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笔下,宁静的小城如同桃花源,人与人之间善良美好;他用几百封情书追求到女神的故事至今被人津津乐道,他的经典语录被到处引用;他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就是沈姓名人之一、中国著名作家和历史文物专家沈从文。
从作家转为学者
1902年,沈从文出生在湖南凤凰县,处于湘、川、黔三省交界处,是苗族、土家族、汉族聚居区。他的祖母是苗族,母亲是土家族,祖父是汉族。祖父叫沈洪富,官至贵州提督,父亲沈宗持也是行伍出身,想当将军没有成功,后来与人谋刺袁世凯,败露后亡命关外多年,沈家由此败落。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沈从文6岁进私塾,但小时非常调皮,1917年,沈从文被母亲送去当兵。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2年夏,沈从文离开湘西北上,在北京大学当了一名没有注册的旁听生。为了生活,他不断向报纸杂志投稿,但是一次次被退回。他没有生活来源,饥寒交迫。无可奈何之下,写信向作家郁达夫求助。很快得到了回应,郁达夫亲自到湖南会馆看望他。在郁达夫的鼓励下,他的作品终于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陆续发表,得到了胡适、徐志摩等人的赞赏,渐渐成名。
1928年起,沈从文先后到上海中国公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等处任教。1931年到1938年,是他创作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时期。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第一卷等出版,轰动文坛。1937年抗战爆发后,沈从文经过了大半年的辗转流徙,来到昆明。1939年6月,他开始在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沈从文到北京大学任教。
他大部分时间在做老师,不过他本人方言很浓,文凭是小学毕业,当时颇为大教授们看不起。胡适主持中国公学时,聘请沈从文讲授小说创作。沈从文第一次登台那天,因为紧张,呆呆地站了10分钟。好不容易开了口,准备的内容10分钟全讲完了。他再次窘迫,无奈,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下课后,学生议论纷纷,传到胡适耳朵里,胡适笑着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西南联大时期,沈从文非常喜欢学生汪曾祺,满分只有100,但沈从文给汪曾祺打120分,因为他认为满分都不够。
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被安排到历史博物馆工作。1964年他遵照周总理的嘱咐,开始编写中国服装史。1969年被打发到中央文化系统在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劳动,1971年返回北京。1978年5月,沈从文被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1981年,凝聚了他20多年心血的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出版。1987年、1988年沈从文入选诺贝尔文学奖。
1988年5月,沈从文因心肌梗塞与世长辞,终年86岁。
代表作《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以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天保和傩(nuó)送。翠翠偶遇相貌英俊的傩送,暗暗喜欢。可是哥哥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托媒人提亲。此时,当地的团总以碾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天保自知不是弟弟“对手”,心灰意冷,驾船远行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事淹死了。傩送因为哥哥的死感到愧疚,离家出走。顺顺因为儿子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爷爷已死去。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沈从文以纯净的笔触,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边城》中的湘西,有婉转的黄莺、繁密的虫声、 静谧的黄昏、如银的月色,如诗如画,美不胜收。他们的爱情没有金钱和权势交易,只有自然的男女之情,如同阳光下的花朵,清新健康,边城就是一块“世外桃源”。小说似乎远离时代,其实隐含有对传统美德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物欲泛滥的批判。
汪曾祺评价:“《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经典告白情话
安徽张家是大家族,家长是富商张吉友,喜好结交名流。他有四个女儿,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分别嫁给昆曲名家顾传玠、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作家沈从文和汉学家傅汉斯,被称“合肥四姐妹”。
1930年7月,沈从文在中国公学任教,18岁的张兆和在学校读书。两人第一次见面后,沈从文对她的爱就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张兆和的情书一封接一封,绵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当时许多人都在追求张兆和,多的时候她一次取信可以收到几十封情书。张兆和把他们编号为“青蛙1”“青蛙2”“青蛙3”……沈从文为“青蛙13”。张兆和实在受不了沈从文的执着,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胡适。胡适说:“他顽固地爱着你”,张兆和回:“我顽固地不爱他。”沈从文开始了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三年多的狂轰滥炸最终打动了张兆和,1933年9月9日,两人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在他的书信中,留下了无数深情的告白,似乎道尽了世间爱情的美好。无论什么时候读起,都觉得热情、温柔,让人沉醉。如: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
“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
“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
张兆和在沈从文逝世之后,开始整理他的文稿,说:“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民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