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管+磁导航+单孔镜,2.5cm切口肺结节精准切除!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04 14:47:00
手术室内,36岁的陈某(化姓)在喉罩通气下安静“沉睡”,胸外科、麻醉科、综合内科专家团队正围绕一台“无管化+磁导航+单孔胸腔镜”高危磨玻璃肺结节切除术紧密协作。没有气管插管的创伤,没有CT穿刺定位的辐射疼痛,仅通过2.5cm的隐蔽切口,一枚10mm的高危磨玻璃结节被精准切除。
术后2小时,陈某苏醒后自行下床活动;24小时后,他神清气爽地办理了出院手续。这一颠覆传统胸外科手术模式的案例,正是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创新融合“Tubeless麻醉技术”“电磁导航支气管镜(ENB)定位”“单孔胸腔镜微创手术”及ERAS(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生动实践。
无管化麻醉从“插管之痛”到“无管一身轻”
“过去做肺手术时需要进行气管插管维持呼吸,但插管易引发气道损伤、术后喉咙就像刀割一样疼,还可能伴有咳嗽、肺部感染等问题。我们现在开展的Tubeless技术,就不存在这些问题。”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朱品介绍说。
术中
术中
术中,朱品创新采用“喉罩通气+静脉基础麻醉+神经阻滞镇痛”组合:喉罩替代气管插管,减少气道刺激;精准调控麻醉深度,确保术中自主呼吸维持;联合椎旁阻滞和迷走神经阻滞,实现术后12小时长效镇痛。“患者术中无感知,术后无痛苦,真正实现‘睡一觉手术就结束了’的体验。”麻醉科武勇主任解释道。
这一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严苛的适应症筛选。朱品表示:“我们需综合评估患者肺功能、结节位置及手术复杂度,确保安全性与舒适性并重。”
磁导航定位:给肺部画一张“3D地图”
精准切除肺结节的前提是精确定位。传统CT引导穿刺定位需患者清醒状态下忍受穿刺疼痛和辐射暴露,且对深部小结节易出现定位偏差。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24年引进的“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系统(ENB)”彻底破解了这一难题。
“就像用GPS导航开车一样,我们能实时追踪病灶位置。”综合内科宋甲富主任团队通过术前CT构建患者肺部三维模型,术中利用电磁定位系统引导超细导管经支气管抵达结节。“10mm的磨玻璃结节藏在肺外周,传统器械难以触及,但ENB可精准‘无创直达’。”这一技术将定位精度提升至1mm级,且全程无痛无辐射。数据显示,ENB定位成功率高达98%,并发症发生率低于1%,尤其适用于多发性、深部微小肺结节的诊疗。
单孔胸腔镜+微管引流2.5cm切口的“隐形手术”
定位完成后,胸外科孙海军主任团队登场。通过患者陈某侧胸壁一处2.5cm的隐蔽切口,单孔胸腔镜携荧光显影系统进入胸腔。在ENB标记的荧光引导下,病灶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清晰可见,15分钟内即被完整切除。
“荧光显影能最大限度保留健康肺组织。”孙海军指出,传统手术常需切除较多肺组织,而精准定位下的结节手术不仅切除彻底,而且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肺组织,对患者肺功能影响微乎其微。术后仅留置细如吸管的引流管,几乎无疼痛感。
ERAS理念多学科协作缔造“康复奇迹”
“快速康复不是某个技术的单打独斗,而是团队协作的系统工程。”孙海军强调。连一医胸外科与麻醉科、综合内科、康复科组成ERAS多学科小组,从术前宣教、术中微创到术后镇痛、早期活动形成闭环管理。
麻醉科优化用药方案以减少恶心呕吐;护理团队指导患者术前禁食时间缩短至6小时;康复科术后4小时即介入呼吸训练。数据显示,采用该模式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从5天缩短至1.5天,医疗费用降低20%。
随着低剂量CT筛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磨玻璃肺结节被发现。无管化麻醉与磁导航技的成熟开展,必将造福更多肺结节患者。从“大刀阔斧”到“精细入微”,从“卧床一周”到“次日出院”的结合,在创新之路上,该院团队用多学科协作的“和声”,奏响了精准医疗时代的“康复加速度”。
通讯员 王龙 胡硕 唐晗涵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凌飞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