水
来源:紫牛新闻
2019-12-25 08:24

日前,国家水利部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共12位,分别是:大禹、孙叔敖、西门豹、李冰、王景、马臻、姜师度、苏轼、郭守敬、潘季驯、林则徐及李仪祉。

在这份名单中,大禹治水、西门豹治河神、李冰与都江堰的故事,因入选语文课本而为大家所熟知。苏轼与林则徐,这两位大家虽很熟悉,但很难将其与“治水”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这两位不光是治水能手,还都在江苏治过水。

徐州抗洪,苏轼曾想过以身填堤

提起苏轼,在课文中的形象,要么是文学家要么是美食家,很少会将其与治水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他不但治过水,还留下不少治水文献。在江苏徐州担任太守的2年间,苏轼治理黄河,亲率军民抵御洪水。

1077年农历7月中旬,黄河在澶州澶渊(今河南濮阳)决口,8月21日洪水抵达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城内人心惶惶。苏轼回忆说:富民外出逃难,民心动摇,我将和谁来共守这座城呢?但他又说:只要有我在这里,洪水决不能打败这座城!苏轼下令禁止任何人出城去,强令出城的人返回城里,号召大家“备畚锸,蓄土石,积刍茭(chú jiāo,干草,牛马饲料)”,同心协力共抗洪灾。

苏轼也想过,如果洪水真的破城,他要像汉代东郡太守王尊那样,以身填堤。

苏轼亲赴徐州禁军驻地,请他们参与救灾。在险情严峻的城南,军民协力之下,两天内筑成984丈长、1丈高的长堤。第二天,果然有洪水从东南方向蹿入,幸好有新筑堤坝阻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有过一场堵与疏之争。最终大禹胜了。洪水,仅仅靠堵是不够的,还要将其疏流到别的地方去。苏轼带领水工出城勘察地形,最终在城北开凿一条引水渠,将洪水引入黄河故道。有堵有疏,洪水渐渐消退,被围困了75天的徐州城转危为安。

徐州父老为缅怀苏轼功绩,将那道长堤命名为“苏堤”。明天启年间,黄河泛滥,苏堤被毁,至清末全部湮没。但徐州人感念苏轼,至今仍以“苏堤路”命名在原防洪大堤上修成的道路。

因苏轼保住了这座古城,两年后,当他离任之时,徐州父老依依不舍,纷纷前来为他送别。苏轼为之感动,诗中写到:吏民莫扳援(扳援,挽留之意),歌管莫凄咽。

诗中还写到:春雨涨微波,一夜到彭城。过我黄楼下,朱栏照飞甍。这里提到的黄楼,也是苏轼所建。

黄楼位于徐州外城的东门之上。在抗击洪水时,因其正处于要冲之地,苏轼将其重新修整和加固,洪水退却后,为了纪念这次抗洪,苏轼便在东门城墙上建了城楼,外表用黄泥涂饰,故名黄楼。为何要用黄泥涂饰?据说因五行生克,有“土克水”之说。

苏轼治水的经历当然不止是在徐州。1089年,苏轼任杭州太守。在此期间,他主持修缮六井,解决杭州居民用水问题;同时率领军民疏浚西湖,并筑一条贯穿西湖的长堤,这也叫“苏堤”。此外,在惠州,苏轼也曾筑成一道“苏堤”。

苏轼不光治水,还亲自撰写水利著述,如《熙宁防河录》、《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钱塘六井记》等等。这些著作为后世治水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林则徐

天上有一颗“林则徐星”

提起林则徐,大家第一个会想到的就是虎门销烟。其实,他同样是一位治水名臣。在林则徐的官宦生涯中,他在江苏任职最久,曾先后担任过江宁布政使、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等职,他在江苏也有过许多治水经历。

1823年5月,江苏全省大雨滂沱,江河肆虐,苏南不少地区发生水灾。当时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主司法之权,还没有权限治水。但第二年,林则徐奉命总办江浙七府水利。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年的水灾。他经过仔细考察研究,认为水灾主要是由于太湖洪水出水道的吴淞江、黄浦江、娄江(又名浏河)及白茆(音máo)河(合称三江一河)久淤不畅所致。所以他奏请朝廷尽快清淤疏浚,让洪水得以下泄。

1834年,江苏地区再次大雨成灾,这时,娄江、白茆河都已疏浚,洪水滔滔东注,两日内消水二尺有余,而秋汛大潮仍无倒灌。可见疏通三江一河已有成效。

而在苏北地区,泗阳、淮安、邳州等地,也都留下他治水的身影。

1841年,林则徐因虎门销烟被充军新疆伊犁。在那里,林则徐仍不忘兴修水利,他开凿了长240里的伊犁河渠。在伊拉里克,林则徐所修沟渠,将高山上的雪水引流而下穿过沙漠,浇灌农田。在吐鲁番等地方,林则徐大力推广坎儿井,新挖坎儿井达300多口。为感念林则徐,当地人把坎儿井称为“林公井”。1999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为表彰他的禁烟与水利这两大功绩,还命名了“林则徐星”。

他改变了历史进程

除以上几位外,这份名单中,孙叔敖、王景、马臻、姜师度、郭守敬、潘季驯及李仪祉,大家不是那么熟悉。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庄王时的令尹,因政绩卓著、治水兴农、强楚称霸而名载史册。《韩诗外传》称:“孙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霸。”

要知道,从气候上讲,楚国地处南方,适宜农作物生长,但该国地势低洼,一直苦于水患,而一旦发生水灾,民不聊生,周边蛮夷便会乘虚而入。楚国自顾不暇,何谈称霸。孙叔敖被庄王看重,正是因为他有治水的才能。他为楚国建成涵盖“引、蓄、灌、排”四位一体的水利系统,让楚国彻底摆脱了水患,从而有了强大起来的基础。说他改变了历史进程也不为过。

王景,东汉人。公元69年主持由几十万人参加的治理黄河、汴河工程,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800年,后人对王景“河、汴分流”,固定了河道,给予很高的评价。历史上对王景充满了赞扬之词: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马臻,东汉人,修建了我国古代最大的陂塘灌溉工程之一——鉴湖,为其后近千年绍兴地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鉴湖是江南首见于记载的水利工程,马臻也因此被视作江南水利的奠基人。

姜师度,唐朝水利学家,由他主持兴建的水利工程,有据可考的就有13项之多,约占唐朝前期北方水利工程的十分之一。他还将水利工程直接运用于军事防御。虽然早在唐贞观年间,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奚族就归顺了唐朝,但不时仍有侵扰之举。为加强防御,姜师度决定在渔阳以北“涨水为沟”,果然有效阻挡了契丹、奚人骑兵的侵扰。郭守敬,元代人,一生治理河渠沟堰几百所,尤其以修复宁夏引黄灌区和规划沟通京杭大运河最为人著称。他组织了京杭大运河北端的通惠河以及高碑店漕运码头的建设工作,对南北的漕运进行了有效的连接。

潘季驯,明代人,负责治理黄河、运河长达十余年,提出了“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的理论,综合解决黄、淮、运问题,这也成为清代奉行的治河方略。

李仪祉,我国近代著名水利学家和水利教育家,曾在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教。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期间,先后提出建设关中八惠工程计划。李仪祉长期致力于黄河治理研究,他主张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把我国治理黄河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水利奠基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主要参考资料:

林则徐江苏治水,周志斌,江苏水利 2004.6;

试论苏轼知徐州期间的功绩,孟子寻,沧桑2014.3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