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记 | 愚园路的光与影
来源: 紫牛新闻
2024-06-06 15:28:55
愚园路街景
在上海旅行,不知不觉间,你就会成为一个“城市漫游者”。
夏日的黄昏时分,循着愚园路、长乐路、安福路慢慢地走下去,与酡红色的夕阳共同消磨着最后的树荫和光影。你会发现,美,在这里凝聚,在这里扩散,在这里荡漾,在这里升华。空气中漂浮着咖啡豆烘焙的醇香,面包房发酵的甜香,或许还有一家专门出售中亚香料的神奇小店,隐藏在青砖灰瓦的洋楼里。
夜色里,你会遇到温柔的上海。那些透着神秘的近代建筑,投下它们巨大的影子,将窄窄的行道,整个儿包裹。它的居民在哪里?你不由得冒出这个怪问题。屋顶的缝隙里探出几丛野花,窗台上还长着几株小葱,几盆开得正艳的玫瑰,阳台上伸展着长长的竹竿——这都标志着,它们是有生命力的建筑,它们依然承载着一户甚至几户家庭长长久久的生活。
它们会说话吗?巷口有一个牌子,我跑过去看,是关于吴石和朱枫的惊心动魄的故事。牌子旁,站着一对年老夫妇,头发花白,衣着优雅得体,他们抱着一只小狗,悠闲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我走进他们,很自然地开始搭话。他们说:“我们一直住在这里,前面的巷口,以前是贺绿汀故居,右边的创邑space,以前是长征制药厂。”“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渐渐展开了这场故事会的序幕,将时间轴向前拉去,我仿佛已经听到了老电影放映机咔哒咔哒的链条声。
行人穿梭不息,年轻人走进一家家的买手店、bistro和居酒屋,商店的橱窗展示的是狂放的后现代艺术,一个人脸头像,裹着长发,戴着超大墨镜,在夜晚显得阴森吓人。
他们轻抚着小狗,淡定地细数往事,诉说老洋房的清水红砖和屋檐下的锁头构件、檀木色系雕花门窗、老式的铜把手,聊聊荣氏兄弟的政治智慧……他们怀恋从前安静的愚园路,也拥抱眼前前卫的生活。我真实地感受到愚园路就像一条流不尽的回忆,年轻的人与年长的人共同寻找着属于他们的位置。这里有一种神秘的松弛感,沉浮着共和国里所有个体记忆。
我突然想到卢汉超在《霓虹灯外》书写的“上海人的性格”,他们游走在文化杂糅的中间地带,用松散、匿名化社会关系再塑地理空间上的文化景观……当时,大量戏剧、小说都以石库门作为背景,描述房客们之间微妙的博弈、他们的生活状态、房东与房客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包天笑、鲁迅、郁达夫、瞿秋白、夏衍……这些文化名人都是卢汉超关注的对象。他们对于石库门生活不遗余力的“全揭露”,逐渐构筑了一幅由“灶披间”、“三层阁”、“亭子间”等俗语构成的“上海特产”……
在我们漫步走过的第五个十字路口,这一场相逢按下了休止符。老妇人指了指远处:“下次可以去看看常德公寓,那是张爱玲和她的姑姑住得最久的公寓,《倾城之恋》《第一炉香》《第二炉香》《金锁记》……就是在那里写成。”“《安家》中的老洋房原址,是愚园路上的柳林别业。”老先生插话道。
此时,过街楼的幽深巷口,几个孩子踢着足球,啪塔啪塔,还有孩子们笑声,声音传得很远很远……
他们向我招了招手,我们彼此说着陌生人告别时的敬语。夜晚的宁静重新笼罩着我,用一种欲言又止的姿态,给予我无数个长长的日夜,回味这一次美丽的遇见,遇见愚园路的光与影。关立蓉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