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湖的“姐妹之争”
2020-08-03 15:58

提到莫愁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金陵名胜”不自觉地会涌入脑中,“莫愁烟雨”似乎只有在江南才散发出朦胧迷离的独有魅力。其实在湖北汉水之边的钟祥,也有一处莫愁湖,双方渊源剪不断、理还乱。千百年来,“谁是正宗”的争论在滚滚长江上你来我往、飞来飞去。

如果论年龄,钟祥莫愁湖还是“姐姐”,但名气不如“妹妹”,那么南京莫愁湖是如何后浪推前浪、成功逆袭的呢?

一、皇帝助力

先到长江中游的北边,看看钟祥莫愁湖的成长经历。

传说战国末期的楚国,汉水边一个村庄因年年桃花盛开,所以叫桃花村。有一片湖水,叫沧浪湖,村里有一名老人叫卢公,以摆渡为生。

楚顷襄王初年,一个风雨天,他的老婆在船舱内产下一名女婴,不停地啼哭。卢公抱着她,一边轻拍一边说:“莫哭,莫哭,莫悲,莫悲,莫愁,莫愁!”听到“莫愁”两个字,女婴的哭声一下停止了。卢公于是给她取名为莫愁。

她长到十五六岁时,纤纤腰肢、亭亭玉立、能歌善舞,如出水芙蓉,在屈原、宋玉的指导下,完美演唱了《阳春白雪》。她的声名远播,传到王宫之内,楚顷襄王把她强行召入宫中,纳为妃子。可她心里真正爱着的是邻居王襄,楚顷襄王得知后大怒,把王襄流放去扬州(今南京)。

莫愁在汉水送别王襄,看着他的船只远去,自己投入汉水自尽。人们为了纪念她,把桃花村名改为莫愁村,把沧浪湖改名为莫愁湖,她系艇登岸的渡口改名莫愁渡。如今在湖北钟祥,莫愁湖是“打得响”的重要“招牌”之一。

再来到长江下游,看看南京莫愁湖不同的人生轨迹。

六朝时期,洛阳城里,15岁的女孩莫愁在路边伤心哭泣。她自小丧母,父亲采药途中坠崖身亡,她因家贫无钱安葬。在洛阳做生意的卢外员见她美丽纯朴,帮她料理完父亲后事,带她来到梁朝的都城建康(今南京)。她嫁进了卢家,成了员外的儿媳,第二年生下小孩阿侯。莫愁自小聪明伶俐,采桑、养蚕、纺织、刺绣、吟咏诗文样样都会,她还靠着家传的医术给穷人治病。乡亲们时常说:“我们见了莫愁,什么忧愁就没有啦!”莫愁的名字就传开了。

一日,梁武帝心血来潮,来到卢员外家赏牡丹,见院内夺目如霞,如痴如醉。得知是莫愁所栽,不由心有所动,当即下令传莫愁见驾。梁武帝见到莫愁如花容貌后,神魂颠倒。回宫后想出毒计,害死卢公子,传旨召莫愁进宫为妃。莫愁悲愤交加,投石城湖而死。人们深深地怀念这个善良的姑娘,从此,石城湖渐渐更名为莫愁湖。

两个主人翁的年代背景并不相同,楚顷襄王生活在公元前200多年,梁武帝生活在公元500年左右,南京莫愁女比钟祥莫愁女晚了700多年,走的桥不如“姐姐”走的路多。

那么追根溯源,这些传说从哪里来的呢?

钟祥莫愁女最早出现在《旧唐书·乐志》,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大致意思是:

南朝刘宋年间,臧质在担任竟陵(今钟祥)郡守时,有一次登上当地的石城,听到一群少年在唱莫愁歌谣。于是作《石城乐》和《莫愁乐》,《莫愁乐》有两首,第一首为:

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

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意思是:莫愁在哪里?莫愁在石城的西边。听到双桨划水的声音,就看到莫愁乘着小艇轻快地过来了。

第二首为:

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

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

这是莫愁送别王襄时悲伤唱出的歌曲,“欢”即是你,扬州是现在的南京,与江汉有千里之遥。莫愁在分手之际伸出手抱着情郎的腰,希望江水不要流淌,这样情郎也不用走了。

南京莫愁女出自《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中《河中水之歌》: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于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

