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不破的气球、气球火箭、月相观察……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小朋友都推迟开学,只能呆在家里线上学习。大家都知道,科学是打败病毒最强大的武器,怎样在家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呢?今天的少年志融媒平台“一节好课”栏目是南师附中江宁分校为同学们带来的一组有趣的科学实验,材料也比较简单,同学们在家里也可以动手尝试哦。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烧不破的气球是怎么回事?
平时我们把气球放在火上烧肯定会烧焦?怎样做才会让气球完好无损呢?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小学部的吕睿老师的实验为大家揭开了谜底:准备一个气球、一支蜡烛、一盒火柴和一瓶冷水,首先在气球装满水捏紧气球的口,然后点燃蜡烛,最后把装满水的气球放在火上烧。神奇的是气球竟然完好无损!
这是什么原理呢?吕睿老师解释,因为气球里面装满了水,火产生的热量被水吸收,气球得不到足够的热量,因此不会被烧焦,这里面涉及的知识就是热传递。
“这些实验材料比较好找,原理也比较简单,适合1-3年级的小朋友,在家也能操作。”吕老师告诉记者。
神奇!气球也能当火箭
火箭是怎样运行的?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小学部王圆圆老师在她的实验课上为同学们制作了一个神奇的气球火箭。材料很简单:一个吹好的气球,一个夹子,一个粘了双面胶的短吸管、一截细长的铁丝,一个铁架台。首先把气球的口部用夹子夹紧,在气球的侧面粘上短吸管,然后用铁丝穿过这段吸管,最后把铁丝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慢慢地打开夹子,气球就像火箭一样“嗖”地飞出去了。
王圆圆告诉记者,这个实验的原理主要是反冲运动,当一个物体向某一个方向射出(或抛出)它的一部分时,这个物体的剩余部分将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海洋中的章鱼就是这样运动的。
月相与唐诗、侦探相结合,这节科学课趣味十足
为什么月球只有一个,月相却又阴晴圆缺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句诗描写的是什么月?“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又是什么月?
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小学部刘英莹老师用生动的动画解释了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的原理和变化规律,并且结合唐诗,跨学科知识的运用让课堂活起来,妙趣横生。
不仅如此,刘老师还让同学们当了一回侦探。“年初一的晚上,小东家里丢了东西。第二天警察来查看现场,隔壁王二说:“昨天晚上出去放鞭炮,在月光下看到同小区的李四背着袋子从窗户跳出逃走了。”王二说的对吗?
“高年级的小朋友对月相等天体物理学很感兴趣,而且月相在家也可以观察,因此我设计了月相这节科学课,请同学们在家观察,如实记录,有利于培养同学们持久的观察力和科学的观察态度。”刘英莹老师告诉记者,为了这堂微课,她花了两天备课,精心收集了很多素材和动画,又花了半天时间制作,在内容上进行了跨学科设计,希望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