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这只“独角兽”,才3岁!

来源: 扬州发布

2025-07-12 07:46:00

扬州“跳”出一只

百亿“独角兽”

近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5全球独角兽榜》,位于江都高新区的扬州纳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在新型先进功能集流体领域的技术突破,以90亿元的估值入选。

成立于2022年1月,

这只年龄仅3岁的“独角兽”

凭啥跃进全球榜单?

看一看它跳跃式的成长轨迹,

就能找到答案:

○ 利用园区盘活的现有厂房,创造“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纳力速度”;

○ 今年上半年基本建成二期项目,计划三年完成112亿元投资、实现近300亿元产销;

○ 建立材料、前瞻、应用等五个研究院,拥有技术团队200多人,研制的新型先进功能集流体产品技术世界领先,填补国际国内空白;

○ 完成多轮融资,多家国内外知名基金纷纷投资;

○ 2023年获评扬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2024年登上赛迪科创全国独角兽榜单,今年跃居全球独角兽企业……

三年“三级跳”的背后,

蕴藏着怎样的跃升密码?

记者深入企业、园区探访,

解码独角兽纳力成长之路。

“专利墙”跃动创新脉搏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前瞻研究构筑世界领先核心竞争力

文昌东路走到头,东北约2公里,矗立着一座新落成的现代化园中园——纳力国际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

探访的第一站从这里的纳力研发大楼开始。“‘纳力速度’源于科技创新的强劲驱动力。”江都高新区的同志告诉记者,要了解纳力,首先要了解纳力人对研发的执着和热情。

一踏入研发大楼展厅,一面巨大的专利墙就映入眼帘。墙面上,“总申请专利1320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373项、发明专利662项、国际PCT专利285项”的数字格外醒目。展厅工作人员指着可跳动的数字介绍:“这面墙是‘活’的,每周甚至每天都会更新专利数。”

记者算了一笔账:从扬州纳力诞生算起,到现在正好是三年六个月,不到1300天,平均每天有一件新的专利诞生。

这面墙,正是纳力创新活力的直观写照。“每天都在创新”,在纳力有了更具象的表达。

“创新不是口号,是在实验室里熬出来的。”扬州纳力董事长李学法拿起一片薄如蝉翼的复合集流体样品介绍,“你们看这材料,在高分子基材上用原子沉积技术覆盖铜层,材料虽然很薄,却能承受反复弯折。传统铜箔铝箔是锂电池热失控的‘导火索’,我们的产品如同给电池装了‘保险丝’——高温下高分子层会熔断、金属层会形成微裂纹,从根源上阻止燃烧爆炸。”

李学法进一步解释,这种创新不仅解决了安全痛点,还能减少66%的铜、85%的铝用量,同时使电池能量密度提升10%至15%。“这就是我们砸下重金、勇闯新赛道的底气。”

李学法是纳力联合创始人,更是企业技术带头人。翻看他的履历:博士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后期间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从事高分子薄膜材料研究,后在全球锂电池隔膜龙头CELGARD担任技术总监,回国后在多家新能源新材料企业担任首席技术官。

相比传统的铜箔铝箔集流体,复合集流体在提升安全性、能量密度、节省资源等方面更具优势。2020年,李学法敏锐捕捉到:随着电动汽车、智能手机等产业的全面爆发,复合集流体国产化的春天来了。

“当时还没人能做出成熟产品,我带领博士团队经过调研,决定就啃这块‘硬骨头’。”李学法回忆说,之所以敢闯这个“无人区”,除了对自己技术上的自信,还源于国家大力倡导原始性创新,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如今,这支博士领衔的研发团队已扩容至200多人,拥有多名全职海归博士。他们放弃海外高薪来到扬州,为的就是能在这个领域做出世界级成果。

纳力的创新之路并非坦途。2024年5月25日,第一台复合集流体自动滚焊机运抵企业车间。这台设备是产品量产的关键之一,也关系到能否通过国内外重要客户的认证。项目负责人刘经理记得,调试初期困难重重,设备精度要求达到微米级,稍有偏差便不符合标准,团队曾连续一个月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

