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指导,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全民阅读办主办的第十届江苏书展“新华书房”读书论坛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发表了“世界现代化进程与全民阅读”的主题发言。
聂震宁站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宏阔视野下探讨了全民阅读的价值意义。他观察到,在许多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阅读活动对一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产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来看,清朝晚期的“睁眼看世界”“小说界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量马克思主义读物出版,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文化建设的开展,都大大促进了观念的更新、社会的发展。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成为我国国家一项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21日考察读者出版集团时曾对全民阅读的意义做出了深刻的论述:“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因此,全民阅读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民族精神的培育,关系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
世界现代化进程与全民阅读(摘要)
在全国政协担任过三届委员,提出过直接关系到开展全民阅读的提案有20多个。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在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各种载体中,受到各界委员最多关注的还是阅读。可见阅读对于社会发展的的重要性。新华书房论坛主持人要我专题讲一讲《世界现代化进程与全民阅读》。我很乐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新历史主义的观点认为,“一切书写形式和阅读形式都具有社会物质性和历史文化性的内容,是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体制、阶级立场的产物,对任何文本的阐释活动都是一种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行为,文本总是处于一个不断被改写的过程中。”(李瑞林,贺莺.新历史主义视阈下的阅读隐喻——解读《阅读的历史》[J].中国图书评论,2010(04):87-92.)人类社会的发展,无论是继承还是发展,无论继往开来还是开拓创新,都离不开阅读。无论是传统的现代化理论还是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研究,都对社会阅读给予了高度重视。1978年一本名闻世界的书籍《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100位名人》,选入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100位世界名人,其中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孔子列在第4位,古代造纸术发明人蔡伦列在第7位,欧洲现代印刷术发明人古登堡列在第8位,我国科举制度的创立人隋文帝列在第14位。通过蔡伦、古登堡和隋文帝等人相当靠前的排位,可以看出社会阅读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意义。
一、在世界现代化启动阶段看社会阅读的作用
通常认为,世界现代化是16世纪从欧洲开启。当时欧洲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欧洲人认为一个新时代正在到来,他们称之为“现代”。到了18世纪中叶,法国人发明了一个新词“现代化”。出现了“工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等各种概念。从历史进程来看,欧洲社会开启现代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5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而欧洲文艺复兴的发动,却得益于15世纪50年代古登堡印刷术发明所带来的社会阅读热潮。1450年之前的欧洲,只有一家印刷中心,古登堡印刷术发明之后,到1500年,全欧洲出现了250个印刷中心,1700余家印刷所,印刷的图书27000余种,印量超过1000万册。不到两代人的时间,欧洲读者数量由几万人骤增至几十万,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德国的新教革命得到了古登堡印刷术带来的社会阅读的有力推动。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又得益于中国的造纸术。公元200年中国汉代就有了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张,公元600多年开始用纸张雕版印刷书籍,而中国造纸术直到公元10世纪才传到欧洲,方使得社会阅读得到大范围地开展。欧洲的社会阅读也曾经有力推动过整个欧洲的革命性变化。公元10世纪之后中国造纸术经阿拉伯国家传入欧洲,15世纪,又在中国发明印刷术之后,德国古登堡发明了现代机器印刷术,整个欧洲社会的阅读才发生了划时代的进步。其影响力之巨大、发展之迅速,为人们所始料不及。1450年整个欧洲仅有一家印刷所,但到了1500年,就出现了250个印刷中心,1700余家印刷所,已知印刷的图书27000余种,印量超过1000万册。仅仅在两代人的时间里,欧洲读者数量由几万人骤增至几十万人。社会阅读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进步的人文主义作品得到空前的传播。新印刷术还支持了德国的新教改革,马丁·路德的著作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新约》在马丁·路德的居住地维腾堡两年再版4次,之后在其他几个地方再版达到66次,使得教堂内的经书飞入寻常百姓家。法国大作家雨果在他的小说名篇里这样描述印刷和阅读对后世的影响,他说:“人的思维随着思维方式的转变,也将改变其外在表现形式;每一代人的主流思想将会用一种新的材质以新的方式来体现;石刻书,何等坚固,何等持久,即将让位于纸书,相比之下这些纸却比石头更加坚固,更加持久。”18世纪以来,欧洲一些主要国家的阅读活动对于该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产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实例是18世纪法国发生的“阅读革命”。19世纪德国也发生过“阅读革命”。德国的“阅读革命”推动了德国社会各阶级及阶层的文化融合,促成了现代德意志民族文化的形成,实现了19世纪德国社会的整体现代化。19世纪英国大众科学读物的阅读全面兴起,从而确立了现代科学的基本体系。如此等等,都是阅读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们与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值得在学术上深入研究。
二、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社会阅读正在受到高度重视
