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绣“和平”!苏绣传承人梁雪芳三年绣成这场展,你也可以来为和平加“针”!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5-16 20:45

以针为笔、以线代墨,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苏绣代表性传承人梁雪芳女士用时三年,绣成别有意义的一场展:今天上午,“锦绣和平——梁雪芳刺绣艺术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幕,展期三个月。来现场参观的同时,你也可以来为和平加“针”!

图片

耗时三年,

将“和平”绣进一针一线

随着“博物馆热”的日益升温,中国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也在不断拓展和延伸。为贯彻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邀请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苏绣代表性传承人梁雪芳女士,围绕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和平主题,创作了19件苏绣艺术作品,用至柔之丝表现至暗历史,以针代笔、以线代墨,一针一线绣和平。用精细雅洁的苏绣语言,让更多的人记住南京的历史,了解和平的不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览通过历史文化与刺绣艺术深入融合的手段,动静结合、虚实相宜的展陈方式,带给观众可感、可视、可听、可触的观展体验。梁雪芳现场介绍,这个关于“和平”的约定其实三年前就开始了,当时她接受了纪念馆方的邀请之后就开始构思、设计、创作……前后整整三年,现场可以看到,有线条简单却惟妙惟肖的拉贝绣像,有纯净而凝重的魏特琳菊花和辛德贝格黄玫瑰,有用创作材料创作、3米X2米的巨幅《六朝松与紫金草》……

这件和平鸽绣作,

邀万人加针共绣“和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德国人约翰•拉贝、丹麦人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美国人明妮•魏特琳与二十多位外籍人士一起,冒着生命危险留在南京,利用中立国国民等特殊身份,在南京设立了25个难民收容所,拯救了25万多名中国难民,他们的义举谱写了和平的赞歌。

展览分为三大板块:金陵不忘、生生不息、和平永存。金陵不忘,讲述了83年前拉贝、辛德贝格、魏特琳与中国同胞守望相助的故事。通过文物复制和肖像再现等手段告诉世界,他们的付出南京不会忘记;生生不息,以长明火、六朝松与紫金草为创作灵感,尤其展出了两件3米长的巨型刺绣作品,让观众更直观的了解南京这座城市对和平的理解与传承;和平永存,又将苏绣技艺与绘画艺术相融合,以寓意着和平的荷花与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和平鸽为内容,绣制了12件刺绣作品,营造了和平生活的美好氛围,将观众对和平文化的感知引至最深。

展览还展出了围绕“锦绣和平”这一主题衍生出的系列文创,推出了“万人绣和平”的交互活动,丰富了展览内容和形式,精彩纷呈。现场梁雪芳和年过八十的母亲及现场嘉宾一起为一幅巨大的“和平鸽”开针,展期三个月,也邀请万人共绣“和平”!在参观、参与的同时,让观众充分感受历史文化的精深、苏绣艺术的多彩,让和平理念跨越时空,渗透到每个人的心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艳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