那段日子,车间成了刘经理的“家”。他带领团队守在设备旁,凭借深厚的专业积淀精准记录各项核心参数,指尖在精密传感器与数据分析终端间快速切换;为了紧盯设备运行状态,把行军床搬进了车间办公室,有时凌晨设备发出异常警报,裹着外套就冲到车间。“客户要求设备精度必须稳定在微米级,我们不能因为任何技术细节掉链子。”功夫不负有心人,设备如期通过认证,客户订单接踵而至。

技术创新,需要科研人员孜孜不倦、攻坚克难的定力,更离不开企业大量持续的研发投入。纳力科技发展部屈经理告诉记者,纳力坚持创新链产业链无缝对接,布局建立材料、前瞻、应用等5个研究院,每年投入超6000万元研发资金,成立三年来科研投入近2亿元。

在材料和应用研究院里,科研人员正围绕“如何让薄膜更薄、导电性更好”等课题反复试验。

前瞻研究院的“前瞻”二字,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在这里,十余名研究员聚在一起,搜罗、探讨、研判全球复合集流体及动力电池前沿技术,确保纳力始终行驶在正确的航线上。

“当前新能源汽车方兴未艾,对动力电池的技术需求比较大,相关产品更新迭代的速度非常快。”纳力前瞻研究院院长彭佳介绍,作为锂电池的一项核心技术,新型复合集流体的研究一刻不敢停歇,“如果不去做一些前瞻性研究,很可能你花了大价钱、大精力研发出来的产品,刚投入市场就落伍了,陷入一步慢、步步慢的死循环。”

当下,纳力正紧扣新材料产业“以新破局”的核心逻辑,锚定复合集流体这条前沿赛道,着力开展前瞻技术探索、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为纳力的跨越式发展蹚出一条新路,更为全球动力电池的技术升级找到新的破局之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纳力的成长历程中得到了充分例证。目前,“纳力造”复合集流体产品得到国内外巨头的广泛认可,拥有131家国内客户、26家国际客户,应用领域从高性能锂电池、新能源汽车、5G基站建设延伸至储能、动力电池、消费电子等领域。凭借超强的研发能力,纳力多次在全国、全省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

“纳力速度”背后的隐形“推手”

——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为“独角兽”勇闯新赛道保驾护航

创新能力强、发展模式新、市场前景好的独角兽企业,是新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也是考量区域创新生态的“试金石”。

三年陪伴、三年培育,独角兽纳力诞生于江都并茁壮成长并非偶然。探究纳力养成之路,得从项目服务的故事说起。

2022年1月签约时,纳力急需一块现成的生产场地,江都高新区迅速盘活了3.6万平方米闲置厂房。“从签约到厂房改造完成,只用了105天。”李学法至今记得,政府派来的专班每天盯在现场,企业提需求,当天就回应。比如,车间需要特殊供电,供电部门3天就拉通了专线。当年11月,一期项目顺利投产,创造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纳力速度”。

在二期项目建设中,“政府承诺制”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

“当时我们急得睡不着,工期拖一天,就可能错过最佳的市场窗口期。”站在纳力总部大楼前,项目安环工程师毛工回忆说,二期项目在环评审批阶段遇到瓶颈:江都环保总量库暂无可用的废气、废水排污指标,导致环评批复停滞,项目建设受阻。

得知情况后,江都区委、区政府迅速响应,立即组织生态环境局、纳力公司召开专题协调会研究解决方案,创新采用“政府承诺制”,由区政府向扬州市生态环境局出具承诺,在确保后续排污总量指标落实的前提下,先行完成二期项目环评批复,保障项目合规启动建设。毛工表示,在政府部门的高效推动下,审批流程大幅缩短,纳力二期项目得以按计划推进并顺利建成,为企业后续产能释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人才的关怀,更让纳力的科研团队安心扎根。彭博士随项目从外地迁来时,最担心的是家人安置问题。“政府为了帮助企业留住人才,不仅提供了专项政策资金、人才公寓以及医疗配套,还将我妻子安排到扬州工作,彻底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彭博士说。

