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消除“白色污染”,又回收二氧化碳——黑科技“降解地膜”成环保“神器”!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3-15 17:28

大家都知道,塑料袋、地膜等乱丢乱弃带来的环境污染叫“白色污染”,可你知道吗,如今有一种塑料袋和地膜,是专门用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制成的,这已经是变废为宝了!更为神奇的是,这种地膜和塑料袋使用之后还可以自然降解,在泥土中逐渐“隐身”消失,在自然条件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又被植物吸收了!

这种降解地膜和降解塑料袋等黑科技新产品,被称为地球环保“神器”!而拥有此项发明专利技术且已批量投产的,是位于泰兴的江苏中科金龙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目前,该项目已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火炬计划、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等多项资助和扶持。

降解地膜翻到泥土里逐渐化解“隐身”了。

“降解地膜”助力“一带一路”,

新疆广袤耕地有望摆脱“白色污染”

阳春三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技推广总站下设的棉花种植试验区,棉农们近来开始为4月的地膜棉播种做准备了。在一望无际的棉花田里,上一年历经寒冬的地膜,在圆满完成保墒保温的使命后,已经残破不堪。而现在,棉农们完全不需要为清理残余的地膜费心,只要在翻耕时把残余地膜随意翻进土壤里,它们就会自然降解,化作春泥继续守护棉花生长。

新疆建设兵团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王林说:“这种环保降解地膜来自于江苏,不仅保证了农作物的产量,还能在70天内逐渐降解,一举解决了困扰新疆多年的白色污染问题!” 他解释说,地膜覆盖作为一项实用的抗旱节水技术在新疆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但传统普通地膜因为不能降解,积年累月形成白色污染。往年这个时候,地面上肯定残留着大量的白色塑料薄膜,最多的时候,每亩可达43公斤,十分严重。他们也采用过机械回收的办法来清除残膜,但效果并不明显。

“塑料薄膜难以降解,残留地面和土壤不仅会影响棉花和玉米等农作物产量,时间长了,还会污染地下水源,严重的还可能会诱发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王林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他们终于找到了降解地膜。

据江苏中科金龙环保新材料公司董事长徐玉华介绍,截至去年年底,新疆自治区农田地膜覆盖栽培面积达3800万亩,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对农膜污染治理的需求极大。近年来,位于“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新疆,在各地区针对不同作物、不同栽培方式,支持开展可降解生物地膜的实验示范,新疆越来越多的农田用上了江苏“中科金龙”生产的降解地膜。

该公司专利产品流程示意图。

“中科金龙”拥有12项国家发明专利,

二氧化碳回收到降解,尽显神奇“黑科技”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位于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溪桥工业园区的“中科金龙”公司,从2003年就开始与中科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合作进行这项技术的研发,并共同拥有这项技术的完全知识产权,到目前已获得包括催化剂制备、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等国家发明专利12项,还获得了国家环境保护奖,专利产品经欧盟EN13432认证。

降解地膜这项技术的原料主要来自发电厂、水泥厂和化肥厂等工厂作为废弃物排出去的二氧化碳,可谓“变废为宝”!其产品泡沫塑料在废弃后,能够被微生物分解,最终完全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被植物吸收,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这种二氧化碳制可降解地膜,是该公司二氧化碳基产品链上的一种聚碳酸亚丙酯(PPC)产品,是消除“白色污染”的神奇黑科技!

徐玉华介绍说,聚碳酸亚丙酯(PPC)多元醇是由二氧化碳(使用量35-40%)和环氧丙烷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制备而成的一种多元醇,兼有聚醚和聚酯多元醇的特性。该制备技术已通过了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最终鉴定结论为:该项目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具有我国完全知识产权,在多个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属于技术垄断,产业发展前景和潜力非常广阔。作为鉴定组专家,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袁乃驹、北京工商大学轻工业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所长刘万蝉认为,这项技术不但可以解决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其制成的包装物等产品可以达到真正的全生物降解,同时解决了我国乃至世界的两大环保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保地膜科研专家陈学庚教授更是“降解地膜”的大力倡导者。他说,新疆地大物博,每年要耗费十多万吨的地膜,如果不解决地膜的降解问题,将会对土壤产生巨大的伤害。多年来,他们团队几乎将国内外的可降解地膜都试用了一遍,但市场上占据主流的可降解地膜多是石化衍生品或生物地膜,抗旱节水性能差,严重影响了农作物产量,从石化衍生的地膜产品还有化学残留,对土壤有伤害。现在,“中科金龙”环保降解地膜的试用成功既保证了产量,又一举解决了两个环保难题,确实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专利技术!

徐玉华(右二)接待法国官员前来考察时合影。

专利技术拒绝国外大型企业收购,

却面临扩大生产和推广应用“瓶颈”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同时了解到,“中科金龙”的神奇黑科技,却面临着扩大生产和推广应用的“瓶颈”。

他们的降解地膜产品具有典型的节能减排特点,对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可有效减少使用石油基产品,可替代聚醚和常见的不降解塑料;另一方面开辟二氧化碳循环利用的新途径,促进二氧化碳减排。

“技术虽然先进,但多年来在国内没有大规模生产和广泛运用,缺少更大力度的资金扶持,”徐玉华说,这项全球独家技术受到了不少国外大型企业的青睐,比如,德国的拜尔、日本的国际兴业株式会社等,都向他提出了收购技术的意愿,但都被他一一拒绝。“如果我将这项技术卖出去,那我们国家失去的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个本来可以独领全球的产业!”

徐玉华说,作为民营企业,他们至今已经为这项技术投入了近5亿元人民币,要实现5万吨的量产,至少要再投入1.9亿元,资金方面已是捉襟见肘。而且,市场上由石化衍生的可降解塑料成本相对较低,从而导致成本较高的“降解地膜”缺乏市场竞争力。据统计,全球生物降解塑料的市场需求量不低于1000万吨以上,节能减排的链式效应巨大,而他们企业的降解地膜年产量才数千吨。

降解地膜在新疆农田里使用。

徐玉华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国内的农用地膜不要再依赖进口,同时不能再造成环境污染,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实在是“伤不起”了!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另外,我国“白色污染”一直比较严重,全国年均无法回收利用的塑料废弃物达到300万吨之巨,相当于一座中型城市一年用煤量的总和。因此,从产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长远角度,类似“降解地膜”这样的环保高科技产品应该大力推广运用。

通讯员 周德飞 吴新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缪礼延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