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家村颐养园房间
对于不少人来说,住别墅是一件非常向往的事儿。然而,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牟家村的牟汉凡今年76岁,他和妻子放着装修好的别墅不住,搬进了牟家村颐养园,一住已经3年多。“我现在每天都要走十多分钟,回家里的别墅看看,开开窗,透透气。除此之外,吃住都在牟家村颐养园,衣服有人洗、吃饭不用做,每天的事就是享福!”更让人惊讶的是,顿顿有荤菜、事事有人帮的颐养园每天只需20多元。
宁可空着别墅,也要住进颐养园
“别墅空着好了,我这里住得挺好。现在吃完年夜饭,我都要回到这里,习惯了。”牟汉凡老人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其实他早就想要来颐养园了,但是老伴心中多少有些顾虑。据介绍,牟家两儿两女,如今都事业有成。老伴刘华芳一方面担心去了颐养园,别人会对儿女有看法。与此同时,家里的别墅空着,总觉得挺可惜的。“我们来这里住,一不是因为家庭不和,二不是因为无房可住。”做了几年的工作,老伴终于同意去颐养园的事。
老人们在打牌
牟汉凡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住在颐养园每人只要8000元/年,算下来只要20多元/天。“水、电、吃、住都在里面,每天还有工作人员房间打扫卫生,衣服从洗到晒也都有工作人员负责。吃饭顿顿有荤菜,正餐的时候有米饭、粥和面条可选。”他表示,现在吃一碗面条都要10元,只要20多元能在颐养园里过上一天,“这不就是小康生活吗?”
“反正颐养园就在村里,距离家里的别墅只有1里路,每天走十多分钟也就到家。”牟汉凡说,考虑到自家房子长期关着门窗的话,屋内空气不流通不太好,他便每天都回家去看看,开窗通通风,透透气。因为夫妻两人都是爱干净的人,过去住在别墅里,每周某先生都要打扫一遍卫生。“岁月不饶人,房子面积又大,打扫卫生确实挺累的。现在这样什么家务活都不用做,吃完饭盘子都不用收,就俩字:享福!”
“你看我们这个房间比酒店的房间大一些吧?特别是卫生间,里面有浴缸、马桶、台盆,丝毫没有局促的感觉。”记者在老人住的房间里看到,空调、液晶电视、电风扇一应俱全,为老人设置的扶手遍布走廊、楼道、卫生间等区域。“闲暇时光,可以看书读报,和朋友打牌,还可以出门散步。”说起散步,牟汉凡很是得意。原来,牟家村这些年环境提升明显,村里就是大公园,颐养园里还有小绿地。
颐养园建成6年,入住老人平均年龄在下降
据介绍,牟家村颐养园选址上充分考虑入住老人生活的舒适、健康、便利,东邻牟家农业旅游观光园,西接牟家文体公园,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2014年,颐养园建成投入使用,健身、娱乐、医疗设施齐全,配备服务员、护工等,共设51个房间,102张床位。每个房间内设有2个床位,1个独立卫生间,配备电视机、电话机、空调等设施。朱亚萍是牟家村颐养园的负责人,2014年装修前,她就在这里工作。2014年9月1日开始试营业,10月1日正式营业,最初只有10多位老人。如今,这里已经有61人,90岁以上的有9位,最大的95岁。今年4对70多岁的夫妻入住,颐养园里老人的平均年纪从84岁下降到81岁。“这几年来,大家的观念也在改变。”朱亚萍说,过去大家觉得有儿有女的老人去住敬老院、养老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子女不孝顺,家里有矛盾。“我们这里算下来一个月收费只有600多元,但是在老人的伙食上就要花去500。剩下的100元根本不够保洁、水电等日常费用,本村老人住这里,都是有村里的补贴的。”她告诉记者,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不仅小账算得精,也能把大账算得清。“经济账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颐养园有很多优势,是住在家里的老人很羡慕的。”朱亚萍说,老人们年纪大了,偶尔生病在所难免。独居的老人如果突发疾病,没人发现的话,一旦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情况就很危险。但是老人住在颐养园里情况就不一样了,有个头疼脑热都能及时发现。“我每天都要巡查房间,吃饭的时候也会看看老人们的情况,谁有不舒服都能及时看到。”
室内健身房
比起生活起居上的妥帖照料,有同龄人的陪伴更让老人们感到愉快。“打牌有牌友,唱戏有票友,读书看报、散步做操,老人们在这里不会感到孤单,比在家对着电视发呆好多了。”朱亚萍如是说。采访中,牟汉凡也表达过同样的想法。“我跟孩子说,在家住着别墅的时候,天天对着电视。我喊电视里的人,他能答应我吗?我想买点东西,给他钱,他能帮我去吗?”他表示,老年人其实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子女换位思考后就能理解放着别墅不住,搬进颐养园的做法。
牟家村颐养园只是该村敬老爱老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全村都能免费享受意外伤害险, 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也不例外。7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年生日赠送一个12寸的大蛋糕,每逢重阳节还会送上慰问金,其中70-74岁500元,75-79岁800元,80-84岁1000元,85-89岁1300元,90-94岁2000元,95-99岁3000元,100岁10000元。事实上,2006年投入2650万元为全体村民办理了武进区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同时村委全额承担了村民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金,健全村级基本保障体系。“我们现在每月领到的退休金不仅已经完全可以覆盖住颐养园的费用,还能剩下一些。”牟汉凡老人如是说。
