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访洲②新加坡人登上江心洲,不摘葡萄却播下生态科技的种子
来源:议事苑
2020-06-08 14:00

南京江心洲,江苏长江沿线唯一位于主城范围的江中洲岛。在南京人的印象里,这里曾经是一座以种葡萄闻名的江中小洲。而经过十余年的建设、生态环境的治理,江心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凝聚活力、宜居宜业的“生态科技城、低碳智慧岛”正在崛起。

图片

现在每逢节假日,南京人的手机朋友圈里准少不了洲岛上的大江侧滨江风光带、“网红”粉黛乱子草花境等众多“打卡”照片,人们青睐到江心洲滨江亲水、感受绿意。如今的生态科技岛,不仅是江心洲居民的归属和骄傲,也让洲外市民向往和羡慕,并成为绿色南京对外展示的一个重要窗口。特别是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大保护中,有着“长江之舟”特殊区位的生态科技岛,展现出了自己的担当。

幸福洲岛

居民点赞:“我家住在大公园”

2020年6月,初夏,大江侧滨江风光带。人们在江边漫步,抬眼即是江水共长天一色,侧耳可听林间花海中鸟儿欢唱,带着湿润的清风自长江拂面而来。一路上,紫色的马鞭草、金灿灿的金鸡菊、五颜六色的格桑花等花儿随风摇曳,令人心旷神怡;大片粉黛乱子草,眼下还是绿色,等到了秋天它们将再次怒放,织就粉色梦境。

图片

家住江心洲二期安置房洲岛和园的朱光银老人和老伴王云桂,每天茶余饭后只要一有空,就会走到家门口的滨江风光带散步,步行只需短短5分钟。二老一直走到长江五桥下看江景,建设中的长江五桥轮廓日渐清晰,让人心神荡漾。

76岁的朱光银是土生土长的江心洲人,“这十年间江心洲变化太大了,是我最快乐的日子。”老人乐呵呵地说,“以前这里全部是农田。现在走在河边,连空气闻起来都有香甜的气息。到了周末,江堤上都是城里来的游客,到观景平台拍照,或在草坪上搭帐篷。他们说,我们岛上到处是网红打卡点。”

58岁的陆善华,全家人住在一期安置房洲岛家园,这里也是全省首创安置房全屋精装修。“我家是江景房,风景可好了!小区环境优美,小区外就像一座美丽的大公园。”陆善华自豪地说,每天推窗见绿,一直延伸到长江边,“以前的江堤可没有这么美,现在大不一样了。”

图片

建邺江畔变身“绿丝带”。时间回到3年前,这条滨江风光带上却仍散落着一些违建,将这条翡翠绿链切割得支离破碎。江心洲夹江水源地周边,遗留了来顺船厂、玉林船厂等船厂、砂场。2018年,建邺区委、区政府成立专项工作组,全面拆除船厂砂厂和违建,复绿面积4万余平米,结合生态科技岛规划建设生态公园。

江边生态环境好了,水鸟纷至沓来。不少南京人慕名而来,有人到江心洲的河岸、湿地观鸟,有人则特意来到洲头寻找“水中大熊猫”长江江豚的身影。对老一辈江心洲人来说,江豚是儿时的记忆;对年轻人来说,江豚是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标志。

“现在江边生态非常好,日渐清澈的江水里,生态‘活指标’江豚时常出现在江面。”江心洲街道环保科科长周林田说,洲头、洲尾都有江豚观测点,2019年在江心洲附近水域观测到的江豚有50头左右。为更好地保护长江江豚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今年,江心洲街道自主还组织成立了“江豚保护志愿服务队”, 在江边组织志愿者捡垃圾、组织志愿者劝离垂钓人员。

美丽洲岛

这座江中小洲的前世今生

然而,2009年之前,这座秀丽的江中小洲曾经是个被城市“遗忘的角落”。尽管距南京主城区仅一江之隔,但岛上人一直以务农为生,种植葡萄和韭菜,是典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方式。

原住民朱光银老人对江心洲的历史如数家珍。江心洲是南京长江中的一座岛屿,长江下游的冲积沙洲,现在的面积约15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状若青梅,古时曾被称作“梅子洲”。在宋代,基本形成如今的轮廓,明清时就已形成了约有2万多亩的芦柴洲。由于江水流急,漩涡多变,淤泥有高有低,自然形成5个小洲,人们分别取名叫龙恩洲、寿代洲、风林洲、棋杆洲和永定洲。

