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 | 人艺初印象
来源: 扬子晚报
2024-11-20 16:46:13
去岁冬日,我去北京旅行,特地买了张人艺话剧票——曹禺代表作《北京人》。才3点半,我就兴奋地提前进入“热身”状态。顶着零下2摄氏度的寒风来到“海碗居”,先吃一碗正宗的老北京炸酱面。一碗手擀面条配着8个小碟的菜码:黄瓜丝、萝卜丝、白菜、豆芽、青椒、毛豆、香葱花、肉丁炸酱,五颜六色。据说到这里来吃面,是戏迷们的标配。
吃完面,便步行去往心中的圣殿——首都剧场。时间还早,我就去近在咫尺的人艺戏剧博物馆参观。
甫一进门,即见一幅巨大的油画《42小时谈话》,再现了1952年史家胡同56号院里的一个名场面。20世纪50年代,56号院是人艺演员的集体宿舍。《42小时谈话》中的4个人物分别是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和赵起扬,他们正在围绕如何建立人艺展开热烈的讨论,历时42小时,最后绘制了将人艺办成莫斯科艺术剧院般高水平的蓝图。
在人艺戏剧博物馆里,我还看到了很多珍贵的文档资料。让人惊叹的道具厅,陈列着用纸张制作而成的道具,惟妙惟肖,近距离盯看也难辨出其材质,真可谓巧夺天工。还有一间声音馆,模拟各式各样的胡同叫卖声。犹记某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人艺老艺术家们表演过一个节目《叫卖组曲》——那是一道远去的风景线。
走进人艺大厅,一派热闹景象。许多穿着统一校服的中学生观众,于《北京人》巨幅海报前留影。同学告诉我,人艺有些剧目会辟学生专场,孩子们都懂得剧院礼仪,观剧时噤无一语,亦无人朝舞台举起手机拍摄。更让我赞叹的是,我的邻座,一位男生,边看剧边在本子上记几笔……审美能力真是在点滴中慢慢培养、生发的,而及早建立好的审美观,对一生都有良性影响。
《北京人》是一场三幕剧。故事背景设置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北平,讲述了盛极一时的士大夫家庭的曾家,于逐渐没落走向凋敝的过程中,三代人精神世界的挣扎、浮沉和觉醒。这版的《北京人》,观感浓缩为一个字:“静”,我似乎从未看过比这节奏更为缓慢的戏。缓慢使人不免有窒息压抑之感,也更能烘托出人物个性的拧巴。封建大家长、懦弱的男子、悲剧的女人……细腻的心理缠斗以无声的静默凝固成灵魂叩问,留给观众悠长的余味。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老北京的鸽哨——一声声清脆的鸽哨声,穿插在戏中一次次响起。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鸽哨的声音,倍感新鲜。“豆汁儿焦圈钟鼓楼,蓝天白云鸽子哨”,据说这是老北京独有的交响曲。
整整3个半小时的艺术盛宴,是我感受老北京的视听之旅,它是氛围感十足的,也是细节感满满的。
作者:展颜
来源:扬子晚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