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日探访南京文保项目】江宁佘村潘家宗祠、潘氏住宅修缮进行中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6-11 22:38

扬子晚报网6月11日讯(实习生 张令卓 记者 张可)今年文化遗产日前夕,南京市文化旅游局发布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果。日前,扬子晚报记者探访了江宁佘村的潘家宗祠。

仍在修复的潘氏住宅

南京主城区外约13公里、与温泉汤山隔山比邻之处,坐落着素有“金陵古风第一村”之称的佘村。村子被青龙山、黄龙山、横山三山环抱,是天然的氧吧,物产、水资源丰富。佘村占地面积25000亩,常住人口两千余人,共有六个自然村,七个大姓。佘村原先因青龙山、黄龙山而得名“龙村”。后因明朝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村中传出“龙村出了皇帝”的传言,皇帝大怒,派刘伯温打探虚实。刘伯温入村后,除了砍竹林、断田埂、开山烧灰、焚毁兵器外,见村中大多为从安徽迁入的佘姓村民,便将村名改为“佘村”。

佘村有“七古”,即古宅、古花、古铁、古井、古树、古窑和古塘。其中,因由公家任用而得以完整保存的“古宅”——潘家宗祠和潘氏住宅,一起构成了佘村明清古建筑群。

潘家宗祠位于潘氏住宅东侧。由河南迁入的“佘村首富”潘氏宗族建造,原宗祠建在住宅内,后因宗族人数、钱财增多,于民国十年(1921年)集资动工兴建潘家宗祠。历时三年,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竣工。宗祠内祭祀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后因整个社会形势变化而停止,该宗祠被用作佘村中小学校址。并特意在宗祠中打了一口井,方便在校学生用水。八十年代起该住宅辟为村委会(居委会)办公所在。南京东郊“九十九间半”——潘家住宅,为明末清初建筑物,距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东西不同,是由潘氏先祖逐步根据人口数量扩建而成。建筑结构严谨,三个宅院均为三进穿堂式高墙深院,于2006年被评为南京文物保护单位。

潘氏住宅外墙

从通往厢房的小偏门进入潘氏住宅,仍可以看到正在修复的房间。据江苏江都古典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潘氏住宅修复项目负责人介绍,修缮老宅项目从2017年开工至今,已过三年,进展较慢的主要原因是产权问题。潘家老宅内有十几户原居民,有些产权在原住民手中,区政府每家每户多次进行产权协商,修缮项目只能边协商边修复。历经战火和火灾,“九十九间半”现仅存六十余间。据修缮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初期先由园林院做初步检查,发现除几个主要墙面之外,其他大部分坍塌,修复难度较大。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陈建刚认为,相对于南京其他百年老宅,佘村潘氏住宅的特点一是在农村中的老宅面积如此大,在整个南京中较少见;二是历史格局很完整的被保留下来,砖雕、石雕保留较完好;三是部分房子产权仍在私人手上。在此特点的基础上,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修旧项目工程队从苏州、山东、扬州、安徽等全国各个地方“淘”来砖雕、木雕等老材料,请专家按照原工艺进行修复;对于小砖雕或墙面中的部分残缺,并没有进一步修复,保留明清时原本的模样,力求呈现出历史本来的面貌。

记者在现场发现,潘氏住宅外墙上下部分为石块,中间为砖块。如此设计能够很好的处理南京梅雨天使砖墙潮湿发霉的问题。同样,为了适应南京潮湿的天气,项目工程队将木质构件泡入防腐剂池中,并进行白蚁处理,防止木质结构发霉蛀虫。

潘氏宗祠门口

江苏江都古典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潘氏住宅修复项目负责人介绍,潘氏住宅的修复项目预计在今年7月底完成,开放时间尚不明确。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陈建刚表示,从去年年初开始,就古宅用途与街道政府进行积极主动地沟通。有团队想要在老宅打造民俗展示,但他认为老宅本身就是一个精美的展品,需要展示出来;而最好是将展示与实用功能相结合,与当地经济形成互动。

陈建刚并不担心没有游人参观的问题,反而担心由于地理位置、地形特征而吸引过多的游客,这个担心以目前的情况下来看,不到一年就已经兑现了。每当赶上较大的节假日,村中车辆往往堵得水泄不通。相对于潘氏住宅,潘氏宗祠的未来稍显明朗。后期潘氏宗祠将会与南京大学合作,收集村中老物件,进行升级提档,更好地向游客展示佘村历史。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