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形成若干个小的都市圈,以这些小单元的发展,推动更高层次的融合。”2019年8月1日,在微信公号“北京西路瞭望”一篇名为《江苏省委书记首提“省内全域一体化”,有什么深意?》的文章里,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王树华这样评论。
若干小都市圈先行发展,究竟是指哪些单元?2020年4月1日,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方案》的发布,答案已很明确:推动省内全域一体化,以苏锡常、宁镇扬及锡常泰、苏通跨江融合等局部一体化先行助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议事员注意到,被寄以“先行”厚望的各小群,近来动作频频:4月21日,首届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在苏州召开;4月30日上午,龙潭长江大桥开工;5月1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南京实施方案》发布……
种种迹象表明,他们正迸发出更大的热情,拥抱长三角、融入一体化。
龙潭长江大桥北起仪征境内江北长江大堤,将是仪征至禄口机场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宁镇扬一体化的重要交通设施。
01
苏锡常
期待凤凰涅槃般的腾飞
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级市,地缘相近,语言相通,经济文化联系密切 ,一直被人们称为“苏锡常”。这三个字,不但在沪苏浙皖广为人知,在全国也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据考证,早在1983年5月,时任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的沈立人曾在一篇论文中首次使用了“苏锡常”概念。该名词诞生于这个时间节点,并非偶然——1983年1月,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地改市”,中心城区都在沪宁线上的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级市正式诞生;同时,广泛存在于这三个市的乡镇企业,受到政界、学界的高度肯定,并于1983年被费孝通先生命名为“苏南模式”。
进入21世纪,江苏省开始谋划省内核心都市圈,在大多数省份城市还在单打独斗时江苏就于2003年正式发布消息要建设三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徐州都市圈。
“到现在你在网上搜苏锡常,自动联想的字条里还会有苏锡常有多牛这样的,不是夸经济发达、就是赞工作生活方便,但这个群,实际上,后来有几年,它是有些弱化的。”有业内人士坦言,原因也挺好理解,另外两大都市圈分别是以南京、徐州为龙头且毋庸置疑,相对而言“排列式”的苏锡常都市圈就有点不太好说。“三地城市定位和经济结构都比较相似,地理比邻,存在竞争关系,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地级市,三地在很多方面都没有什么权限,能够取得的上级资源也少,大多数情况下想要发展只能靠自己。”
不过,这种弱化在2016年又发生了转折:当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其中,明确要求苏锡常都市圈全面强化与上海的功能对接与互动,这标志着苏锡常都市圈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承载作用。
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正是新的发展机遇。今年40岁的孙海金在上海生活工作了10多年,于2018年下半年正式落户常州高新区,创办了江苏未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研发智能猫眼系统产品。现在已经在常州定居的孙海金向议事员介绍,他把研发和售后仓储放在常州,是考虑到常州和高新区这两年对创新支持的力度非常好,政策也很有优势;生产主要在南京和杭州——当地有些大工厂的生产制造能力很强,规模化成本也低;另外,品牌运营以及市场运作则设在上海。
孙海金的公司主要研发智能猫眼系统产品。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成为国家战略,苏锡常的群活跃度明显有了提升,在无锡市交通运输局提供的长三角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最新版材料里,议事员发现有多个重要工程“事关”苏锡常:例如,预计2021年建成通车的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将与苏、锡、常三市的高速公路环线直接沟通,实现三市绕城高速间交通流的自由转换;计划2023年建成通车的沿江城际铁路(南沿江铁路)则会成为南京和上海间第二条快速城际铁路,也是沿江城市与南京、苏锡常和上海联系最为便捷的通道;备受瞩目的苏锡常快线已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
南沿江铁路江阴站效果图。
4月21日,首届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在苏州九龙仓国际金融中心召开,三地党政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齐聚金鸡湖畔“江苏第一高楼”,登高望远,共谋合作。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在讲话时说,苏锡常都市圈身处全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新时代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在长三角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中走在前列,是三地的共同机遇、共同事业和共同责任。
他强调,苏锡常一体化是平等的一体化、共赢的一体化、高效的一体化。经过深入交流,三市签署了《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
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
1+1+1>3!苏锡常三兄弟要强强联合、携手共进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强烈反响,网友纷纷寄语“加油!未来无限!”期待凤凰涅槃般的苏锡常腾飞!一个更具能级、更具影响力的苏锡常,必将在长三角的大舞台上展现更加迷人的风采!