诗中的莫愁聪明勤劳、美丽率真,13岁能织出精美的丝绸,14岁不辞劳苦去采桑,15岁嫁到了卢家,16岁生了儿子。家中富丽堂皇,奴仆成群。但诗中的结尾却突“神转折”:“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早嫁东家王”,意思是:她心中一直所恋的是东家的王郎啊,再富贵的生活也不如和真正爱着的人相伴一生。

《乐府诗集》是北宋郭茂倩所编,这首诗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梁武帝。

自从317年东晋建立,到502年梁朝建立,南北割据接近两百年,洛阳对南朝来说已变得缥缈朦胧、遥不可及。因此在诗中,莫愁女生于洛阳,其实是代指建康。就像《长恨歌》里面“汉皇重色思倾国”,汉皇不是指汉代皇帝,而是指唐玄宗。

所以这个莫愁女就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即便退一步讲,这个莫愁女的籍贯是洛阳人,但她波澜起伏的命运和美丽端庄的身影也已完全融入了南京城中。

在诗中,莫愁女并没有悲伤的结局,此后演变的传说则多了莫愁女被强召入宫、投湖自尽的结尾。梁武帝本来只是写了一个爱情咏叹曲,没想到会引火烧身,被后人“颠倒黑白”地篡改,自己成了剧中“反面人物”,风流倜傥的诗人皇帝成了心狠手辣的无耻色鬼。

为什么会这样改呢?可以看出,这完全是“抄袭”了钟祥莫愁女的悲惨命运。

因此,钟祥莫愁是“原唱”,南京莫愁是“翻唱”。

南京莫愁虽然输在了“起跑线”上,但由于作者梁武帝的地位和名气,要远远高于臧质,结果“翻唱”压倒了“原唱”,南京莫愁也凭着“代言人”的巨大光环,产生了震撼的“广告效果”,一炮而红。

从此,莫愁给后人留下了初步印象:籍贯在南京。

二、英雄助力

南京莫愁传说虽然源于六朝,但六朝时并没有莫愁湖。

那时长江沿南京城西侧流过,也就是说,现在的外秦淮河以西都是长江,莫愁湖还在江水“肚子”里没有出世。隋唐以后,长江改道,渐渐向西北移去,留下一系列沼泽、池塘与湖泊,莫愁湖就是其中最大的“女儿”。到了南唐时期,因为依傍石头城,所以称石城湖。

北宋有一本记述宋朝疆域版图的书叫做《太平寰宇记》,里面有一句话:“莫愁湖在三山门外,昔有妓卢莫愁家此,故名。”意思是:三山门(即现在水西门)外,有个卢家的歌妓莫愁住在这里,所以叫莫愁湖。目前多数专家认为此史料有误。因此,在宋朝,石城湖还没有正式改名为莫愁湖。

一直到明朝武宗正德十五年(1520年),《正德江宁县志》出现莫愁湖的条目,闻名遐迩的“莫愁湖”才娉娉袅袅地出现在世人眼中,“石城湖”填在了“曾用名”一栏。

莫愁湖在明朝渐渐名扬天下,还与一个名将的“助攻”有关,那就是徐达。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筑楼湖上,常常把开国功臣徐达喊过来到楼上下围棋。徐达棋高一着,但不敢轻易赢棋。朱元璋不满,让徐达拿出真本事。于是,一局棋从早晨下到午后,太祖自以为胜券在握,徐达却说:请皇上纵观全局。朱元璋仔细一看,原来棋子巧布成了“万岁”二字。至此朱元璋始服徐达棋艺,乘兴将此楼连同这一片湖水赐给徐达。

