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于5月1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现状和成效。会议透露,2017-2019年江苏省共监测到137种蝴蝶,比往年数量有所增加;两栖动物指示物种——虎纹蛙,在我省盱眙县境内首次发现了11只;水生生物指示物种——四鳃鲈鱼,于2019年在灌云县被重新发现……根据2017-2019年江苏省开展的39个试点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结果,目前我省共记录到珍稀濒危物种达165种,有不少珍稀濒危物种在江苏的种群数量、分布区域,都有了可喜的变化 。
全省物种数:4588种
江苏自古自然禀赋优良,生物多样性丰富。为系统掌握全省生物多样性情况,提升生态保护水平,2017年起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组织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等完成了全省39个试点县域的调查工 作,共记录省内物种数4588种,物种种类构成较为复杂,其中陆生维管束植物共计1425种,陆生脊椎动物共计382种,陆生昆虫共1401种,淡水水生生物共计1380种。
参与调查的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备新表示,试点调查到的种类数通常占实际种类数的70-85%左右,可以预测出江苏的生物物种数至少在5500,甚至可能达到6500种以上。
“其中,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值从2006年的0.71到2019年的1.55,对比2006年上升了0.79。2019年,近60%的断面水生生物多样性由贫乏或极贫乏状态转变为丰富或较丰富状态。”王备新介绍,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和淮河流域水生生物状态综合评价由一般向丰富转变。众多迹象表明,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物种及栖息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整体上全省生物多样性状况较好。
珍稀濒危物种:165种
据介绍,江苏本底调查目前共记录到珍稀濒危物种165种。其中陆生维管束植物52种、陆生昆虫4种、哺乳动 物8种、鸟类82种、两栖类5种、爬行类7种、鱼类6种、浮游植物1种。
王备新指出,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极其敏感,因此珍稀濒危物种的数量可直接反映出我们生态环境的质量。可喜的是,在此次调查中,有不少珍稀濒危物种在江苏的种群数量、分布区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江苏正逐步成为这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乐土之一。例如,与2000-2010年历史调查对比,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丹顶鹤和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物种中华虎凤蝶与IUCN极危物种勺嘴鹬,在江苏的分布区得到 了进一步的扩大,麋鹿、河麂的种群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多地还记录到了金雕、苍鹰、豹猫等顶级掠食者。
环境指示物种:越来越多
省环科院博士杨国栋接受采访时表示,有一些生物我们称之为环境指示物种,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生存。其中首当其冲的就属蝴蝶,蝴蝶类群对环境的反应速度超过鸟类和其它昆虫,因此一向被认为是生态环境状况 最敏感的环境质量指示物种,生境越复杂,蝶类物种越多。2017-2019年江苏省共监测到137种蝴蝶,比往年数量有所增加,其中我们熟知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虎凤蝶,它的分布范围在进一步扩大,说明江苏有更 多地区拥有适宜蝴蝶生存的环境。
除了陆地,水生生物指示物种有四鳃鲈鱼,我省也于2019年在灌云县灌河入海口——燕尾港,重新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四鳃鲈鱼,因其对生存环境和洄游江河的水质要求甚高,四鳃鲈鱼的重新发现标志了灌云县近岸海域水质的改善。两栖动物指示物种有虎纹蛙,在盱眙县境内首次发现了11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野 生虎纹蛙成体,这证明了盱眙县近年来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持续好转。
“连云港灌河口四腮鲈鱼和伪虎鲸结对洄游,2019年在常州武进区被发现重新回归的‘吉祥三宝’(桃花水 母、白鹭、地衣),都成为生态环境改善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样本。”省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处副处长杜其松表示。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朱德明透露,下一步,我省还将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开发社会展示功能,能够让大家看到江苏有什么东西,在哪里,动植物的功能、特性是什么等。同时,请专家起草生物 多样性保护倡议,从专家角度和学术角度,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