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2月18日讯(通讯员 潘美羽 记者 杨甜子)“我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学生做同学啦!”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国贸实验班的同学们欢呼,对于横跨大洲的新同学,国实1701班的同学们充满了好奇与兴奋。疫情下的新学期,网络课程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最直接平台,在全国上下都在用网课进行学习的时候,南财国贸院杨智华老师对她的网络课程《国际商务函电》课程进行了创新,推出了线上合作的跨国研究项目。
据杨老师介绍,“《国际商务函电》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国际商务领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为主要目标。”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模仿-应用”进阶式地完成既定的课程学习目标。在学习阶段,学生通过在线课程、小组讨论、汇报总结、专题研讨等形式完成不同商务情境下信函的内容理解、结构分析、背景分析,并提出修改完善方案。在模仿阶段,学生根据给定的情景和信函样本进行写作,并以信函为形式完成交互式沟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在应用阶段,培养学生综合的实际操作能力,将国际商务谈判技巧和国际商务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到信函的写作中,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专业风险把控能力。
经过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后的《国际商务函电》课程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让线上教学、线下研讨、课堂展示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协调统一地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灵活多样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我们不仅可以从容应对疫情期间的新学期课程教学,还能够继续创新和突破。”杨老师透露:“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课程在新学期将推出与纽约州立大学合作的短期线上研究项目。”
记者从杨智华老师处了解到,从去年8月初开始,经过了一系列的在线培训、视频会议、邮件互通后,两所高校的相关老师最终敲定了项目实施计划和方案。在新学期的《国际商务函电》课程中学生需要参加为期3周的线上国际合作项目,“Analyzing Differences in Diet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Impact on Bilateral Trade”。 参与项目的分数将按照30&的比例计入《国际商务函电》课程的总分。参与项目的中美两国学生需要组成跨国研讨小组,共同探索两国的饮食文化差异,并试图挖掘这种差异对双边贸易是否存在影响及何种影响。学生需要借助微信、skype等社交软件,纽约州立大学的课程公告板、email等平台和工具,以分享视频、数据和资料、线上视频讨论等多样化的形式,完成中美教师共同制定的任务,实现“同步”学习。
在谈到课程的特别之处,杨智华老师说:“与传统课程的国际交流合作相比,该门课程中涉及的合作项目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的跨国合作交流,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不同国家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知为主要目的,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束缚、突破学科边界,实现更为灵活的国际交流合作。”当杨老师在班级群中发布了该项目的简介,招募意向参与这次合作项目的学生时,大家都争先恐后地私信杨老师表示想参加。国实1701班的袁程超同学告诉记者:“能与国外同学交流合作、互相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十分难得。之前就想与国外的学生一起对课题进行探讨,但无奈条件不允许,很感激现在能有这个机会。期待这个项目结束后,不论是我的英语水平还是我的思维模式,都能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国际经贸学院院长宣烨对于该课程今年的创新项目抱有很高的期待,他说:“学院一直以来都不断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寻求创新与突破,今年与纽约州立大学联合设计这个项目的初衷就是帮助同学们提高跨文化的沟通协作能力,拓宽国际视野。此外,我们与纽约州立大学的合作不局限于相同学科的课程合作,这也有助于发挥学科互补优势,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为学院学科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