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明代生死时速,新书《两京十五日》南京首发 马伯庸:写南京的故事最爽,因为太熟悉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7-18 16:13

从南京到北京,高铁G22需要3小时16分,飞机需要1小时55分,开车需要11小时43分。如果在明朝初期,只有15天时间,如何完成这段旅程?如果一路还需要躲避追杀呢?马伯庸新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两京十五日》中,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明洪熙元年,当朝太子朱瞻基宝船在南京秦淮河畔被炸沉,天子病危消息传来,一场横跨两京的惊天剧变令太子踏上了疯狂的极速之旅。他必须在15天内跑完两千两百余里路,从南京赶至北京去拯救自己,拯救大明……这次马伯庸特意将新书首发设在南京,7月18日,他携《两京十五日》来到南京与读者见面,和在场数百位书迷畅聊“南京的一切”。因为马伯庸说自己非常喜欢南京,每年至少来2-3次,对南京的一草一木也都很熟悉,正因为熟悉,新书中主要发生在南京的前十章内容,他也写得很快,很顺,很爽。

图片

“对南京太熟悉,太喜欢,所以创作很顺”

据出版方介绍,这本长篇历史小说巨作分为上下两部,全文近70万字,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故事灵感,竟来源于《明史》中一段仅40字的真实记载:“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故事的发生从南京开始,马伯庸说前十章写的都是在南京的故事,写的很爽很快,因为对南京太熟悉了,“我每年都要来南京2-3次,写夫子庙,东水关,根本不需要去想,画面就在眼前,南京博物院我都去了8次了,正是因为这些积累,让我的创作状态非常好,”马伯庸回忆说创作前十章只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相对的,马伯庸觉得写北京那段挺难的,“因为那是明朝的北京,还不是大家熟悉的那个紫禁城,我们需要跳脱脑海中固有的那个样子,给大家一个不太熟悉的北京”。

书中写到当朝太子朱瞻基要在15天内赶回北京,但他负伤不宜长途骑马颠簸,坐马车太慢。唯有水运,可以千里不停。最终由捕快吴定缘、小行人于谦、女医师苏荆溪和太子组成的四人小组选择了水运,也就是沿着大运河从南京出发前往北京。说起大运河,马伯庸告诉记者,其实有很多写大运河的书,但是对大运河本身细节的描写并不多,“我相信自然环境会影响大运河周边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我就想通过细节的描写呈现出他们最真实的生活。”

图片

马伯庸故事创作堪称“文字考古”

马伯庸曾说:“历史上的每一件事都有一个内幕。”这本书也是,利用有限的历史记载,结合关于明朝各方面的历史考据,合理推演了一段朱瞻基15天从南京回到北京的惊险故事。前作《长安十二时辰》就是个例子。史实来源于五代十国一个人叫王仁裕写的《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书中有一句话是“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骑士张小敬就是《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的原型,国忠指的是杨国忠。再比如《两京十五日》中提到的阁上闸,这个位于泊头(今河北省泊头)的水闸用于克服天然地势差异搬运南北船只,作者马伯庸利用这一场景描述,展示了中国古人的伟大智慧,他在书中如此描写:“朱瞻基注意到,在满是青苔的坝体中部,竖直排列着一串凸出的石鼋头,鼋头雕工粗糙,旁边用白漆涂着‘二丈三尺’‘二丈四尺’之类的字样。这些鼋头标记的是船槽的深度,从槽底开始,每隔一尺放一个,一直排到槽顶。此时在海落船的船头,远远伸出一根脆直竹竿,竿头是个扇状薄木板,正好对准了那一串鼋头。随着船身上浮,那竹竿便自下至上,让竿头拍过一个个鼋头——这叫作‘问鼋’。这样一来,竹竿拍到哪个鼋头,再减去船身高度,即是船底的深度。通过这个办法,船主能直观地判断船只是否能顺利过坝,并及时通知闸口调整放水量。朱瞻基左右无事,便饶有兴趣地数着……这个设计巧妙直观,真是尽得天工之妙。”马伯庸总能从浩瀚的史料中,发掘出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全都巨细靡遗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这种扎实的文字考据功力堪称“文字考古”。

图片

面对命运,没人能置身事外

再回到故事本身,小人物的命运总是马伯庸最关注的,也是写起来最有意思的。《两京十五日》里的捕快吴定缘,就是一个小人物,而他又是故事中最重要的主角之一。故事开头,他是应天府皂、捕、快三班总头役吴不平养子,平日喜欢街头买醉,看上去是个浪荡公子哥,人称扶不起的“篾篙子”,被于谦用银子征入护送太子的队伍。每次看到朱瞻基面貌或者火光场景就会头疼,其身世鲜为人知,然而后期却因多重身份冲突几次丧失斗志。看似以一己之力扳回局面,实际上被人当成棋子用。小人物看起来总是被命运呼来喝去,仿佛看起来也不重要,甚至溜走也没关系,故事中的吴定缘就是这么想的。时势造英雄,吴定缘如果不是碰巧被安排在秦淮河畔的扇骨台当差,可能也不会稀里糊涂救起朱瞻基,也不会后来又与于谦结识。虽然几次想中途退出,但是冥冥中似乎有一条线牵着吴定缘去搭救朱瞻基,除了他,一路上土匪白龙挂、“病佛敌”梁兴甫、盐商汪极、纤夫头子孔十八,甚至白莲教的教众,都是被裹挟进来的小人物,他们也都或多或少在影响故事的走向,也就是当时的历史。虽然每个人的力量都很微小,但是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带来蝴蝶效应,没人是孤立的,也没人能完全置身事外。历史的尘埃落到个人身上可能就是一座大山,但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拯救自己,改变世界。这是故事带给读者的感动,看到自己,映照当下。每个人都在扮演自己,而自己又是命运这部剧的主角。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