02
宁镇扬
一体化向实质迈进
同样因为地缘相近而抱团发展的“宁镇扬”,也是个有故事的“优等生”,尽管经济发展体量不如“苏锡常”,但多年来,“宁镇扬一体化”有不少成功探索。
“2014年8月,宁镇扬都市圈实现公交‘一卡通’,随后实现刷卡互惠,扬州的公交市民卡,可以在镇江、南京坐公交、乘地铁。此外,三地实现部分医保卡互刷,宁镇扬联合游园年卡也已经推出。”扬州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议事员,当然遗憾同样不少,比如众所周知的,2010年左右时,三地曾从有助于统一对外宣传推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方面出发,倡议共用“025”区号,彼时呼声颇高,可惜因未能迅速解决操作层面的技术难题,计划暂被搁置,再往后,固定电话的作用趋小,市场需求变弱,该计划最终不被提及。
“扬州一定要抓住这次历史机遇。”在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扬州大学苏中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刘怀玉看来,江苏区域协同发展近期有两个大动作,一是南通全面强势融入上海和苏南方阵,二是宁淮一体化步伐加快,从某种意义上讲,身处宁镇扬经典板块的扬州,目前亟需能够提振“精气神”的大战略大手笔。他的建议里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向西“发力”,以仪征为桥头堡,鼓励仪征市以“飞地”、“托管”或“共建”等模式,和南京江北新区建立若干个宁扬毗邻合作区,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为什么是仪征?议事员了解到,扬州仪征和南京历史渊源深厚。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江苏成立六合地区专员公署,后为六合地区,与南京行政区隔江相望,仪征在其管辖范围内。六合地区撤销以后,六合划入南京,仪征归到扬州行政区划。而从地域看,仪征西、南更是直接与南京接壤,南与南京龙潭隔江相望,西与六合相连,与江北新区毗邻,与南京主城区最短直线距离不到50公里。
“与南京隔着安徽天长的淮安盱眙,抢先一步成立了‘宁淮特别合作区’,对此,我们仪征人说不失落是不可能的。”一位仪征市民告诉议事员,由于仪征有得天独厚的长江岸线资源,以及与南京的渊源,南京在仪征建有一批大中型企业,南京港、金陵造船公司、南京紫金山船厂、南京金陵药业集团、南京鼓楼医院集团等企业在仪征得到良好发展。仪征人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强的南京辐射,像原先的仪化医院现在已经是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化医院,仪化学校成为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初级中学、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仪征和南京之间的交通必须再便捷一些。”他介绍,宁仪之间目前有两条公交线,一条是仪征—六合雄州公交专线,票价4元,单程总时长130分钟,另一条为扬州汽车西站至六合金牛湖的跨区域公交,单程时长80分钟,票价10元。“不过近来好消息很多,一是,龙潭长江大桥开工了,再一就是南京地铁S5号线有官方说法了。”
4月11日,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方账号“南京规划资源”曝光了一组紫东地区核心区规划的线路图,图片显示:未来S5线要设南延线和支线。
根据最新规划,未来扬州市民不仅可以通过S5直达南京仙林,还可以通过轨交换乘到达南京新街口、河西、南站等重点区域,以及镇江主城。来源:“南京规划资源”微信公号
有意思的是,与扬大专家刘怀玉建议仪征成为“宁镇扬一体化”的桥头堡不谋而合,镇江句容也推出了“宁镇扬一体化”的桥头堡——宝华,关心楼市的市民应能记得,去年紫东规划发布,句容宝华镇的路边一夜之间全换上了紫东核心区的广告,“就业紫东,安家宝华”。在宁镇扬一体化的新故事里,镇江句容的表现显然要比扬州仪征更为热切。2019年,南京市委提出“东部地区崛起”后不久,句容即提出要依托快速化改造的G312和西部干线,串联起下蜀、宝华、开发区、郭庄,打造月牙形“环南京科技创新带”,最大限度承接南京等核心城市“溢出效应”。
“我们将以城区综合交通枢纽为核,系统谋划产业形态,发展枢纽经济,全面对接融入南京紫东地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句容市委书记潘群表示。
南京紫东地区核心区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近日已进行公众意见征询。来源:“南京规划资源”微信公号
03
锡常泰
江苏中轴呼唤“挺直腰杆”
5号墩钢沉井。来源: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常泰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
4月28日,常泰长江大桥主塔基础5号墩、6号墩钢沉井均已完成首次水上接高。截止目前,主桥基础两个钢沉井正在进行首次取土下沉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据介绍,常泰长江大桥计划于2024年完工,是目前国内第一座集高速公路、普通公路、铁路“三位一体”的跨江大桥,顾名思义,连接泰州与常州两市。
常泰长江大桥效果图
