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鸠见面还有“作揖”? 斑鸠鸟蛋和一元硬币一样大?刚出生的小斑鸠吃啥长大?半年前,紫牛拍咖陶卫萍与一对特殊的“邻居”结缘。这对邻居毛色比鸽子丰富些,脚爪呈鲜艳的红色,在颈后有一条黑白交错的“珍珠项链”。原来它们是“吉祥鸟”——珠颈斑鸠。历时半年,她用镜头记录了珠颈斑鸠的一段孵化过程。
拍花遇斑鸠 互行“叩首礼”
陶卫萍拍摄珠颈斑鸠的契机源于自家窗外的一颗玉兰花树。在拍花的时候偶然发现树枝间新添了一个鸟巢,有两只斑鸠在上面生活。 “有一次我突然看见一个非常有趣的场景,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原来斑鸠鸟见面时是有一种仪式的,他们会一面相互叩首,一面咕咕对话。就好像两个人见面时一边寒暄一边拱手作揖一样。”这是斑鸠之间的交班暗号,他们轮岗孵化,当一只斑鸠在孵蛋时,另一只就出去觅食,确保始终有一只斑鸠守护鸟蛋。
起初打算照片记录“叩首礼”的陶卫萍遇到了难题。她发现,叩首礼的过程只有几秒钟,当发现再拿起相机时,鸟儿早已飞走。“拍下的照片总是不能完整的表达我想拍摄的场景。”于是陶卫萍开始了她的第一支视频拍摄,为了完成这支视频“处女作”,她一边观察记录着斑鸠的生活习性,一边琢磨着如何拍摄视频。而在陶卫萍和小斑鸠的“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她越发确定“鸟是有自己的语言的,它们在交流、呼唤、致谢……”
“小宅”“小健”共筑巢 “反刍”喂食小斑鸠
为了区别斑鸠妈妈和斑鸠爸爸,陶卫萍给它们起了个名字:“小宅”和“小健”。 “小宅”体型大一些,不爱动。而“小健”体型瘦小、好动贪玩,每次换岗前会先在树枝之间玩一会,再回到鸟巢边。“小健像是健过身的。”因此戏称它为“小健”。它们的“家”由“小宅”和“小健”共同衔草搭建,整体呈平盘状,看上去有点简陋,却很温馨。
“珠颈斑鸠孵化期一般在1月至4月,在我的记录里1月28日至2月11日为第一个孵化周期,3月14日-4月12日是第二个孵化周期。”斑鸠鸟蛋约为一元硬币大小,呈雪白色,长期被大鸟的身体覆盖着。小斑鸠破壳后,“小宅”和“小健”依旧实行轮岗制,用嗦囊将食物消化成食糜,然后喂给小斑鸠。
风雪里守雏鸟 严寒中相依偎
在拍摄期间,有一个场景一直令陶卫萍难以忘怀,“有一次大雪下了一天一夜,小斑鸠还在孵化期。早晨起来我急忙推开窗,大鸟的身体一半覆盖在雪里,雪很松,随时都要塌下来的样子,它一动不动地呆着,就这样坚持了三天三夜等雪融化。饿了就在身边的雪里、树枝上找些东西吃。我也跟着着急,试着用投篮的方式扔些轻便的食物过去。但有一半的食物都撒在了它够不着的地方,剩下的一点也没见他吃上一口。”当风雪来临,母亲是孩子的伞,为它们遮风避雨。
春寒料峭,傲雪凌霜。雏鸟们的存活率并不高, “有一次,小斑鸠夭折后,大斑鸠也飞走了,但接连三天,它都飞了回来,围着鸟巢停停转转,鸣叫几声。”正是这样的原因,陶卫萍期待2020年能够拍摄关于记录小鸟第一次飞翔的情景。
从葱葱绿意到满树樱红,从枝桠光秃到初雪落枝,在陶卫萍的镜头记录下,一草一木皆有灵性,花鸟虫鸣隽永自由。半米阳光充满温度,人间烟火颇为珍贵。“平时喜欢摄影,参加过两届南京市摄影艺术展。”“喜欢旅行、美食、音乐、音乐和绘画,还会看看美学相关的书。”
陶卫萍表示,加入紫牛拍咖,是因为小时候就喜欢看扬子晚报,是扬子的忠实读者,“从扬子晚报到扬眼再到紫牛新闻,每一次转型都令人眼前一亮,这次我看到紫牛拍咖招募,就立即报名了。”而未来,陶卫萍希望在紫牛新闻APP上看到自己更多的作品展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姜婧仪 实习生 高钰琳
紫牛拍咖:陶卫萍 剪辑:戎毅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