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荟秦淮】名人寻踪 | 朱自清:词句如画,成就不朽的“桨声灯影”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6-23 08:22

扬子晚报讯(实习生 陈星宇 记者 张可)从天下文枢到文学之都,让南京有条件打造出全国“唯一”城市标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给了南京城无限的文学可能。“桨声灯影里的大咖故事荟”第二季活动,来自各界的大咖嘉宾将共同走读秦淮河畔的文脉典故,与历代知名文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称“我是扬州人”。他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现北京大学),曾任国立清华大学(现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朱自清同友人俞平伯同游秦淮河写下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该文1924年1月25日发表于《东方杂志》。

在朱自清眼中,“秦淮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秦淮河在朱自清的笔下如诗、如画、如梦一般。奇异的“七板子”船,足以让人发幽思之情;温柔飘香的绿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飘渺的歌声,似是微风和河水的密语。平淡中见神奇,意味隽永,有诗的意境、画的境界,正所谓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

图片

秦淮河现在的美景

朱自清在暮色的掩饰之下开始游历秦淮河,借助小船进入“幻梦”般的精神世界,通过月亮移置排遣内心的惆怅,歌妓的出现使得畅神移情的流程被迫中止而不得不回归现实。朱自清感情的生成既源于这一特殊的环境,更与情感的独特经历密不可分。文学创作成为作者表达内在情感以达到“刹那间”满足的最佳选择。。

这篇文章写于1923年10月,正值五四运动过后4年,文化领域显得比较冷落。两位作家身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想要借游览秦淮河滋润自己干枯的心灵,慰藉自己寂寞的灵魂。但是在游览的过程中,他们在灯影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上亲身感受新旧文化的交锋,深有感触,便相约写下这篇同题散文。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