一二三产业转型提速,走出自己的小康路
据了解,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的牟家村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各种各样的荣誉拿了一箩筐:国家级农村现代化示范区、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江苏省最美乡村……然而,上世纪70年代,牟家村全村仅有一家村级工业企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75元。发展到2019年工业企业42家,工业产值30亿元。村集体净资产1.5亿元,村年收入100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4.5万元。
老人们在吃饭
对于牟家村来说,近40年来当地农业实现了四次转型。1992年,牟家村调整农业发展思路,实行“两田制”,即农户只种自己的口粮田。其他的土地,包括原来的自留地、蔬菜田及剩余的水稻田,全部收归村集体所有,由村统一支配、安排,承包给种田大户。1993年,村委将收归集体所有的土地共500亩,承包给愿意种田的大户。种田大户少则承包十来亩地,多则承包五十多亩地,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明显增加。这一调整,实现了经营规模从家庭经营转向规模化集约经营。
随着粮食市场的逐步放开,粮价回落,种田效益急剧减少,种田大户不愿继续承包土地。1998年,村委收回全部的承包土地,同时调整农业产品结构,由粮食作物转向花卉林果,以增加土地产出。现在,牟家村培育成功的“拇指西瓜”,卖到150元1斤还供不应求;新西兰迷你南瓜,批发价35元1个;欧洲甜椒,50元1斤;冰淇淋西瓜,200元1个,等等,这些新品种的平均亩产接近5万元,一旦实现推广种植,村民收入又将大幅增加。世纪之交之前,牟家村的农业完成了产品结构从低端农产品转向高端农产品的转型。
很快,当地又开始在经营模式上下功夫,完成了从传统集体经济转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转型。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牟家村对村级集体组织进行了大胆的产权制度改革,酝酿成立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2000年6月,召开了牟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暨第一次股东代表大会,这是江苏省首家“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份经济合作社是对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变革,是对农村村级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股份经济合作社将原属于集体的土地和资产以股份的形式量化为村民共同占有,以股份制的运作方式统一经营,以净收入的50%进行分红。股份经济合作社厘清了牟家村的集体资产产权,使村民真正成为集体资产的主人,加快形成了土地流转的新机制,确保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增强了村干部的工作责任感。也较好地解决了牟家村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促进了牟家村农业变革和工作的顺利开展。
2004年开始,牟家村挖掘整合农业资源,进行农业的深度综合开发,把农业生产和观光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成立了村农业旅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对全村农业旅游发展进行统一组织、规划和协调,并按照公司化的经营模式,由牟家村农业旅游观光园统一经营。先后开发出了融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休闲旅游、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两条农业旅游线路。主要包括牟家村村史馆、博物馆、农博馆、野外拓展、垂钓中心、青田马会、瓜果采摘等景点。至此,农业产业结构从单纯农业转向农业休闲观光园的转型。
在农业转型的同事,当地工业发展也实现了三次提速。改革开放初期,牟家村充分利用地处长三江、交通便捷等优势,抓住苏南乡镇企业崛起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村级工业,并且以工业促发展,以工业带农业。四十年来,牟家村工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实现了村级工业发展的三次提速, 90年代牟家村已跃升为亿元村, 2019年,牟家村工业的总产值已达30亿元。
通讯员 冯徐波 张腾昊 李丹一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郭靖宇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