“过去,江心洲经常受洪水侵扰,农民住的是芦柴棚子,我们当地人说‘芦柴壁子芦柴墙,芦柴把子当中梁‘。我小时候家住在洲尾,家里是茅草房。”朱光银回忆,以前出去也是个难题,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建起码头,有了轮渡。

图片

过去,大量安徽无为籍居民登上江心洲,在这里生活。在江心洲过了半辈子的陆善华,老家在安徽无为县赵坝乡的一座江心小洲上,有一年夏天连降暴雨,长江上游泄洪,家住的草屋被江水卷走。她和丈夫打听到,南京的江心洲90%的村民是无为人,于是想来江心洲落脚,“乡亲们很善良,分土地给我们种粮种菜,后来村里还帮忙把我们全家户口从老家迁过来。”一家人总算在江心洲红光村扎下了根。

计划经济时代,江心洲人靠种粮为生,洲上土地肥沃,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西瓜、葡萄、香瓜等蔬菜水果。“以前是泥巴路,我们出门、种地都穿胶鞋,一年穿坏两双。”陆善华说,土地承包后,卖菜收入不错,洲上人开始盖楼房。后来,家家户户种葡萄,到了上世纪90年代,江心洲以“葡萄节”为抓手,搞起特色农业旅游。每年葡萄节前后,前来观光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农民生活越来越好,但洲上环境仍旧到处是农田、泥巴路。生态?绿化覆盖率?这些对农民来说,是陌生又遥远的词汇。

2009年,中新两国创新合作,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项目落户江心洲,拉开了江心洲全面建设发展的序幕。通过征地拆迁,包括陆善华、王云桂等在内的原住民,从村民变成了城市居民。

图片

“2012年,老房子拆迁了。拆迁后,我们从红光村搬到洲岛家园,住上了漂亮的高楼。小区有游园绿地、休闲广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以前,村里污水直接排放,家家户户的垃圾都堆在门口,好似一个个小土堆,而现在是有追溯系统的智能垃圾分类。”陆善华感慨地说,这样的好日子,过去真是想都不敢想。

朱光银则发挥余热上老年大学,学起电脑操作,还被聘为建邺“五老”科普讲师团成员,经常给街道的孩子们讲课,讲洲上的故事。“洲岛大发展后,村民成了市民,老乡们都住进环境优美的小区,日子越过越好;不少人通过技能培训上岗就业,口袋富了。我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朱光银激动地说,他想把江心洲的变化讲给更多人听,讲给每一位来岛上的人听。

生态洲岛

江洲生态建设“因缘而兴”

短短十余年间,江心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少了葡萄飘香的野趣,却历经蝶变,成为“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长江中最美丽的小岛之一。

这里的江堤是有氧的,堤身全部绿化,水下驳岸可供多种生物栖息;这里的建筑百分百是绿色的,七成建筑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这里的道路是会呼吸的,透水铺装路面可以像海绵一样将雨水吸入地下,循环再利用;这里的水系是能自净的,一条条河流中的鸢尾、再力花蓬勃生长……生态的建设,自始至终贯彻在全洲开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江心洲四面环水,其防洪的安全主要依靠环洲江堤。为保护长江岸线,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干砌石护坡、雷诺护垫、联锁块护坡生态护坡技术,高标准建设了22.4公里的生态防洪江堤,堤身植物生长枝繁叶茂。

科学规划和巧妙的景观设计为江堤重新注入活力。由江堤打造的滨江风光带,颠覆和刷新了人们对堤坝的原有认识,从江滩至岛内形成宽度80米至150米、总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绿色生态长廊,就像一条翡翠项链,镶嵌在生态科技岛上。环岛路提供骑行、慢跑、马拉松和游园等功能,市民沿江堤散步,不禁感叹:“要不说是江堤,真以为到了公园!”

而在大江侧的观赏带,刷爆朋友圈、以粉若云霞出名的粉黛乱子草,搭配松果菊、千叶蓍等众多植物形成的花境下,“暗藏”生态草沟。原来,大堤与江心洲环岛路围合区域,地势较低形成凹地,面临较为严重的雨洪涝水风险,于是,中新公司采用雨洪管理系统、生态草沟、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塘等手段,并栽种了千鸟花、大滨菊、粉黛乱子、画眉草等百余种充满自然野趣的色叶、观赏草和花卉,既解决了洪涝,还维持了生态绿地的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

图片

江洲的生态建设“因绿而兴”。“江心洲生态环境如此优美,与科学规划分不开。”中新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生态科技岛规划紧扣“低碳生态”理念,确立7大类56项生态指标体系,构建全岛基本生态格局。对于原生态的江岛风貌, 遵循“能不动就不动,实在不行就少动”的原则,最大限度保护体现江岛生态特色的原始景观。

