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吃月饼、腊八节喝八宝粥、元宵节吃汤圆......似乎每一个节日,我们都离不开一个“吃”字。清明将至,青团又成主角,很多传统糕点店也会在这段时间推出应季的青团。不过,有这么一家店,不仅是在清明,一年四季,他们都只做青团。这家店的店名就叫“舌尖上的青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许倩倩
筹划
没来南京之前,吴阿姨一直在宜兴老家经营着一家小吃店,女儿在南京结婚成了家,生活也算是丰衣足食。2010年,女儿生了孩子,当上外婆的她总想着帮女儿分担着点,便和老伴一起来到南京帮忙照顾外孙女。“那时候也没想过,来南京会待这么久,一晃10年都过去了,我们也在这里安家了。”吴阿姨说。
但是无论身处何处,人总有对家乡有味觉上的思念。“我刚来南京那会儿,在街上看不到我们老家那种青团,有的也是用保鲜膜裹着的,不是现做的,没有嚼劲。我跟老伴讲过,说不定我们开青团店就是南京第一家呢。”她想把宜兴老家的味道带到南京来,于是,“舌尖上的青团”店已经在吴阿姨的心里盘算着了。“等外孙女长大,不再那么需要我们带的时候,就准备开店。”
圆梦
2015年是阿姨的50岁大寿之年,也就是在这一年的11月,她的青团店正式开门营业了。“外孙女上幼儿园大班了,我就和我老伴开始找店铺。除去房租之外,装修、买锅炉、冰箱这些,花了3、4万呢。”她不假思索地说出来,神情里可以看出,这不算是个小数目。一间30平左右的小店铺,便成了知命之年,自己迟来的礼物。
虽然生意算不上红火,但是这些年总会时不时的有些人从很远的地方过来打卡,也许可能只是买了一两个尝鲜,但这足以是对吴阿姨做青团手艺的肯定了。“最远的还有新疆的呢,还有南京本地人在我这买了寄给别人当礼物。”家里的祖祖辈辈都会做青团,吴阿姨对自己的手艺很自信,“我带外孙女的时候就想过,我一定能开出来(青团店)的,我就踏踏实实做。”
坚守
一年365天,除了过年,她和老伴每天都坚持4点半起床,和面、熬馅儿、包青团。“冬天也这样,习惯一早上看见大家在店门前拿到热乎乎的青团的样子。”上午,在零售之余,他们会把所有包好的生青团上锅蒸熟,再放凉,这样方便不需要现吃的顾客可以打包带回家冷藏。“因为正常的家庭里没有这种大炉子,很难蒸熟,而且生青团放着容易开裂。我先蒸熟,他们回去想吃的时候再热一下,依旧软糯香甜。” 这是阿姨的经验之谈。
今年,吴阿姨55岁了。在问道她还会做多久的时候,她对着镜头羞涩的微笑着说了一句:“打算从今年开始,过年也不休息,开着店卖青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