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苑 | “苏州制造”呼唤新的“苏州码子”,“人间天堂”紧盯生产性服务业
来源:议事苑
2020-07-19 18:11

 七月的苏州刚刚入伏,骄阳似火,如同火红年代的激情在燃烧。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作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和未来经济的增长极,生产性服务业的智慧光芒,闪耀在苏州从制造大市迈向制造强市的每一个微末之处。

7月18日,苏州举行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大会,提出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总投资高达870亿元的20个大项目集中签约,并对外正式发布关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创新发展的两项重点政策和十项重点举措。

离生产最近的地方

最能催生生产性服务业

南宋时期,依托苏州发达的工商业诞生了一种商用数码——“苏州码子”,它比汉语数目字更简单易学、比汉语大写数字更简便易行,当时被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军事及百姓生活,也是至今唯一还在使用的算筹系统。

位于苏州姑苏区有一个双塔市集,这里原来是一个农贸市场,改造以后变成了商务服务、文化传播及社区综合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小型社区综合载体,非常热闹,许多游客到那里去打卡,市民也热衷于到那边消费,品味感受苏州文化。在双塔市集的店招上依然可以发现“苏州码子”的身影。

图片

双塔市集

“苏州码子”可以说是古代生产性服务业的一种雏形、一个代表。这段生动的史实表明,生产性服务业诞生于制造业、服务于制造业,离生产最近的地方往往最能催生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而苏州就是这个地方。

今天的苏州,有着“最深最厚的家底”:作为工业大市,苏州拥有35个工业大类,涉及167个工业中类、489个工业小类,是我国制造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16万家工业企业在这里蓬勃生长,世界500强400多个项目、“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26家企业在这里扎根发展。

2019年,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36万亿元,居全国第三;全球贸易伙伴超200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额达3190亿美元,占全国比重7%;生物医药、新型显示、光通信等多个产业极具竞争力。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

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从国际经验看,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如果没有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很难从产业链的低端迈向中高端。

为此,苏州聚焦九大重点领域精准发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级,先后出台了《优化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和《加快培育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等多项政策,构筑优质土壤,点面结合全力推动苏州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制造业始终是苏州的立市之本。今年以来,苏州主动应对危与机并存的外部发展“大环境”、全面融入国内外加速重构的“大循环”、深入落实我国高质量发展“大战略”,正在打造一艘新苏州制造的“时代巨轮”。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孕育兴起,全球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进一步加速了产业分工的重构和产业形态的迭代,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产业竞争空前激烈。我们以新苏州制造的姿态站在国际赛场上,每一场竞赛都不能缺位,每一条赛道都不能落后,必须紧紧扭住生产性服务业这个战略制高点。”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认为,面对全球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必然选择。

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均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力量;上海、深圳等地正在朝着“两个70%”的目标不断迈进(即服务业占GDP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70%)。

“十三五”以来,苏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2019年末达到5231亿元,九大重点行业营业收入总量达到2293亿元。“生产性服务业成长性最好,我们的动作必须最快。在生产性服务业这块未来产业竞争的必争之地,我们必须率先起跑,跑出苏州制造的领先身位,跑出苏州制造的华丽转身。”蓝绍敏说。

图片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

目前,苏州正在实施“双百行动”,划出100万亩工业和生产性研发用地保障红线,开展五年100平方公里低效产业用地存量更新,就是要为制造业提供永续发展的空间,始终保持制造业在全市经济中的占比,始终保持最一流的产业生态,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最丰富的应用场景。

生产性服务业驱动制造业升级的

“协同作战”

自2013年起,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7年跻身“三万亿俱乐部”,已经到了转变发展方式、聚焦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

蓝绍敏说:“我们提出新苏州制造,就是谋划推动苏州制造业从‘高速度’到‘高基数’,再到‘高质量’的一次积极进取型转型。”

今年,苏州明确了工业投资“1544”目标(工业投资不低于1500亿元,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不低于40%),这不仅仅是一个投资总量的目标,更是一种投资结构的追求。

