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 | 看“过来人”打个样
来源: 扬子晚报
2024-12-06 10:05:41
归置好行李,任桢走到病床前,向家属打听她将要护理的病人的基本情况,还跟人要验血报告来看。见对方满脸疑惑,任桢忙解释,之前她护理过一个病人,晚上泡脚老嫌水不够热,一再要求加热水,仔细问了,才知道病人有糖尿病,脚上神经比较迟钝。“糖人和高血压病人,泡脚水都不能超过40℃,否则有害无益;若病人有消化道出血的情况就不能喝热水,不然血管一扩张,病情更严重。事先了解清楚,照顾起来更方便。”
瞅见隔壁床家属照顾刚做完手术的病人,动作很别扭,任桢主动上前,帮忙搀扶并讲解示范:“手术后,人没筋骨,这时就要俯下身,让病人的臂膀勾住你的脖子,再伸出手臂托住病人的后背,使出一份暗劲,这样既省力,还不会伤到病人,你自己也不会弄伤了腰。”紧接,她又示范拍背的手势:手掌五指并拢,曲成一个空心的瓢状,从下往上拍,可以促进术后痰液排出。
一绺卷曲的刘海从任桢的贝雷帽里露出来,她白净的圆脸化了淡妆,没有一点护工的“班味”。护理期间,任桢不失时机地与大家说起亲身经历的陪护故事,其中一位92岁的老太太,得了恶性肿瘤晚期,医生和家属都觉得她这把年纪很可能受不住手术的苦,打算实施保守治疗。老太太得知后,坚决表示,但凡有一线手术机会就不放弃,就算下不了手术台,自己也认了。意志坚强的老太太,术后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治疗,病情逐渐稳定。如今出院一年多了,血象指标都很正常。任桢带着感佩说:“很多事,不是努力了就有好结果,但是不努力,肯定没有好结果。人啊,总先要有勇气,才能得运气。”
听任桢娓娓道来,三位重病号僵硬绝望的表情忽然松弛,如枯树桩上蒙上一层软软的新绿。
见其护理的病人安静睡了,任桢静静坐在病床边,翻看一本从护士那里借的专业书籍。拗口的药名,愣让她变成妙趣横生的谐音梗:治口臭的多贝尔溶液,记住“包贝尔防口臭”;碳酸氢钠用于真菌感染,归纳为“侦探”……
“任桢,你这么努力,是想把头上的帽子换成燕尾帽吗?”面对旁人调侃,任桢答得很认真:“对自己要求高一点,病人有突发状况才应付得来。我们做护工的,做长了,也是半个护士呢。”
五年前,任桢还是在这家肿瘤医院就诊的宫颈癌晚期患者,手术,化疗,放疗,几个方案走马灯一样在身上过了一遍……她有过悲痛欲绝的经历:丈夫耐受不了经济与精神的双重压力,坚持要与她离婚。然“一息尚存,继续努力”,是任桢的信条。后来,她有幸遇到新药临床实验,竟就这样被挽救了。新药一见效,感恩医生让她进入实验组的任桢就经常在医院当志愿者,陪同异地的病友问诊、配药、买药,熟悉求医流程。与大多数肿瘤患者治愈后和医院划清界限不同,任桢对医院有很深的感情。结疗后,任桢将衢州老家的餐馆转给了别人,如今,她的儿子在医院附近继续开餐馆,遇到病人家属想开个小灶,任桢就引去自家店借火,作料啥的管够。
作为与病魔战斗过的“过来人”,任桢劝病友振作、配合医生,比家属或医生的劝告都灵验得多。
作者:莫陌
来源:扬子晚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