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吃的食物不应含反式脂肪酸,不能用辐照处理的原料?营养专家解读儿童零食“新标准”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5-28 21:28

近日,中国副食流通协会发布国内首份儿童零食团体标准《儿童零食通用要求》。相较于普通零食,《儿童零食通用要求》首次提出了“儿童零食”的概念,并对儿童零食在营养健康及安全性上进行了明确规定。比如,儿童零食所使用油脂不应含有反式脂肪酸,不能使用经辐照处理的原料等。不过记者了解到,该份标准是推荐标准,由社会自愿采用,并不强制执行。

这份新零食标准让家长们开始重新打量起宝宝们手边的零食来了,反式脂肪酸、辐照处理等名词,因为其专业性,让不少家长云里雾里。记者也就此探访市场并请教了营养专家。

划重点:

《儿童零食通用要求》

1, 儿童零食所使用油脂不应含有反式脂肪酸;

2, 不能使用经辐照处理的原料;

3, 少添加糖、盐、油,并要求规定氯化钠、蔗糖、脂肪的限值;

4, 不允许使用防腐剂、人工色素、甜味剂;

5, 零食不能“崩到小牙”;

6, 强制标出过敏原。

记者探访:

反式脂肪酸、辐照处理字样在零食袋上不常见

买零食是常事,但您有没有仔细看食品标签呢?对照中国副食流通协会《儿童零食通用要求》,记者也来到南京建邺区的大型超市和便利店里探店了一番,翻看了薯片、巧克力、雪糕、糕点、蜜饯等常见零食的标签。

图片

一款薯片中标注反式脂肪酸为0

反式脂肪酸近两年来宣传比较多,很多人已经知道它是心血管的”大敌”。但记者探店发现,在营养成分表里脂肪一栏,有的只有脂肪一项,有的则在脂肪下又标出了“”反式脂肪酸”这一子项。标出“反式脂肪酸”一项的,所标注的含量几乎都为0。记者查看的薯片标签中,不少还标出了“饱和脂肪”的含量。

图片

不少产品标出了致敏物质

市售的各类零食,从标签上看,基本上都使用了防腐剂、人工色素和甜味剂,标出过敏原的也有不少,比如一款鸭胗产品就标出了“含有大豆制品”的过敏提示,一款蛋糕标出的致敏物质还挺多,包括麸类谷物及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乳及乳制品。

但在产品原料加工方式上标出“辐照处理”的则极为鲜见。据不完全统计,记者详细翻看的近30种零食标签里,只有两款同品牌的果干类产品,标出了其中的黑加仑葡萄干、枸杞等采用辐照杀菌技术处理。

图片

 “辐照处理”的标识很鲜见。

营养师解读:

1, 没标反式脂肪酸,不代表不含

南京明基医院营养科主任周彤举了个例子,很久以前蛋糕多使用人造奶油,口感比较硬,现在大多改用淡奶油打发,虽然成本增加了,但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进步,大众的接受度更高。以前的“硬奶油”,就是一种反式脂肪酸。

图片

 图源  视觉中国

过多摄入反式脂肪酸可使血液胆固醇增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基于反式脂肪酸对健康的不良影响,各国或国际组织制定了其摄入量上限。“反式脂肪酸的危害近几年来宣传确实比较多,大家对它有一定的认识了,商家也感觉到了这点。所以近年来,售卖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使用实际上是在减少的。”周彤说。

一般来说,咖啡伴侣、西式糕点、薯片、炸薯条、珍珠奶茶等食品中,比较容易含反式脂肪酸。

江苏省老年病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老年医院)营养科主任蔡晓真则告诉记者,我国建议在食物标签上标出反式脂肪酸,但并不强制,所以那些营养成分表上找不到“反式脂肪酸”字样的,也有可能是归到了脂肪一类中,并不代表不含有。家长们也要对食品标签上的一些词有警惕,比如“氢化油”“植脂末”、巧克力中用得比较普遍的“代可可脂”等等,也都会含有反式脂肪酸。而有些薯片上标出的含有很高含量的“饱和脂肪”,虽然危害不及反式脂肪酸,同样也是肥胖以及心脑血管病的“元凶”之一。

2,“辐照处理”?不用害怕

不添加反式脂肪酸,两位专家都赞成,但是“不使用辐照处理的原料”这一条,两位专家都觉得没有必要这么苛刻。

“辐照食品”是指为了达到保藏、杀菌等目的,按照辐照工艺规范规定的要求,经过一定剂量电离辐射过的食品。周彤告诉记者,辐照这种杀菌方式,多用于水分较多的食材的杀菌处理,比如蜜饯的制作中,就经常会用到辐照。这已经是一种十分经典的食物加工方法了。

图片

图源 视觉中国

蔡晓真则告诉记者,大家不用听到“辐”字就觉得害怕。“辐照”这种杀菌防腐的方法,在食品加工中其实是使用比较多的。相较于添加到食物中,会被我们吃下去的防腐剂,这种杀菌方法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安全的。

新条例提出“不能使用经辐照处理的原料“该条标准时提出的理由是“可能对食物营养成分有影响”,蔡晓真告诉记者,关于辐照会对蛋白质等营养成分产生多少影响,其实目前还没有非常明确的研究结果,但总体来说影响并不会太大。周彤也表示,辐照杀灭的是细菌、病毒等“活物”,对营养成分并不会有太大影响,家长们不用太在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