江都区委副书记、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梅天顺坦言,服务纳力这样的企业,靠的是“专业+用心”。园区管委会组建了12人的服务专班,从项目立项到用地规划全程代办,企业只需“签字确认”。此外,考虑到纳力生产线对水质、电力要求极高,这些配套设施必须提前到位,园区还组织了一批懂技术、懂政策的年轻骨干对接企业,针对性帮助其争取各项政策支持。

政府的诚意,换来了企业的信任与加码。纳力不仅追加112亿元投资二期项目,还主动引荐总投资106亿元的博恒新材料项目落户江都。

张国平,申达集团董事长,同时也是扬州纳力的创始人、投资人。从选择投资扬州,到将总部放到江都,到新上博恒百亿项目,张国平始终认为,纳力与扬州是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的关系。

在上个月召开的“第十六届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论坛暨2025中国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巡礼走进扬州”活动中,张国平深情点赞扬州营商环境:在扬州三年半的时间,扬州、江都两级党委政府成立市区两级专班“顶格协调”,为项目推进提供绿色通道、人才政策等“一站式”服务,当地干部开放包容的姿态和担当实干的作风让人感动,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投资扬州的决心和信心。

一只“独角兽”从幼体成长为巨兽,恰如一棵大树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离不开阳光、雨露和肥沃的土壤。“纳力速度”的背后,离不开政府部门“扶上马、送一程”的保驾护航,更离不开当地精心营造的独角兽赖以生存、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

“扬州纳力晋升全球独角兽,背后有着独特的生长现象:从破土而出到拔节生长,速度超越常规,并且与城市相互滋养、共同发展。”扬州市科技局副局长钱东分析说,独角兽企业是典型的高科技、高成长、高价值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镇经济崛起,“敢为人先、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精神,早已刻入了江都城市的基因。

在新时代,江都坚持项目建设和科技创新“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狠抓重大项目,招引建设一批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优质项目,为产业发展积蓄新动能;一方面坚持科技创新,大力营造敢闯敢试的创新生态,不断激发江都人骨子里的创新因子,让创新的活力在龙川大地激荡奔涌。

半年“大事记”见证新速度

——发挥独角兽“磁场效应”,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站在风口上,独角兽纳力一路高歌猛进。

看一看今年上半年的纳力“大事记”,就知道这只独角兽发展势头有多猛。

1月,纳力完成近10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

5月,纳力新大楼及研发中心正式落成,纳力开启了三年完成投资112亿元的“三年计划”;

6月,纳力锂电池原子沉积集流体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入选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成果……

从资金到硬件到技术,纳力全面发力新赛道,硕果不断。

“到2030年,行业约有近千亿平方米复合集流体产品需求,我们要力争年产能达市场份额40%以上,在这块‘千亿蛋糕’中分得最大一块。”李学法表示,集流体与隔膜在电池中用量为1:1,2024年隔膜出货量已超250亿平方米,对应集流体需求同样可观;到2030年锂电池出货量预计达6000吉瓦时,集流体作为看似细分的单品,实则是一个规模接近万亿的大赛道。

在产能布局上,纳力的步伐明显提速。目前,纳力二期厂房、办公楼已建成,设备正处于安装调试阶段,今年年底将实现投运。而这只是起点,后续公司还将持续加大投资,以上马新项目为抓手,向着50亿平方米年产能、300亿元产销目标稳步迈进,成为全球最大的复合集流体产品供应商,力争2030年生态圈企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

在做大做强扬州总部的同时,纳力积极拓展全球版图。除了江阴子公司,公司已在美国、日本、韩国设立全资子公司,欧洲子公司也在规划布局中。

“我们的愿景是创建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材料企业。”李学法表示,公司将持续通过新型集流体本质性提升锂电池安全性能和能量密度,大幅节约资源,为全球节能减排提供安全绿色低碳的电池解决方案。

前行路上,纳力亦与地方产业深度绑定。“江都将在全力支持纳力做大做强的同时,继续发挥该独角兽‘磁场效应’,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推动形成从研发到生产的完整新材料产业链条,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江都区委书记朱莉莉表示。

来源:扬州日报、扬州发布

通讯员 江萱

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邹平 宝岭 源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