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何时何地,爱情始终都是爱情,只不过距离死亡越近,爱就越浓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长篇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描绘了一个在死亡背景上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令人触目难忘。
家庭也一样。家庭始终都是家庭,但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下,长时间居家隔离,家庭对我们来说似乎又与以往有所不同。亲情、爱、责任等这些词,在疫情的背景下被推上前台,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家庭的意义。
亲密的人可能是“危险”的人
疫情把责任意识放大了
“少出门不添乱,居家就是做贡献。”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宅在家里是最有效的防疫方式。除了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和在道路卡口、社区等地管控的干部群众外,这一次绝大多数国人第一次集体放了一个近两个月的超长假期。
疫情期间空无一人的南京夫子庙
同呼呼,共命运。这次我们说这六个字时,不是在比喻的意义上引用,而是百分之百按其字面的意思来理解。《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的人际传播主要在家庭中发生。联合考察组从聚集性病例调查和一些家庭传播案例研究中获得了一些省份家庭成员间持续传播的详细信息。广东和四川省报告的344起聚集性病例中共涉及1308例病例,其中大多数(78%-85%)聚集性病例发生在家庭成员中。
在疫情期间,最亲密的人也可能是最危险的人。南京市溧水区某国企员工祝先生,以前下班后几个牌友总会相互约饭掼蛋。今年春节以后,祝先生响应号召宅在家里,三月上旬复工后至今,一次也没有出去应酬。他说:“少一次聚会就少一分被感染的风险,万一感染上了新冠肺炎,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的不幸,还可能传染给家人。少应酬少聚会,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祝先生表示,疫情过去后也不想太多应酬了,要培养一些“高尚”情操:在家看看书、种种花。
原来家里有那么多乐趣
我们以前却忽略了
家住南京夫子庙附近的王先生,家里过去几乎不“开伙”,多是下馆子或者点外卖。可宅在家里的这段时间,王先生变成了“家庭煮夫”。
王先生是一家公司的管理人员,平时工作很忙,夫人是比他更忙的公司金领,女儿读高中,平日住校。以前,王先生和夫人各忙各的,应酬和加班较多,周末一家三口在一起,也是去饭店或点外卖居多,要不就一人来一包方便面。居家隔离期间,吃饭成了大问题。一开始外卖小哥没上班,后来上班了,王先生夫妇又担心外卖不卫生。王先生只得系上围裙亲自下厨,一个多月下来居然成了厨艺达人。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看着妻子和女儿吃得很香,王先生感觉很有成就感,他也从做饭做菜中尝到了乐趣。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301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疫情居家期间,自己做饭做菜的人越来越多。72.2%的受访者专门在厨艺类App学习,50.4%的受访者向家人朋友远程求助,70.4%的受访者表示厨艺的提升给自己增添了生活乐趣,64.1%的受访者因此获得成就感,51.8%的受访者因此得到家人的称赞和认可。
王先生为家人准备的精致早餐
读书、追剧、烹饪、养花、玩抖音……宅在家里的日子,很多人找到了乐趣。
家住南京太平门太平花园的张先生平时工作较忙,宅在家里的这段时间,他和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一道读了很多书。儿子有打架子鼓的爱好,平时都是张先生的“全职太太”送儿子去培训班学习。张先生最近在家经常听儿子打鼓,儿子看到他在旁边,越打越兴奋。张先生说:“其实家庭有很多的乐趣,以前忽略了。”
不在乎去哪里
在乎和你一起去
