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2》中,巴瑶人蓝天白云的生活令人向往,饿了就下水捞海鲜的生活。都市人坐在日料店,为了份新鲜的海胆牡丹虾饭付出几百人民币的价格,为了飞马尔代夫看着蓝天碧海努力赚钱的时候,巴瑶人畅游在塔塔甘岛透亮的蓝海里,每天吃着最新鲜的海胆鲍鱼。
据说他们天生巨脾,眼睛可透视
说起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巴瑶人,现在很多人都不陌生了,关于这个漂流在海上的部落的各种信息,曾刷爆社交网站。他们天生巨脾,眼睛可在水下透视,只需一口气,就可潜入海水20米数分钟毫无压力,还能徒手用叉抓活鱼大虾。
据专家研究发现,巴瑶族男子天生拥有超过普通人类的憋气和透视能力。据悉,他们的脾肺比我们大一倍,可以在缺氧时自动降低心跳和血液流速,保持一种极低能耗的状态;他们的眼睛在水下也可以聚焦,即便不用护目镜也可以看得很清楚。节目中,他们坐在自己的小舟上,左手摇着桨,右手扶着木舟,保持独木舟的方向和平衡。
海胆做干粮,5分钟下潜抓住章鱼
拿着长叉迅速跳进水里,在水深10多米处,大约3层楼的深度,突然卡特哈兰刺出长叉,一下就穿透了章鱼圆鼓鼓的头,然后收回。历时5分钟左右,卡特哈兰一口气都没换,带着“午餐"浮回木舟,回到自己和姐姐住的水上小屋。
还有挖海胆。棘三列海胆,马来西亚海域最常见的海胆之一,生活在浅海处,以苔藻为食,可以长到一只手那么大。黄色的生殖腺充满了游离氨基酸,直接切开来生吃,嘴里就能充斥一种厚润的甜美。当地人习惯切开海胆,灌上换来的大米,煮熟了当干粮吃。成年人每顿两三个,补充了体力好继续下海猎鱼。
除了海胆,章鱼,巴瑶人的日常还会吃各种浅海的鱼虾贝类,附着在石头上的鲍鱼和海里缓慢游动的海参,海带紫菜就算是蔬菜了。食材的烹调方法也比较简单,直接火烤或水煮,煎是有水上小屋的人才拥有的“奢侈”。
巴瑶族人住在高高架起在水中的房屋中,生活中使用一种叫莱帕-莱帕的水上交通工具,也有许多渔民就常年居住在手工船上。巴瑶人偶尔上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换取主食。他们用自己捕获的鱼类贝类,换陆地上人们的大米,油,木薯。只有同时拥有碳水,蛋白质和油脂,巴瑶人才能在海洋里更有力量的生活下去。
姐姐也是个水下好手,在去浅海挖海胆的过程中,观众可能很好奇她的特殊“防晒霜” —— 一种她自己母亲那学会的,用大米粉和班兰叶做的糊糊 。
面朝大海的生活背后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实巴瑶人的生活比大家想象的要艰难。正因为世代活在海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认可他们的身份。语言的隔阂,历史的纷争,让巴瑶人成了时代的“弃儿”。于是无论生病还是安葬,巴瑶人都无处可去,只有大海接纳他们。
还有一种有争议的说法认为,巴瑶人在幼年时就会故意戳穿自己的耳鼓膜,来减少潜水时水压带来的痛苦。但晚年的巴瑶族人听力也因此变得不好。
他们早已适应了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也接受了与海洋终身为伴的人生。绝大多数的巴瑶人一辈子没受过教育。他们不会算数,不知道自己的年龄,也说不出一天里的各个时间。
用传统渔具捕鱼的巴瑶人,为了提高捕捉鱼虾的数量和成功率,后来开始尝试自制土火药,在海里引爆用以捕鱼。另外,他们还学来了用氰化物延长鱼类存活时间的方法,用以满足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海鲜餐厅对活鱼不断加大的需求量。
为避免争端以及对海域资源的保护,一些周边国家政府强制他们上岸定居巴瑶族人数量正在减少。如今,越来越多的巴瑶族人放弃传统游牧生活,在乡村定居,不过,很多人的大部分时间仍在海上度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