20世纪90年代诞生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这个理论把世界现代化进程从18世纪至21世纪末分为两个阶段,认为第一次现代化是经典现代化,即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主要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重视社会福利和经济增长等;第二次现代化是新型现代化,即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其主要特点是知识化、信息化、生态化、创新驱动和提高生活质量等。第二次现代化提出社会知识创新指数、知识传播指数、经济质量指数和生活质量指数。我们只要看看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所重视的四项指数指标,就能理解到其核心理念就是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能力就是知识经济水平。而知识经济水平当然受制于知识创造者和传播者。也就是人的现代化和学习能力。为此,国外学者比较早就开始了对阅读的社会学研究,对阅读现象、有关阅读的社会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图书馆学、文学、出版学等各学科共同感兴趣的问题。20 世纪 30年代起,美国兴起了大众阅读社会调查和研究,其中以芝加哥学派的阅读研究最具代表性。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院创始人道格拉斯·韦普尔斯和他的团队采用社会学的方法对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国民阅读行为及其社会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大量实验和调查,分析不同成人群体的阅读兴趣,以及社会人口环境、出版物发行、大众传播等因素对阅读行为的影响,不同社会集团与阅读之间的关系逐渐清晰,从而强调阅读的引导公众价值取向的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先进传播技术带来的信息革命、出版业的转型重组以及知识生产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等多种影响,人们重新将注意力集中于书籍和阅读上,促进了阅读的社会学研究。全球多个国家都开展了社会阅读的全面调查研究。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定期开展社会调查,对美国国民阅读及其相关问题 趋势进行研究,并定期发布报告。法国的国民阅读情况由法国国家统计和经济研究所发布,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还对青少年阅读状况展开调查。德国于 1988 年成立的阅读基金会定期向社会公布全国阅读行为的最新调查报告和细分报告。英国广播公司(BBC)、《英国图书馆快报》杂志、英国工会联盟都曾对读者的阅读倾向、阅读动机和阅读现状进行调查。英国教育研究基金会 2004 年还曾对未成年人阅读情况进行调查。韩国也从 1993 年开始对国民的 综合读书指标进行调查,2008 年被认证为“国家认证统计”,每年周期性进行。新加坡、日本等国近年来也都展开了国民阅读调查,为制定本国的阅读政策和开展社会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依据。也许具有相关性,也许是时间上的巧合,20世纪90年代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一步倡导开展全民阅读,把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
三、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看社会阅读的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型期,就是从封建帝制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这个转型期与当时的社会阅读有着很大关系。随着清朝晚期积弱积贫、内外交困,终于有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睁眼看世界”,开始阅读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翻译出版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史地、法律等方面的书籍,被称之为“西学东渐”。“西学东渐”的阅读,将西方近代各种思想学术上的新成果带入了中国,深刻影响到社会思想和各种学术的发展,许多在传统中国不被重视甚至不存在的学科也在此影响下得到发展。商务印书馆及时出版了“世界文库”,其中就有严复翻译的英国哲学家赫胥尼著作《天演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著作《原富》和林纾翻译的法国作家小仲马小说《茶花女遗事》等世界名著。清末民初转型期的国民阅读,有一项重大事件值得回顾,那就是1905年的“小说界革命”。1902年11月,著名维新人士梁启超《新小说》创办杂志,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提出了“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望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的论断,并提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这就是“小说界革命”的开始。他提倡小说界革命,将小说创作和传播纳入资本主义社会改革的轨道。这里要说一件社会转型与社会阅读的一个故事。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失败后,在林则徐的建议和支持下,爱国学者魏源开始主持编撰一部重要著作《海国图志》,百卷本到1848年出齐。这部书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资源、行政、社会、教育等,其编撰主旨就是要打开国人眼界,让国人“睁眼看世界”,激励国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遗憾的是,林则徐、魏源的心声无人理会,这部书在昏聩腐朽的清廷受到冷遇,在落后愚昧的清代社会也少有反响。然而,三年多后,这部书传入到日本国。当时日本正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社会状况和内外关系与中国清朝颇为相似,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威胁。《海国图志》却在日本很快引起了巨大反响,几年间就翻译刻印多次,版本多达二十余种,成为当时日本国民阅读的热门书,更是一些有识之士的必读书,对人们了解西方列强的存在和威胁,认识本国面临严峻的形势,增强国民的忧患意识和革新意识极有帮助。据说,几乎所有明治维新时代的重要人物都看过这本书。这些人后来都肩负起了日本学习西方、推进明治维新、建设现代强国的重任。魏源所提出来的主张,本来可以成为中国寻找学习西方、由弱变强的起点,不幸的是,由于整个社会保守拒外的势力占据统治地位,致使中国失去了一次历史机遇。而毗邻的日本国却正因传入《海国图志》,引发国民阅读热潮,有力推动了明治维新,获得了历史转折的契机。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又一个重要历史时刻。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创办刊物,编辑书籍,组织进步团体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仅在五四运动后的一年里,全国就出现了400多种刊物。这些刊物发表各种学说并竞起争鸣,社会阅读风起云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其中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是我国第一篇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文,引起了很大反响。