朱女士女儿在德国留学,上周刚从德国返回国内,途中可谓一波三折。先是航班停靠地点由北京改为石家庄,票号改了,票务公司没有及时通知,女儿没能登上机,只能在慕尼黑机场住了一晚。次日登上飞机,中途转机几次,飞行近20个小时,朱女士担心得夜不能寐。回国后又要隔离两周,母女俩每天只能在视频上聊几句。
因为疫情,朱女士女儿学校从三月中旬就放假了。朱女士原本想让女儿宅在学校宿舍,好好多看点书,但女儿不同意,一定要回来。最近德国疫情发展很快,看到每天不断增长的感染数据,朱女士说:“可能女儿的决定是正确的。”
以前,朱女士一家每年都会旅游一次,地点要么是国外,要么是国内比较远的景区。现在朱女士改变了注意,决定等女儿隔离结束,利用双休日经常到南京周边玩玩。她说:“以前总觉得旅游是观光,通过这次疫情,懂得了陪伴更重要。不是有句话吗?‘不在乎去哪里,在乎和谁一起去’。今后要多留一些时间,陪伴家人。”
江苏中旅旅行社工作人员王毓表示,近郊休闲游现在开始热起来了,一家人或者亲朋好友几个家庭,一起到郊外租个民宿,住两三天,打打牌,钓个鱼,自己动手做吃的。这种以休闲为目的的度假方式,在国外比较成熟。不一定非要那种传统的到此一游式观光旅游,体验式度假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上周末南京江宁谷里迎来不少游客
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
在这里请讲爱和责任
近日,一位叶姓女作家的一条微博引发争议。这条已被她本人删掉的微博大意是:像武汉现在疫情封锁情况下,有个再糟的男人也比孤苦伶仃一个人好。
网友“伊人”表达了不同的意见:“疫情终将会过去,苦几个月,也好过陪个糟糕的男人过十几年甚至一辈子。疫情最多是个阵痛,找个糟糕男人,可是长痛,痛到麻木了,痛到只能自我欺骗自我安慰。”网友“Melodysoyanini”说:“女人有多厉害呢?灯泡我换过,表姐家马桶下水道堵了我捅过,家里的电视机柜、书柜都是我一人装的,房间的整体布置自己一点点做的。可以做饭,不会饿死;就算不会做饭,我会赚钱啊,叫外卖不香吗?我会开车,会换轮胎。”
南京某银行职员郑女士说:“现在女性地位提高了,女性和男性一样在职场打拼,独立意识普遍较强,我们对家庭更看重的是有没有爱。”
在疫情特殊时期,男人的责任感,更被女性看重。网友“女权造福女性”说:“可惜没有人统计一下,这次疫情有多少口子的命,是丧生在一个糟糕的男人身上的,比如一家人同居一个屋檐下互相传染的那种,比如为了回公婆家过年导致身处风险之中而丧命的那种,比如老公到处乱窜带着病毒回家的那种。”
网上有消息说,疫情期间长时间宅在家里,夫妻之间彼此缺点被放大,一些地方出现了“离婚潮”。昨日,记者来到南京市栖霞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离婚登记室采访,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记者只看到一对夫妻前来办理离婚。在此工作了十余年的徐姓工作人员介绍,并没有感受到网传的“疫情导致离婚潮爆发”的现象。今年1月1日至3月29日,该区离婚人数共计555对,而去年同期的离婚人数是967对,即使除去因疫情停止办理的时间段,感觉离婚人数还有些下降了,或许与疫情期间家庭成员之间相濡以沫和命运与共有关。
事业忙碌不该挤压家庭责任
回到家你就是丈夫和父亲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徐琴认为,疫情的确导致了一些人回归家庭,尤其是男性成员,这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也希望从此让男人们重视家庭的意义、承担家庭的责任。
徐琴介绍,或许与文化有关,在西方社会中,不论你是总统还是CEO,回到家庭你就是丈夫、父亲。他们的自我角色定位很明确,不会因为事业忙碌而挤压到自己的家庭责任,也不会因为自己是成功人士回到家洗衣做饭带孩子就觉得掉价。中国长期的传统文化惯性使一些人自我定位很难,需要通过群体活动来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要让自己看起来很忙,才会有种成功的感觉。
徐琴指出,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挣不挣钱、挣钱多少只是分工问题。家是谈爱和责任的地方,不是斤斤计较算计的地方。希望更多的男性因此次疫情得到启示,家庭不仅是你依赖的地方,更是需要你平等对待、共同付出、共同承担责任的地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建国 徐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