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鲟 很多人从未见过 听闻已是永别
来源:扬子晚报
2020-01-04 08:05

 图片

扬子晚报当时的报道图片。

  昨天,“白鲟灭绝”的消息占据热搜榜前列,令网友痛心难过。据报道,传说可长到万斤、曾经的中国淡水鱼之王,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种长江白鲟被宣布灭绝。而据本报17年前的报道,当时,南京市一渔民于2002年12月11日在长江下关水域从事正常捕捞作业时,无意中捕捉到一条长3.3米、重量在150公斤左右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鲟。2002年12月13日,这条受伤的白鲟运抵昆山东方中华鲟养殖基地。虽经过专家27天奋战,2003年1月9日白鲟在昆山东方中华鲟养殖基地死亡。

  宋学伟 时力强 林昀 综合报道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日前在线发布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了这一消息。专家们在该论文中称,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这是继白鳍豚(极危,可能已灭绝)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坏消息。

  上述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博士,第一作者是该所的张辉博士。危起伟介绍,2019年9月中旬,国际组织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上海组织了专家组评估,评估结果为,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危起伟和张辉都参加了那次评估会。

  白鲟和长江中华鲟一样,是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十多年来,长江白鲟始终未在渔民和科学家们的苦苦搜寻中现身。据悉,2003年大年初一,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救助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   

  为什么十年后才宣布?

  1月3日,@IUCN中国官方微博称,目前正在开展的亚欧鲟鱼类全面评估最终结果尚未发布,预计将在今年6月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期间更新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list)。

  危起伟说,实际上一些国际专家十多年前就想宣布它灭绝,危起伟坚持说再等一等。然而,2019年9月中旬,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上海组织了专家组评估,评估结果是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目前,这一结果将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正式更新和公布。   

  17年前扬子晚报发问:

  这是最后的白鲟?

  2002年12月13日,扬子晚报报道(节选) 

  一条长江白鲟在南京长江下关水域被意外捕获。为了抢救这只生命垂危的白鲟,专家、渔民、渔政工作人员展开了一场特别的救护,据专家们测算,这条白鲟长约3.3米,重约150公斤,年龄在15岁至20岁之间,按鲟鱼的年龄段来看,已步入中年,初步判断为雌性,并有繁殖过的迹象。这条白鲟的伤情立即被传到了设在武汉的我国长江鲟类研究权威部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所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所的3名专家先期带着全套抢救设备,从武汉赶往南京。另外4名专家则乘坐特制的中华鲟救护车随后出发。然而,白鲟的伤势实在太重了,随后由国际珍稀物种生存委员会鲟类专家组成员、长江水产研究所危起伟研究员带领的第二批抢救小组赶到了现场。

  12月13日,这条白鲟运抵昆山东方中华鲟养殖基地,农业部渔业局、东海渔政局、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中国水产科学院有20多位专家奔赴抢救现场,同白鲟一起与命运抗争。

  2003年1月10日,扬子晚报跟踪报道(节选) 

  1月9日晚上,白鲟出现异常反应,抢救多时,白鲟终因心力衰竭而亡。而在之前的报道中,危起伟曾告诉记者,这么大的白鲟实属罕见,1993年他曾经在宜昌见过一条较小的。据他估计,近年来,长江水域的白鲟越来越少,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约有十条,到了中期只剩下四五条,进入90年代就仅存一两条了。他还提到,近年来,凡是经过人工捕获的鲟鱼类,经过人工饲养后,无一例存活。

  当时本报的报道还提出“这是不是最后的白鲟”的问题。目前为止,这是活体长江白鲟最后一次出现在可查的新闻报道中。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