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在这期间刊载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章,积极倡导“民主”与“科学”,成为进步青年最为追捧的杂志。1920年《共产党宣言》的全译本在上海出版,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依托《向导》《共产党人》等报刊以及兴办工人夜校、农民夜校、党校,广泛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积极培养革命骨干、壮大革命者队伍。新中国成立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又一个重要时刻。新中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新政权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百废待兴。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大规模文化建设的任务也同时开展起来。1952年,我国发起了一项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关系极为重大的一项运动,即扫除文盲运动,简称扫盲运动。当时全国5.5亿人口中有4亿多都是文盲,文盲率高达80%。1950年代,一首《夫妻识字》的歌曲曾在大江南北风靡一时。《职工业余学校识字课本》《市民识字课本》《农民速成识字课本》《战士识字课本》连同一些帮助识字的连环画等读物发到需要扫盲的人们手中。从1949年到1964年的十几年中,先后有近一亿中国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使文盲比率由1949年的80%以上下降至2000年的6.72%。历时五十年的大规模并卓有成效的扫盲运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也为新世纪以来开展全民阅读提供了最重要的国民文化素养的重要基础。新中国刚成立,这样人民政府就创立了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一批国家级出版社,连同20世纪初期一批著名的出版机构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开明书局等,迅速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中外优秀图书。许多优秀大众出版物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几乎达到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的地步,其中最著名的有“ 三红一创,青山保林”。这些书累积印量几十万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册,可见当时大众阅读的热烈景象。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又一次历史性转折。1978年12月启动的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在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之前后,一些重要的阅读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在改革开放启动之前,有一篇文章的发表和阅读十分重要。那就是1978年5月11日的《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天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文转载。这篇文章的发表和阅读引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大讨论,为即将开始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准备。几乎与此同时,1978年5月初,国家出版局决定专门调集纸张,重印一批中外文学名著,理由是为了满足广大读者“井喷式”的阅读要求。当时一口气确定了35种图书。其中有“五四”以来现代文学作品10种,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9种,有外国古典文学作品16种:首先开放重印的中外文学名著一经面世,全社会顿时出现争相购买阅读的热烈景象。四十年前首先开放并推动的阅读,为即将开始的改革开放做了非常重要的精神准备。改革开放启动之后,出版业顺应社会需求,大力改革创新,提高出版生产力,使得更多中外文学、文化、学术名著和知识读物像排炮一样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像“鲁迅全集”(1981年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丛书”、“走向世界丛书”、“走向未来丛书”、“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等丛书以及林林总总的古今中外文化文学名著等,激发了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满足了广大群众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需求,全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国民阅读状况。在我国40多年改革开放进程中,几乎每一个重要的改革阶段都与当时的社会阅读有着紧密的关系。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开展全民阅读,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每年都会向广大读者推荐新出版的优秀图书,许多省市区都会有全民阅读年度好书的推荐活动,推动了全民阅读的开展,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四、全民阅读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成为我国国家一项发展战略。连续七年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随着全民阅读的深入开展,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将得到明显提高,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将得到有力支撑。我们江苏省作为全国发达省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第一次现代化的转型,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提出的知识化、信息化、生态化、创新驱动和提高生活质量等目标将会得到逐步实现。无论是第一次现代化转型还是第二次现代化发展,或者称之为综合现代化发展,我国全民阅读活动都有着相当明确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阅读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这是现代化理论中最重要的关于人的现代化的重要论断。在这一重要论断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8月21日考察读者出版集团时对全民阅读的意义做出了更为深刻的论述,他说:“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这就是说,全民阅读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民族精神的培育,关系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黄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