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梿枷声声奏丰年,夏收油菜展现“老手艺”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14 15:57:00

扬子晚报网5月14日讯(记者 郭一鹏 通讯员 魏宏伟) 5月13日,天气晴好,南京高淳古柏街道三保村刘陶袁自然村前的田间,呈现出一派热闹繁忙的丰收景象。上午9点半,村民们手持梿枷,动作娴熟地对晾晒好的油菜进行脱粒作业,将一颗颗饱满的油菜籽收入囊中。

此前,随着油菜陆续成熟,村民们抢抓农时开启收割工作。自9日清晨起,当田间的油菜还挂满晶莹的露水,村民们便手持锋利的镰刀,小心翼翼地将油菜割倒,随后整齐地平铺在田间晾晒。经过两到三天的晾晒,油菜荚变得干燥酥脆,达到了最佳脱粒状态。据了解,三保村的圩田大多已流转给村里的水产养殖户,用于发展螃蟹养殖业。而村庄周边的高岗地,则由村民自行耕种。村民们积极响应村里珍惜土地的号召,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冬季种植油菜、小麦等农作物,夏收后及时播种黄豆、山芋、芝麻等,有效杜绝了抛荒、撂荒现象。

当下,夏收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为确保成熟一块、收获一块,三保村农技人员每日穿梭于各个田块,仔细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并结合天气预报,及时为村民提供夏收指导,助力村民将成熟的油菜、小麦等农作物适时抢收归仓。13日上午9点半后,就有5户农户在高岗地上紧张抢收油菜籽,农技人员也亲临现场,一边耐心讲解,一边亲自示范,指导村民掌握脱粒技巧,确保做到颗粒归仓。村民们挥动着梿枷,有节奏地精准击打油菜荚,一颗颗乌黑饱满的菜籽随之迸溅而出,正式拉开了收获的大幕。

在这片高岗地的西南面,村民刘杏保独自在田间忙碌,他弯腰将场地上刚脱粒完菜籽的油菜秆抱起,归拢到一边,又迅速将田地上的油菜抱到10多平方米的打晒场上铺展开。待整个晒场铺满油菜,刘杏保便用脚将其踩平压实,随后用力挥动手中的梿枷,有次序地来回敲打,接着将油菜翻面继续敲打。在他的持续劳作下,油菜荚中的菜籽纷纷脱粒,滚落在晒场上,与菜籽壳混杂在一起。刘杏保擦拭着额头细密的汗珠,笑着说:“我这里有5分地,都种植了油菜,光脱粒这一项一个人就要忙活大半天。脱粒完了,还得用筛子等工具把混杂着菜籽壳和杂物的菜籽进行分离,才能得到好的油菜籽。”

种植户许芳凤望着满地金黄的油菜杆,指尖轻轻摩挲着新打下的菜籽,笑意盈盈:“现在到处都是机器收粮,可咱们这梿枷打下的籽儿,带着日头晒过的香气,也带着老辈人的手艺温度。”她弯腰捧起一把菜籽,阳光下饱满的籽粒在掌心滚动,“虽说费些力气,但每颗菜籽都干干净净,榨的油很放心,这才是庄稼人心里实实在在的丰收。”

三保村负责生产的村干部魏飞飞介绍道:“这片高岗地由刘陶袁一组的部分农户耕种,田块大小不一,大的有5分田,小的甚至不足1分田,无法开展机械化作业,只能采用传统农耕方式。收获季一到,村民们便纷纷来到田间劳作,用人工方式收获这些果实。只要天气好,一个星期就能全部完成收获,实现颗粒归仓。”这种延续千年的传统农耕方式,不仅保障了丰收,更承载着乡村的文化记忆,成为乡村发展的独特印记。

校对 王丽丽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