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子两种枇杷入选全国十大精品,靠“银蜜罐”还掉几千万欠债
来源:议事苑
2020-08-18 16:33

60岁以上的每位老人和困难家庭都有意外伤害险,上学的优秀学生有“双湾之星”奖励,村里有出生或死亡的都有慰问金,家门口还有家庭医生工作室......近日,小编走进苏州东山镇的双湾村,在该村村民脸上挂满的笑容中,小编看到了他们现实中的小康生活。

双湾村是著名的东山白沙枇杷主产地,全村共有1190户村民,而枇杷种植面积高达一万三千多亩,几乎每家每户都在种枇杷。可就是这样坐拥着“绿水青山”,却没发展成“金山银山”,2017年前,该村仅外债就有3575万,始终戴“软弱后进党组织”和“经济薄弱村”的两顶大帽子。

2017年后,双湾村结合枇杷产业大力推进“枇杷文旅共享农庄”项目,在做好古村落和精品民宿开发利用同时,以农、文、旅融合重点项目建设发展带动周边产业。2019年底,双湾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957.72万元,实现了软弱后进党组织和薄弱村“双脱帽”,让果农们成功脱贫,成功搭上了致富列车,驶入了小康大道。

拥有万亩青山,

却始终戴着“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走进双湾村,成片的枇杷树映入记者眼帘,庭院里、小路边、田地间随处都能见到枇杷树。该村枇杷种植大户叶德裕正准备上山去修剪枇杷树,即使受到疫情的影响,叶德裕今年的枇杷也一售而空。叶德裕对小编说,双湾村有万亩枇杷产业园,每当成熟的季节,黄灿灿的枇杷会密密麻麻挂满山头,甚是好看。

图片

63岁的叶德裕和绝大多数村里人一样,靠山吃山,是个地地道道的果农。“东山的枇杷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尤其是我们双湾的‘白玉枇杷’更是上品中的精品。”叶德裕说,东山的地质主要成型于古生代第四纪的泥盆纪,山体中火山岩中的结构裂隙中,富含极度优质的基岩裂隙水,所以孕育出了果实肉厚汁多,酸甜适度,入口而化,有“银蜜罐”之誉的精品枇杷。

“果子个个有乒乓球般大,金黄色的果子上长着一层白白的细绒毛,吃到口中甜中带微酸。”叶德裕告诉小编,但由于山高路远比较偏,从前到了水果成熟的季节,都是靠家人一篓一篓背到集市上去卖,又耗时又耗力,导致每年都有大批水果不能够及时销售,只能眼睁睁看着丰收的果实腐烂丢弃。

图片

叶德裕者坦言,每年枇杷的销量决定着一家人的生活质量,“枇杷是一家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如果欠收,全家生活就没了着落”。由于双湾村产业单一、靠天吃饭,导致村民收入低,集体经济发展不起来,2006年,双湾村被列为吴中区第一轮集体经济薄弱村。

种好“黄金树”结出“致富果”,

科技兴果“奔小康”

为了改变当时薄弱村的面貌,东山镇发挥薄弱村区位优势和特色优势,注重产业导入,使出绣花功夫,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通过深挖存量潜力来提高资产收益。在2017年,这个地处深山的小山村建起了以枇杷、茶叶等为主导产业的生态果园。“小的时候种植枇杷没人管,不懂科学,种下去了,结也好,不结也好。”叶德裕说,现有了政府的规划和引导,现在种枇杷都是根据科学来种,慢慢的枇杷品种都改良了,“光枇杷一年收入近5万元。”

图片

为了打开销路,双湾通过“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模式,以“绿色安全”的产品理念,吸引游客前来采摘,同时发展农家乐餐饮业。“我们这里山清水秀、土壤肥沃,再加上品种改良和技术摸索,长出来的枇杷皮薄肉厚、味道鲜美,跟别的地方大不一样。”叶德裕说,枇杷全身都是宝,本身就营养价值非常高,高蛋白,高葡萄糖,其次枇杷叶可以当作药用,枇杷花可以做止咳糖浆,因此果农在管理上相当的重视,“老祖宗传下来,每根枝条上只能留两颗枇杷果,留多了果实长不大,而且果树的修剪非常重要,果树如果修不好,果实就别想了。”

图片

为了帮村民打开销路,双湾村充分发挥村合作社和共建单位,优先保障了贫困户收益,积极参与各级枇杷推荐会,把枇杷“搬”到网上,通过“平台带货”等形式,为双湾枇杷开通网路。“村里还以高出市场价2到3元的价格统一收购困难户家里的枇杷,着重帮助果农解决丰产不丰收的问题。”双湾村党委书记吴毓洲向小编介绍,双湾枇杷的名气越来越响,每到枇杷季时,人来人往的游客特别多,村里合作社还和苏州大市范围内的30多家生鲜超市签订了直供协议,快递在村里设了多达11个揽件点,当地果农也依靠着这片果园,走上了致富路。

山枇杷进了“实验室”,

院士助力村民产业增收

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枇杷的成功,鼓舞了当地坚定发展产业的信心和决心,2019年,双湾村引进江苏东山枇杷科技小院(科研所),依托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帮助双湾村培育无核枇杷品种,探索枇杷增产、资源增效、农民增收新途径。在2019年的首届中国苏州枇杷学术研讨会上,双湾村白玉、冠玉枇杷双双获评“全国十大精品枇杷”,为东山镇赢得“世界枇杷看中国,中国枇杷问东山”的高度赞誉。

图片

位于东山环岛路边的双湾村大咀山农家乐,此时墙上开满了月季和蔷薇,饭店里热闹非常,老板娘卜丽芬正在忙前忙后。“现在还不是生意最好的时候,周末时简直忙不过来。”谈到村里近些年来的变化,卜丽芬感触很深:“现在环境真的好了,污水管网全覆盖,美丽村庄全建成,游客一多村民们就纷纷开起了饭店和民宿。”

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不断“倒腾”存量资产,双湾村集体资产的造血功能不断增强,截至2019年底,双湾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957.72万元,一举脱掉“薄弱村”帽子。“底气源于村民,成绩出自于村民,没有村民的努力,就没有喜人的成绩。”吴毓洲说,在挂钩单位的支持下,村里开始对接知名医疗企业,建设村级家庭医生工作室,村民有什么头疼脑热,不用出村就能检查;同时,每年在全村设10个名额的“学平险”赠送给学生,向60岁以上老人和困难家庭赠送意外伤害险,为村民出生、死亡、70岁以上老人以及优秀学生送去慰问金。

吴毓洲强调,村里还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评比,开展“荷花节”“出台阁”等群众文艺活动,不既富了村民的“口袋”,也富了村民的“脑袋”。

图片

“未来几年,我村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积极整合多层级、多媒介、多主体的云村落,使市场空间更加强大,更加充裕。”双湾村党委第一书记胡翔表示,该村将继续大力发展好枇杷特色产业,继续促进文、农、旅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中国枇杷第一村。

作者 小虎 剑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