这仅仅是供人一笑的传说。从棋理来讲,再高明的棋手也不可能在硝烟四起的棋盘上毫无痕迹地摆出“万岁”两个字。

莫愁湖成私家园林后,徐达后人开始大规模兴建景点,湖中多植荷花,轻风吹过,香闻几里。湖中有亭有舟,笙箫声起,长裙飘动。

莫愁湖从此不仅有了窈窕佳人身影,还多了沙场驰骋气势,所以后人为莫愁湖题写对联时,主题多是英雄、美女。

如清彭玉麟题:“王者五百年,湖山具有英雄气;春光二三月,莺花合是美人魂。

挂在胜棋楼的对联,是清张兆鹿题写的,为:“粉黛江山、留得半湖烟雨;王侯事业、都如一局棋秤。

英雄美女,让南京莫愁湖更蒙上传奇色彩,增添无穷的遐想,为“莫愁在南京”推波助澜。

三、文人助力

南京莫愁湖引无数才子折腰,有趣的是,文人最初“出手”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细节误会,似乎无关紧重,没想到产生了“蝴蝶效应”,最终刮起一场飓风。

这个细节就是传说中出现的“石城”。

钟祥石城,最初是三国时期吴国修建的一个军事堡垒,后来西晋都督羊祜因山增筑、垒石为城,改名为石城戍。

《莫愁乐》中“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莫愁住在石城西边,在湖上划着双桨。

非常凑巧的是,南京有石头山,三国时吴国依山为城,叫做石头城,简称为“石城”。

北宋晚期,周邦彦作了一首词《西河·金陵怀古》,其中有“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周邦彦在金陵怀古,其中“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是化用了刘禹锡的诗《石头城》,前面“莫愁艇子曾系”,是化用了《莫愁乐》。

周邦彦把两个“石城”搞混淆了,把莫愁女的“家”直接从钟祥搬到了南京的石城之下。

周邦彦在文坛上是什么样的地位呢?王国维晚年评价他为“词中老杜”,就是说,他在词坛的地位就相当于诗中的杜甫。

文学巨匠不小心犯了个错误,后来文人纷纷跟风,潜移默化,莫愁女渐渐定格在了南京。

明清之后,一个个才子为莫愁湖“站台助威”。

《桃花扇》中,开篇就写侯方域住在莫愁湖畔,第一支曲子就写到莫愁湖:“孙楚楼边,莫愁湖上,又添几许垂杨。偏是江山胜处,酒卖斜阳,勾引游人醉赏,学金粉南朝模样。”极为优美。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相传曾住莫愁湖边,《湖上》诗中有“愁心与春水,流满莫愁湖”,表现反清失败后的苦痛。

“扬州八怪”的代表郑板桥赋诗:“江山名湖号莫愁,纳凉先报楚江秋。……遥怜新月黄昏后,团扇佳人正倚楼。”

他还写一首词《念奴娇·莫愁湖》,有:“即今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这成了莫愁湖如今最有名的广告词。

桐城派领袖姚鼐《莫愁湖歌》有句:“当轩俯仰人间世,莫愁尚得留名字。座上山川处处奇,胸中今古时时至。”在莫愁湖观奇景,江山尽入眼底,兴亡之感涌上心头。

鲁迅也曾留下“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所思美人杳不见,归忆江天发浩歌”的感慨。

1964年,郭沫若游览莫愁湖,题写:“古有女儿莫愁,莫愁那得不愁。 如今天下解放,谁向苦难低头。”

一篇篇文才飞扬的诗词,不仅为南京莫愁湖精心妆扮,让她变得千娇百媚、仪态万方、顾盼流转,也为南京莫愁湖投了重要的一票又一票,“莫愁在南京”终深入人心。

四、趣闻助力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江宁(今南京)知府李尧栋自掏腰包,复建了莫愁湖景观,使莫愁湖大放异彩。在“金陵四十八景”中,“莫愁烟雨”被推列第一,遂称“金陵第一名胜”。李尧栋自题对联:“一片湖光比西子,千秋乐府唱南朝。”

他还赋诗20首,其中有“生憎湖水千年碧,只洗繁华不洗愁。”同时发起一场诗歌征集活动,和诗有上百首。

清朝文坛巨匠袁枚活了82岁,在南京居住了50多年。他自负才高,不把这些诗放在眼里,说诗虽多,称心如意的却少,还说这些诗有七种毛病之多。于是,他自己写了17首,比李尧栋20首少3首,寓退避三舍之意,最著名的一首为:

