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专访|南信大环科院院长廖宏:曾是16岁考上北大的“天才少女”,科研和生活都追求“精致”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6-01 20:26

“好精致的一位院长!”5月31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扬子晚报招考部落联合推出的“院长面对面,筑梦南信大”直播课堂第一期开讲。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南信大环境与科学学院院长廖宏干净利落的讲解,给屏幕前围观直播的170多万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廖宏将“精致”渗透进了科研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待科研,她更是一丝不苟。

图片

曾是16岁考上北大的“天才少女”

上世纪60年代,廖宏的父母从四川成都来到西昌支教,这一教就是一辈子。他们一门心思扑在学生身上,没有多少时间管教自己的孩子。廖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每天放学就和小伙伴们过家家、捉迷藏、丢沙包,不到天黑不回家,看上去和普通的孩子没什么区别。

但不普通的是,廖宏的成绩常常名列全市第一。16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气象专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天才少女”。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再加上打心眼儿里对数学和物理的热爱,廖宏从来都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又轻松的事情。“小时候唯独不太喜欢化学,没想到兜兜转转一圈,最后竟做了大气化学的研究。”廖宏笑着感慨。

廖宏形容自己“没什么野心”,没有从小立志做科学家,没有非北大不读,从不熬夜学习,就连气象专业也是父母帮着选的,因为觉得“工作稳定,适合女孩子”。可是读着读着,廖宏却爱上了自己的专业。气象专业对数理的要求很高,她可以充分享受钻研的乐趣。学习对廖宏而言从不是难事,她却在北大硕士毕业后工作了四年,才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开始博士阶段的学习,而且是从零开始学化学。

“说实话,当时一直读书渴望工作。但是工作后才发现知识的积累是多么重要,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在上世纪90年代,大气环境在中国还刚刚起步。她敏锐地感觉到,不出十年,大气环境将成为地球科学里的一门重要的交叉和前沿学科。

图片

科研“找准两条科学线的交汇点”

事实证明,廖宏选对了方向。气象与化学相结合,让她在“大气污染物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这一领域独树一帜,成为国际领军科学家。正在进行的IPCC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撰写中,廖宏作为全球仅有的2名科学家之一,受邀作为协调主要作者(Coordinating Lead Author)负责统筹第六章节的撰写。

除此之外,廖宏还曾担任“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联合科学委员会中唯一的中国委员,负责国际相关科学研究计划的制定。2016年,她作为全国仅有的10位人才之一,获得“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她还先后主持中国科学院首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科技部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集成项目等一批国家级项目,近五年论文他引达到1884次,总计科研经费约1亿元。

寻找到两条科学线之间的交汇点,廖宏觉得自己何其幸运。但一句轻描淡写的“幸运”背后,离不开经年的奋斗与积淀。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本就是两门相对独立且涉及甚广的学科,要对双方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繁杂的耦合,远非易事。廖宏必须学贯多科,既通且透,才能指挥成各个影响因子和过程各司其职,奏出最“精致”的数值交响乐。

时光并没有辜负她的才智与汗水,在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列出的两个能进行大气化学-气溶胶-气候双向耦合研究的模式中,廖宏2009年研发出的模式不仅位列其中,且早于英国科学家2年,成为被IPCC承认的全球最早实现双向耦合的模式。

最让廖宏欣慰的是,对于她用模式做的成果,常有德国、美国等国科学家通过仪器测量进行再次验证,“科学无国界,虽然我们素昧平生,但是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其他科学家的共鸣,我觉得很荣幸。”

图片

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传承发展学科才有未来”

2016年3月,廖宏来到南信大担任环境与科学学院的院长。选择从中科院加入南信大,廖宏有自己的考量。最重要的一点,她喜欢做教师,“能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年轻人,并让它一代代传承发展,我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我们的学科才有未来。”

虽然行政和科研事务非常繁忙,但廖宏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她的课题组创造了一个记录,来校后指导的研究生读博率达100%。“老师来学校后指导的第一届4个硕士全部都读博士了,我们这届也全都打算转硕博连读。”今年研二的代慧斌说,“廖老师从没有强求我们读书,但是大家都非常自觉,我们不能辜负这么好的老师。”

廖宏很少给学生设置截稿时间,也从不催促学生出成果,“现在的社会节奏很快,但科研人才的培养更需要耐心和尊重,只有学生自己找到了兴趣点,才可能做出有价值的成果。”

虽然脾气好,但廖宏也绝不允许学生在科研上敷衍。为学生修改论文都一句一句扒,数据更要精确。每个学生都要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文章才算过关。“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就是到博士毕业时,我们都要成为自己研究领域的小专家。”博士一年级的王叶说。

虽然要求甚高,但在学生眼中,他们的廖老师“很可爱”。学生去成都开学术会议,廖宏悉心送上一日游攻略;学生去美国交流,日程、交通、住宿,甚至带多少钱,她都要一一操心过问,附带美国超市的好物“安利”。她还爱唱歌,是个漂亮的女中音,也喜欢逛街、看电影、上淘宝、做美食。“老师常说,生活有很多面,要多尝多试。我们对生活精致,生活才不会糊弄我们。”王叶说。

2019年,廖宏作为江苏高校唯一入选者,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在她办公室墙上最显眼的地方,挂着6幅照片,那是廖宏和每届学生的合影。

通讯员  林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