蓝绍敏表示,这样一个大转型的过程,已经不是传统制造业领域内的“单打独斗”,而是生产性服务业驱动制造业升级的“协同作战”,必须提升整体战斗力。

图片

 

会议现场

苏州瀚川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面向汽车电子、医疗健康、新能源、工业互联等领域提供柔性、高效的整体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是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之一,该企业积极通过开发智能设备“解放手、解放眼、解放脑”提升生产效率、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聚焦产业集聚集群

加强“群与群”的融合

近年来,苏州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交通、电气、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众多制造业企业陆续将业务重点转向服务环节,创新业务模式纷纷涌现。

但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高端服务业发达的城市相比,苏州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偏小,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均比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低。

苏州是制造业大市,未来生产性服务业的最大增长需求就来自先进制造业。从趋势上看,苏州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相靠拢、融合发展,前端的工业设计、中端的供应链管理、后端的现代物流业,都在围绕先进制造业提供服务。同时,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催生了一些为先进制造业转型提供支撑的生产性服务新业态。

目前,苏州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多以“点对点”或“点对群”的方式进行协同互通,明显落后于“群对群”(制造业群和服务业群)的融合发展模式。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和研发设计服务商、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以及各类专业中介服务商之间融合互促的潜能亟待挖掘。

“要聚焦产业集聚集群,加强“群与群”的融合。超前谋划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布局,研究建设总部经济“四大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全球维修中心),着力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和“两业”融合集聚区。”蓝绍敏说。

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增加值

力争达到1万亿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质增量的支撑和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总量、投资结构、发展增幅等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个挑战极限的目标。

苏州目标已经明确,“十四五”期间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左右,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5年,力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增加值达到1万亿元。

为此,苏州将着力推动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促进供给端、需求端“同向发力”,加快实现数字化、工业化“双向赋能”。

图片

 

签约仪式

如何实现与上海的错位竞争

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苏州与上海相邻,如何实现与上海的错位竞争,成为苏州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绕不开的话题。苏州拥有国内最发达的制造业,迫切需要与之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跑速同步”。因此,无论是顺应客户需求还是市场趋势,无论是增强集聚能力还是带动幅度,苏州都应有自己的侧重。

蓝绍敏表示,一方面,苏州要主动接轨长三角特别是上海这个龙头“借梯上楼”,接受功能带动“借势融入”,承接资源外溢“借船出海”。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要贴得更紧。坚定不移走好“两业”融合的路子,建好用好“产业大脑”,顺着“产业大脑”勾画的产业链节点不断向上攀升,加快发展高端科技服务、工业设计、整体解决方案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更多应用场景,培育更多深度融合的企业。

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提供最强支撑

苏州具有沿沪、沿江、近海的独特区位优势,以及铁路、公路、港口资源丰富的良好交通基础。近日,苏州又入选2020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为全省唯一。

图片

 

授牌仪式

苏州将进一步强化与上海等地物流基础设施的高标准互联互通,加快推动多式联运,有效降低区域间要素流转成本。

加快5G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22年建成5G基站3.5万个,实现市域范围5G全覆盖。这方面,苏州的优势十分明显。蓝绍敏举了个例子,疫情期间,恒隆通信仅用3天就完成了武汉火神山医院的5G基站建设及信号覆盖、保障了雷神山基站的顺利开通。

苏州将通过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布局,全力构建物流+信息“双枢纽”,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汇聚功能。

与此同时,苏州将依托长三角资本集聚的优势,提升发展环境的吸引力、资本募集的吸引力、投资效率的吸引力、创新探索的吸引力,加快发展以创投风投、私募股权投资为核心的新金融服务业。

“过去我们依靠‘苏州制造’,成为高速度发展的标兵城市;现在我们要靠‘新苏州制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城市。服务生产制造、实现价值增值,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和意义;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最强支撑、最好体验,是各地各部门的职责和担当。”蓝绍敏说。

编辑 : 郭凤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