时间往前推1个月,3月26日,无锡市市长杜小刚一行赴江苏省铁路集团拜访,交流中特别提及盐泰锡常宜铁路的建设。无锡市交通运输局有关人士透露,盐泰锡常宜铁路是沿海、京沪(杭)两大国家级通道之间的重要连接线路,是沟通长江南北和苏浙两省的重要通道,有利于将苏中、苏北、苏南不同城市纳入“2小时快速交通圈”,线路长约293.8公里,其中无锡段长约100公里,目前正在配合加快推进前期工作。
从“隔江相望”到“跨江融合”,此前并不多见的“纵向联系”揭示江苏省内城市的合作格局正在重塑。
江苏主要城市区位图。来源:常州发布
“以前没有高铁,因为长江天堑等原因往来不便,因此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相对块状的梯次发展格局。”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王树华曾对媒体分析,随着高铁网络和跨江大桥的加快建设,南通、泰州等城市的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但从整个苏中地区的发展来看,还没有真正融入苏南,而从地理要素来讲,苏中地区要想更好地融入长三角核心区域,融入苏南发展是必经之路——这便是为何南通要与苏州“抱紧”、以及“锡常泰”为什么要一体化的迫切原因。
议事员注意到,连续两年的江苏省两会,都有议案、提案涉及加快锡常泰地区的融合发展,在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抱团”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同时位于上海大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边缘地带的江苏中轴,有着“挺直腰杆”的强烈愿望。据公开报道,民建江苏省委提交的建议认为,就跨江合作的格局来看,江苏已初步形成了苏通、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局面,相对而言,沿江中部板块的锡常泰地区一体化发展进度略显滞后。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同样建议大力推进常泰跨江融合,认为江苏中轴能级提升后,可向南北延伸辐射鲁北、浙北、皖南,形成又一条重要发展通道。民建江苏省委则在“关于推动锡常泰一体化发展的建议”中指出,在南北产业园的建设上,无锡与泰州之间已有江阴——靖江园区、江阴——黄桥园区,因此,在常州与泰州间可设立“常州高新区泰兴园区”作为补充。
有观点认为,锡常泰板块下一个发力的焦点可能是常州——常泰长江大桥会为泰州与常州的南北跨江发展带来无穷的想像空间,一如1999年江阴大桥的建成通车,不仅将从泰州到上海的驾车时间由8小时大幅缩短为3.5小时,还促进了无锡江阴与泰州靖江跨江共建工业园区。2003年8月29日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挂牌成立,2006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省级开发区,正式更名为为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
4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发布,在推进跨界区域共建共享这项内容中明确提出“支持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建设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对此,靖江市委常委、江阴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党委书记赵巧新表示:这是对江阴、靖江两地推动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的肯定。
17年前,靖江江阴两地“文件上没有,惯例上没有,领导讲话里暂时没有”的一张白纸上,创建了全省首个跨江开发的工业园区;17年后的今天,两地已经由跨江联动走向跨江融合,开启同城化发展新征程。“任何联盟的前提都是各持所长,各有所需。江阴地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创新的优势,有发展的先势,但空间严重不足,靖江有着融入苏南的目标与追求,但经济能量小于经济空间,需要在由北向南的承接中拓展发展空间。”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徐康宁教授认为,与世界角力,不能单靠一个个“指头”,更要握指成拳、拳拳相应,只有协同创新,才能带动更高质量的开放。“两地同城发展、产业联盟会打开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空间,更有可能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标杆。”
老扬子江船厂的搬迁,不仅为江阴腾出了建设外滩公园的场地,也让靖江打造中国民营造船基地的底气更足了。图为扬子江船业造的船,来源:刘萝洁
“没有这个园区,就没有扬子江船业的今天!”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前任董事长任元林深有感触。作为跨江联动开发的首批项目之一,扬子江船业目前订单量居全国第一,全球前五。
拥江发展,不分南北。跨江融合,未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