江堤内外3平方公里的自然滩涂和湿地,禁止一切开发活动;洲岛内原有的3万平方米池杉林、10多公里水杉大道、洲头和洲尾的江心洲葡萄园等特色生态景观全部保留,保护江岛原始风貌,留住乡愁;乡村河道疏浚拓宽、连片成网,内外水系贯通全岛;环岛滨江风光带链接五大城市发展组团和多座大型生态公园,水网、绿网、慢行、车行网络“四网”有机叠加,构建“长江活力岛”。

全岛还是一块会“呼吸”的巨大海绵。“大海绵”是岛内的水网和绿地空间,“中小海绵”就是道路、地块以及管网、泵站等设施。2016年,生态科技岛被列为南京首批省海绵城市试点,自然湿地、屋顶花园、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道路……洲岛上可蓄水、储水、净水的“海绵”随处可见。这些海绵技术“藏”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与绿化、建筑、景观融为一体,不仅缓解了排水防涝压力,改善水环境,还提升了人居环境。“以前每到夏季汛期,江心洲就淹得不成样。但近几年,政府在这里搞生态治理,这种情况再没发生过。”居民说道。现在,强降雨时,洲岛上没有积水,能及时将80%的降水吸引和排放。经过测算,洲岛上单位径流量控制率已达80%。

绿色洲岛

不让一滴污水流入长江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江岛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如何将一座农业小岛建设为生态岛、智慧岛?原来,生态科技岛从开发伊始,“严控建设用地规模、确保生态湿地零损失”就写进了全岛发展总规,规划建一个以高科技、智慧型产业为引领,产业和居住融为一体的“生态科技城、低碳智慧岛”。

“全岛虽有15平方公里土地,可开发利用面积却仅6.95平方公里,严格遵循建筑面积居住和产业1:1的规划比例。”生态科技岛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介绍,全岛保留一半土地为非建设区,仅进行土地整治和环境美化,全岛综合建设容积率只有0.5,而全岛绿化覆盖率接近70%,环岛建设24公里滨江风光带,岛中建设30万平方米湿地公园。力求做到“规划建设用地不增加、生态湿地零损失、水面率保持现状不降低”。

全岛引进的主导产业,也是与生态保护密切相关的水科学研究产业和人工智能研发产业。胜科国际水务中心、科大讯飞等全球领先的水科学企业、人工智能企业在岛上集聚。岛上的“网红”办公打卡地——江岛智立方,将引进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和研发机构,搭建人工智能双创平台,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族群。“生态”“科技”是这座江中小岛最鲜明的发展印记。

另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也摆在眼前,江心洲是长江中少有的位于主城范围内的江中洲岛,特别是长江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不让一滴污水流入长江更成江岛必须践行的责任和使命。

四面环水的江心洲对水情有独钟,水科学产业是生态科技岛布局的一大前沿产业。作为“江岛明珠”,对“水”的保护是重要工程。在生态科技岛开发建设中,所有的河道都被保留下来,逐一清淤、拓宽、疏浚。为了打造美丽洁净的活力水系,实现“Ⅱ类水”水质目标,生态科技岛整治提升了28公里生态河道,生态岸线比例均超过九成。河道内采用了生态石笼和雷诺护垫,维持水平衡;生态缓坡过滤掉部分地表径流,提高了入河水质。在一些示范河道项目,河岸安装了水质监测传感器监测站,可实现较高精度的自动检测,对水质监测实现实时传输。

江心洲,河网密布。生态科技岛在水科学产业新技术应用上一直处于国内的前沿阵地,有了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岛上一直持续进行生态水环境治理。2018年,永定河、跃进渠作为岛上水生态治理工程试点项目,治理成果让人们惊喜。现在,人们徜徉永定河边,两岸石头护坡绿树成荫,花草摇曳,清香拂面。清澈的河面,游鱼穿梭,撩起片片水花。走在跃进渠边,水面上有再力花、鸢尾等挺水植物帮忙吸收水中污染物;水面以下,如海中水草般的沉水植物清晰可见。

像永定河、跃进渠这样的河道,在江心洲随处可见。水草浮荡、芦苇飘香的湿地内,还不时有身姿灵秀的白鹭飞过,“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双坠”的美景成了岛上的常态。

生态环境治理永远在路上。随着江心洲建设步伐的加快,岛上的生态环境治理也环环紧扣、相得益彰,确保江心洲这颗“江岛明珠”一尘不染,且更加璀璨夺目,成为“长江大保护”的靓丽名片。未来,生态科技岛更值得期待。

来源:议事苑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