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剧《清平乐》中,宋仁宗的“文学天团”引发聚焦,很多网友笑称他们是“全文默写并背诵天团”。在“太平宰相”晏殊、三朝宰相韩琦、北宋名士范仲淹陆续登场后,“六一居士”欧阳修终于在第四集千呼万唤始出来。出场还是从他“到手的状元怎么飞走的”说起,紫牛新闻《侯教授的文化简史》就来说说欧阳修的坎坷“高考”。
“文学天团”不是单亲,就是孤儿?
自幼丧父,老妈辅导作业有一套
剧中,不仅欧阳修对自己有信心,就连欧阳修的同科也笃定这一届的状元必定是欧阳修。欧阳修有一个同学叫王拱寿,年仅19岁,长得一表人才,对欧阳修更是仰慕不已。听闻欧阳修做好了状元袍,便找欧阳修借穿一下,想沾沾欧阳修的福气,以图殿试时能考个好名次。
来看看历史上的欧阳修到底有多牛。宋仁宗朝的名臣们,不少是单亲甚至孤儿。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朱姓男子,所以他也改名朱说,他考中进士也是用的朱说这个名字,范仲淹则是他后来认祖归宗后才改的名字。与范仲淹并称“范韩”的韩琦则是三岁时父母双亡,由哥哥们抚养成人。仁宗天圣八年和欧阳修一同参加殿试并一举独占鳌头夺得状元的王拱辰也是少年失父。欧阳修也同样不幸,他出生时父亲欧阳观已经是五十六岁的老人,三年之后就去世了,这时候的小欧阳修算虚岁也只是四岁而已。
母亲郑氏带着他投奔任随州推官的叔叔欧阳晔,欧阳晔以廉洁出名,本来就一穷如洗,来投奔的欧阳修母子也难免过的很艰难,他没有其他氏族子弟那样优越的求学条件,但他的母亲郑氏出身江南大族,通晓诗文。家里太穷,没有多余的纸笔,郑氏就在水边沙滩上,用芦苇杆在沙子上划字,一个个地教小欧阳修认字练字,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欧阳修对读书有着惊人的天赋,加上母亲郑氏的悉心指导,他很小就能背诵不少古人的名篇。家里穷,没有足够的藏书,他就去邻居家借,甚至经常整本整本地抄录,读书抄书往往废寝忘食,不仅如此,他自己也开始学写文章,很小就出手不凡,每篇写出来,大家都觉得是成年人才有的手笔,这时候他还是个八九岁的孩子。
少年时两次“高考落榜”,
教训啊!考卷千万别乱画
宋代的科举比唐代严格很多,比如唐代科举考试不糊名,判卷子的时候考生的姓名信息一目了然,所以录取时会参考考生本人的社会声望等等因素。宋代从宋太宗就开始讨论真正实行糊名,到了欧阳修出生的前一年(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糊名法开始在省试全面推行。考生的试卷,要严格检查,不仅要把考生信息贴掉,还要专门请人誊抄,考官看到的是书手誊抄过的版本,想根据字迹予以徇私都很难。
考试判卷过程的严格,还体现在考生在试卷上的作答也要符合程式,不能乱写乱答,否则连第一关都过不了,这种规则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明代有个学者桑悦,参加会试时觉得自己必中,就在试卷后面画了一艘驿站接送的船,敲桌子庆祝自己马上能坐上官船了,结果因为试卷不合规则而落榜。
少年时就以才学闻名的欧阳修在宋仁宗天生天圣元年(1023)17岁时第一次参加“高考”,就不幸落榜,据说就输在试卷没有写好上了。第一次落榜后他发愤图强,三年后重整旗鼓,然而老天不眷顾,第二次又没考中。两年后,他决定带着自己的诗文去拜谒当时的文章大家胥偃。
让你别太“飘”!说好的状元飞了
造化弄人,还和“状元”成了连襟
胥偃在当时名气很大,而且他特别喜欢鼓励有才学有名望的年轻人,他做考官的时候,曾经偷偷违规拆开试卷上的糊名,好录取有名望的后生。事发被贬官,辗转担任汉阳军长官。这个地方离欧阳修跟着叔叔生活的随州非常近,都在现在湖北境内。这可能也是欧阳修能够拜谒的原因之一。
胥偃看了欧阳修的文章,对他非常欣赏,带着他到了首都开封。天圣七年(1029年)春,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于开封府国子监,该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
按照程序,随后他将参加仁宗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虽然始于武则天,但真正成为制度是在宋代,这场由天子亲自主导的考试原则上只确定名次,不会再淘汰考生,考试内容也只有一个对策,因此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都比较轻松,悬念只在于哪几个幸运儿能够进入一甲仅有的三个名额,成为状元、榜眼和探花。欧阳修就是这一年殿试状元的有力竞争者,不少人都认为这科状元,非欧阳修莫属。
天圣八年(1030年)殿试如期举行,结果出炉,状元竟然是王拱辰(当时他还叫王拱寿,中状元后仁宗觉得他名字不好听,赐了这个名字给他)。王拱辰自己也觉得诧异,当场就表示,自己不配状元的称号,请皇帝将它赏赐给其他人。仁宗问他原因,他诚实地表示殿试的题目自己以前预习过,没料到押中题了,对其他人不公平。
这和当年晏殊参加殿试时的情形一模一样,他当年参加殿试发现题目以前做过,就主动要求换题目。仁宗非但没有怪罪王拱辰,还对他的老实敦厚大加赞赏,所以王拱辰得了个“老实状元”的外号。
