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情涌 塞外春浓 苏伊携手筑梦天山,双向奔赴续写华彩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07 22:51:00
天山北麓广袤壮美,伊犁河水奔腾不息,见证着江苏与伊犁两地跨越千山万水的深情厚谊。
6月30日,总投资3.67亿元的年产6万吨高级生活用纸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兵团七师胡杨河市天北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江苏援伊·淮安工作组今年6月签约的第二个超亿元项目。刚结束的2025(中国)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在扬州工作组助力下,新源县签下投资总额高达15.9亿元的三个重点项目,这些都是“输血”向“造血”转变下结出的累累硕果。
1997年以来,在伊犁州直和兵团四师、七师的广袤大地上,江苏省共派出了14个对口支援工作组和中组部计划的近3000名干部人才,投身援疆伟业。第十一批江苏对口支援伊犁州和兵团四师、七师干部人才入疆以来,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创建“苏韵伊情”江苏援疆工作品牌,实施苏韵伊情·产业引导、教卫提质、干部培训、文化润心、民族交融等五大工程,援疆资金投入63.36亿元、实施援疆项目401个,书写了苏伊协作、共谋发展的动人篇章。
民生所系:织就幸福安康锦绣卷
江苏援伊工作将改善民生、增进团结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80%以上援疆资金倾注基层、聚焦民生,大力实施苏韵伊情·教卫提质工程等,用心用情描绘温暖底色。
教育提质,知识雨露播撒边疆。第九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简称“九次会”)以来,累计选派665名江苏教师来伊支教;投入1.5亿元建设伊犁师范大学新工科,新建6所幼儿园、8所中学、3所职业院校,架设全学段成长阶梯;安排6000多万元打造智慧教育云平台,引入江苏数字教育资源,1561场互动教研惠及师生逾15万人次……江苏援伊前指共实施教育援疆项目63个,投入资金17.25亿元,让各族师生受益匪浅。
医疗援疆,健康守护情暖万家。“九次会”以来,江苏援伊前指共实施医疗援疆项目95个,投入资金6.65亿元。“组团式”等医疗援疆模式深耕细作,5大专科联盟凝聚合力,互联网医院让“伊犁挂号、苏医看病”写进现实。援疆医疗团队累计门诊接诊27.6万余人次,培训当地医生9.8万多人次,结成师带徒440对,指导开展手术2.37万例,巡诊、义诊服务基层群众10.4万人次。2023年起推进“润心明眸”公益行动,惠及10万多名小学生、老年白内障患者。
乡村沃野,宜居宜业喜绘新颜。广袤乡村,寄托着振兴的梦想。2023年以来,64.76公里崭新乡村道路延伸希望,9座乡村水厂清泉流淌,226.68公里管网畅通血脉;4所焕新养老院、10个村卫生室、22个便民服务中心拔地而起;35个村庄、14个连队旧貌换新颜,村居更美,乡愁更浓,乡村旅游生机勃发。江苏援伊·连云港工作组支持的霍尔果斯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里,“霍尔果柿”品牌熠熠生辉,2024年318亩番茄映红致富路,创收9000万元,铺就人均年收入超7万元的幸福通途。
产业筑基:催动富民强州春潮涌
“九次会”以来,江苏援伊团队系统实施苏韵伊情·产业引导工作,共落实产业援疆项目96个,投入资金12.76亿元,紧扣富民兴疆核心,全力夯实伊犁高质量发展基础。
聚焦就业优先,拓宽富民增收双通道。一方面本地发力,招引劳动密集型产业,2024年江苏在伊60多家制造业企业吸纳就业9031人;支持那拉提景区扩容、喀拉峻自驾游线路建设等,2024年直接带动就业首破10万人。另一方面跨省联动,2024年组织1966人赴内地务工,实现“就在江苏”平台与伊犁就业服务网信息互通互用,目前平台已有企业用户2898家、个人用户1.4万余人。
强化载体建设,打造产业集群新高地。以工业为引擎,倾力打造9家江苏援伊产业园,伊宁县纺织产业园借鉴南通经验,22家企业产值超25亿元;徐奎科技产业园“经济小组团”助力,12家投产企业2024年产值超40亿元。以农业强赋能,江苏省农科院伊犁分院等产学研基地落地,同时通过在江苏设立61家特色农产品专卖店、举办两届苏伊特色年货生活节等,累计销售援受两地农特产品超18亿元。以文旅助腾飞,牵头编制并实施系列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年接待游客突破84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700亿元。
深化项目招引,注入产业发展新动能。2023年以来,新增江苏企业在伊投资项目184个,到位资金370亿元。成功促成徐矿集团与伊犁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支持苏豪集团在霍尔果斯投资1亿元建设国内前置仓项目。2024年,在伊江苏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超70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15家。
智力赋能:育得群贤栖聚碧梧枝
智力援疆是对口支援工作的基础性工程。2023年以来,江苏援伊前指系统实施苏韵伊情·干部培训工程,累计投入资金6.04亿元,实施智力援疆项目100个,取得了丰硕成果。