欲将西子莫愁比,难向烟波判是非。

但觉西湖输一着,江帆云外拍云飞。

意思是:莫愁湖比西湖更胜一筹,因为从莫愁湖能看到江边上船帆和白云一色,太壮观了。

后来,袁枚诗兴大发,又补了3首。这次由高级文人举办的“文艺沙龙”,让南京莫愁湖出尽风头。

在清末,围绕莫愁湖还有一场轰动江南的笔墨官司。

咸丰年间,莫愁湖毁于战火。同治十年(1871 年),江苏布政使桂芗亭主持重修莫愁湖楼亭。修成以后,桂芗亭邀请湖南文士王闿运前来游览。王闿运是清末文史大家,弟子几千人,杨度、齐白石都是他的学生。

王闿运写下一副对联:

莫轻他北地燕支,看画艇初来,江南儿女无颜色;

尽消受六朝金粉,只青山依旧,春来桃李又芳菲。

此联一出,江南人士大哗,“燕支”即胭脂,此联意思是北方女子一来,江南女儿都失色;湘军攻进南京城后,尽情恣欢,享受六朝金粉,可是南京似乎忘了苦痛,青山依旧,春天到来,又是桃红柳绿。

此前,王闿运还写了一幅对联《江南关公祠联》,其中有:“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

这次是把南京的男人、女人一起骂倒,让南京城群情汹汹。

王闿运见众怒难犯,将上联“无颜色” 改为“生颜色”,下联“青山依旧”改为“青山无恙”。

这一改,意思变了,上联说,江南女子更美了,下联称颂六朝古都的繁华,并没有受到多大伤害。这才平息了风波。

一次次的“趣闻”,也一次次把南京莫愁湖捧上“头条”的位置,“花边”往往比正面宣传的效果更好,为南京莫愁湖的成名锦上添花。

五、电影助力

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有了一个莫愁故事,拍成电影,名为《莫愁女》。明朝永乐年间,中山王府新来的一名烧火丫头。公子徐澄见她聪明温顺,能书善画,把她留在身边做为伴读。由于姑娘郁郁寡欢,双眸含愁,徐澄便为她取名莫愁。两人日久生情,莫愁也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原来她的父亲遭奸臣陷害,满门抄斩,自己被官府卖到了中山王府做丫环。徐澄决心与莫愁结成百年之好。

不料徐澄祖母已为他订了一门亲事,即当朝权臣邱丞相之女彩云。当老太君得知徐澄和莫愁女相爱后,心中大惊,自己的孙儿与一个罪臣之女私结情缘,岂不冒犯了朝廷,也将辱没祖宗。于是把徐澄关进书房,并派人到相府下聘迎娶,又将莫愁女打入湖心亭冷房。彩云进府后暗施毒计,命莫愁为病中的公子煎药。公子病情始终不见好转,彩云认为是莫愁明眸勾去了公子的魂,威逼太医在药方中添上一付药引——心上人的眼睛,并当众把药方交给莫愁。莫愁忍痛操刀剜眼,然后含恨投湖,公子随之投湖。

这个电影曲与最原始的传说八杆子打不着,一毛钱关系也没有,是现代人的全新创作,但地点无疑确定了在南京。由于这部电影的巨大传播力,相当于经过官方盖章的权威认证:莫愁是南京人,其他地方不要抢了。

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朱明瑛演唱了歌曲《莫愁啊莫愁》“莫愁湖边走,春光满枝头……”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

大多数人已不用去想,自然形成了一个概念:这说的就是南京莫愁啊。

南京莫愁和钟祥莫愁相比,开始并不占优势,为什么能够青胜于蓝呢?是因为她生活在“六朝古都”的南京,站在这个文学昌盛、山川灵秀和气象宏伟的“平台”之上,她就拥有了更多的“资源”和“人脉”。从皇宫到民间,各路大伽看着京城这个绝世美女浮想联翩,轮番上场、众星捧月,千年古都的“真气”也源源不断地注入她体内,终让她脱胎换骨,成为光彩夺目、享誉全国的“女神”。

不过,最后我们还是读读清代南京诗人姚锡华写了一首诗《莫愁湖》:

石城渺渺水东流,吴楚争传两莫愁。

莫是乘潮打双桨,随欢当日下扬州。

他既是调侃也是调和,意思是吴楚两地不要再争了,当年王襄流放到扬州,湖北的莫愁可能跟着来到南京了吧,或许“姐妹”本来就是同一个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民仆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