至于呼声最高的欧阳修,只得了第十四名。是欧阳修对策不理想,还是没有给仁宗留下好的印象呢?晏殊后来才透露说,欧阳修没能夺魁,主要是他当时名气太大,锋芒过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就这样,在考官大佬们的好心安排下,他和状元失之交臂了。
唐宋时期有种特别的风气叫“榜下捉婿”,每次放榜的时候,大家富户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抢夺很是激烈,所以当时人形象地称之为“捉”。欧阳修金榜题名,自然是众多大家族的优选对象。当时的副宰相薛奎家里有五个女儿,当时就想把一个嫁给状元王拱辰,一个嫁给欧阳修。而对欧阳修有知遇提携之恩的胥偃也有女儿,欧阳修自然就没有选择薛家,而是做了胥偃的女婿,而王拱辰则娶了薛奎的三女儿。
有趣的是胥偃的女儿胥氏在新婚后不久就去世了,他续娶的妻子正是薛奎的四女儿,这样他和王拱辰就变成了亲戚,成了连襟,王拱辰算是姐夫,当时叫大姨夫。后来王拱辰的夫人去世,又续娶了薛家的五女儿,这样欧阳修又变成了姐夫,王拱辰变成了他的妹夫,当时叫小姨夫。欧阳修写了句诗来调侃王拱辰:“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
主持“千古第一榜”
大胆革新苏轼“躺枪”
欧阳修自己的科举之路历经波折,等他成为一代名臣后,主持了中国科举史上最光辉的一次的考试和放榜。仁宗嘉佑二年,在正月上班的第一天,仁宗就宣布由欧阳修主持当年贡举。
欧阳修对考试内容做了大胆的革新,以前考试重视诗赋,轻视策论,欧阳修认为治国理政,更需要的能通过策论考察的政治人才。这次考试采取了先策论后诗赋的原则,策论的考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考官们很快发现有一篇文章写得极为精彩,梅尧臣评价说有孟子的遗风,建议把这位考生定为第一。
欧阳修也觉得这篇文章非常精彩,但一番思考之后,他说,所有文章里这篇最优秀,今年考生里能写出这篇好文章的,肯定是我的学生曾巩,我们是师生,应该避嫌,不如就把它定为第二吧。
后来证明欧阳修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曾巩,而是一个叫苏轼的年轻人。这个小失误,也成为文学史上有名的佳话。欧阳修后来跟人说,苏轼这样的人品文章,老夫也要让路,放他出一头地。这就是成语“出人头地”的来源。
这一年放榜的时候,很多擅长诗赋套路的考生都没有被录取,不少落地的学子在朝廷外守着欧阳修痛骂,还有人给他写悼词祭文,半夜偷偷扔到他家里。但这些都不能阻挡诗文革新的大势,也没有影响这一次科举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三月,仁宗在集英殿亲自主持殿试,这次殿试的前三名分别是章衡、窦卞、罗恺,他们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显赫的生命,但金榜题名的其它人,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政治史。这批人里名动后世的有: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程颢、张载、吕惠卿、章惇、林希、王韶......苏轼、苏辙、曾巩位列唐宋八大家,程颢、张载是理学的开创者,吕惠卿是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执行者,王韶是北宋后期最重要的军事家......
这一榜被称为“千古第一名榜”,有不少学者认为,这一榜象征着北宋文化事业走到了最辉煌的巅峰。
对了,我们还请侯老师准备了欧阳修“全文默写并背诵”篇目,有需要的小朋友请查收。
欧阳修默写并背诵全文作品推荐清单
一、文
醉翁亭记
丰乐亭记
秋声赋
朋党论
泷冈阡表
祭石曼卿文
伶官传序
二、诗
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
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
题滁州醉翁亭(四十未为老)
三、词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踏莎行·候馆梅残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视频制作:马雯倩
人物名片
侯印国,青年文化学者,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传播学教学和研究。有《清代稀见私家书目研究》等学术著作数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曾获教育部古委会中国古文献学奖一等奖、美国百人会英才奖等。其自媒体平台“侯印国老湿”是国内有影响的校园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