6月18日,新疆日报边关万里行大型采访活动正在开展,通过视频连线,苏州工作组介绍了中国(新疆)自贸区霍尔果斯片区与中国(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双区联动成果。6月20日,由南京援疆医疗专家、泌尿外科主任葛余正领衔,联合宁伊两地多学科团队完成的《免疫治疗时代下肾部分切除术与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的比较:基于人群的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学术论文,正式发表于国际肿瘤外科权威期刊《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填补了伊犁州县市级医疗机构在泌尿肿瘤科研领域的空白,更成为苏伊“双向协作”“师带徒”的典范成果。
聚焦战略服务,当好发展决策智囊团。江苏援伊干部人才还深度融入伊犁发展大局,既着眼“两霍两伊”一体化发展全局规划,也聚焦文旅、乡村、物流等重点领域,一系列促发展、接地气、有温度的规划应运而生。自2023年起,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联合伊犁州党委组织部精心选派260多名经济领域年轻干部赴江苏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学习锻炼、招商引资,促成近300个项目落地,到位资金100余亿元,锻造出一支懂经济、善发展的本土骨干力量。
聚力人才培养,锻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连续十年耕耘“苏伊杯”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吸引3.8万名教师同台竞技,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学领军人才。2023年以来,州县两级柔性引进1550人,成功争取自治区重点人才项目及资金1340万元,实现才智共享、活力迸发。
促进双向协作,搭建苏伊共赢新平台。以“苏韵伊情 企心向党”共建活动为纽带,促成78家企业跨越千里深情携手,江苏企业助力伊犁伙伴提升管理、开疆拓土,伊犁企业则为江苏力量扎根新疆、辐射中亚提供坚实臂膀,书写心手相牵、互利共赢的崭新篇章。
镇江援助可克达拉学校照片
交融共进:架设民族团结连心桥
江苏援伊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工作灵魂,实施苏韵伊情·民族交融工程,创新载体、丰富形式,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青春交响,共育团结未来。“青苗筑梦”大型公益行动汇聚院士、科普和法学专家、奥运冠军等力量,线上线下吸引30余万名青少年及家庭参与,在现代文明与科学素养中启迪心智。“万里鸿雁传真情”书信交友活动情牵苏伊两地,参与青少年规模从2023年的4万人跃升至2024年的11.2万人,让真挚友谊飞越千山万水。
亲情纽带,筑牢情感根基。连续组织“石榴花·苏伊一家亲”活动,2025年组织122户“最美家庭”代表,赴江苏学习交流、结亲走访。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率先垂范,与当地家庭结对认亲,传递温暖关怀。基层层面广泛推进镇村结对、园区结对、“百企兴百村”等多种形式,促成1948对深度联结,让交往交流的暖流浸润基层沃土。
同心画卷,汇聚交融力量。江苏援伊积极推动各阶层、各领域深度交融,累计组织受援地致富带头人、基层干部及各阶层代表1.21万人赴疆外学习交流。“九次会”以来实施民族“三交”项目29个,投入资金3.8亿元,凝聚起同心筑梦的强大合力。
创歌舞剧《天山问渠》剧照
文化润心:滋养精神家园兰芷香
文化铸魂,润心无声。江苏援伊实施苏韵伊情·文化润心工程,致力于让中华优秀文化深深浸润各族群众心田,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构筑空间,厚植文化认同。漫步于提档升级的伊宁市六星街、喀赞其文化街区,多民族嵌入式融居的和谐图景生动可感。从石榴花展示馆的绚烂,到伊犁州、霍城、特克斯博物馆的深厚底蕴,一座座文博殿堂诉说着历史传承,石榴籽书屋、秋白书苑的书香悄然融入日常烟火。
文脉赓续,焕活非遗华彩。江苏援伊干部人才携手南京大学等专业力量,深入伊犁卡伦设置体系的调查与保护,牵头编制《伊犁九城及伊犁将军府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设计》,实证千年一脉的家国情怀。同时,“苏韵伊情·魅力非遗”交流展等平台璀璨生辉,苏伊两地近百种非遗瑰宝、三千余件匠心之作在此相遇、对话。指尖翻飞的刺绣、悠扬婉转的民歌、巧夺天工的技艺,织就了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牢固纽带。
精品惠民,共享文化芬芳。江苏援伊工作中深挖本土故事,倾力支持《天山问渠》《同是江南》《小白杨》等优秀文艺精品创作巡演,将文化的甘霖普惠基层。组织文艺苏军、文艺苏品进剧院、进社区、进校园、进边防、进景区,600余场倾情演出,如同星星之火,点亮了伊犁大地的一个个角落。
从生机盎然的产业园区,到温暖人心的民生实事;从厚植根基的智力支撑,到情真意切的民族交融……苏伊两地的协作故事,镌刻在修缮一新的街区中,流淌于挂满枝头的累累红果间。
天山巍巍见证深情,万里征程步履铿锵。站在新的起点,江苏援伊干部人才初心如磐,将继续与伊犁各族人民携手同心,并肩耕耘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壮美辽阔的边疆大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春宁
校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