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顶级大咖共同期待:将东布洲艺术节打造成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来源: 海门发布

2025-07-12 08:59:00

潮涌东布洲,艺聚写新篇。盛夏时节,第二届东布洲国际艺术节在海门高新区如期启幕。百余场演出、十余个国家的艺术力量在此汇聚,海外精品与本土创作交相辉映,勾勒出跨越国界的文化胜景。

艺术节期间,行业大咖齐聚海门,从不同艺术维度解码艺术节价值,共探传承创新路径,为东布洲文化未来注入深层思考与期许——这场始于小镇的艺术之约,正以国际视野书写着文化共生的“中国样本”。

谈及举办东布洲国际艺术节初衷,深圳市小橙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东布洲国际艺术节发起人胡梁子坦言:“小橙堡过去10年走遍全球艺术节,也在深圳成功举办了九届国际亲子艺术节。但传统大剧院模式的艺术节,剧组间往往难以深度共创、开展研讨。我们急需一个契合国际标准的孵化、制作与仓储空间,更需要一个能邀请全球艺术家,一同领略、创作并讲好‘中国故事’的广阔舞台。”

在她眼中,东布洲国际艺术节的独特价值,在于搭建起连接国内外艺术资源的桥梁。“我们不仅把国外顶尖偶戏作品引进来,让国内观众大饱眼福,更借此契机向全球艺术家展示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推动文化双向交流。”首届艺术节期间,小橙堡联合亚洲儿童青少年艺术节与戏剧联盟(ATYA)担任艺术顾问团队,围绕不同地域“偶”艺术的多元发展,开展了深度碰撞与交流。

在内容创作与IP运营上,小橙堡有着清晰的坚守与策略。“IP商业化的核心在于内容成熟度,持有方需对IP进行长远规划与持续投入,不能仅靠授权盈利。”胡梁子说,团队会依据IP特性开发成音乐剧、舞台剧等多种形式——以《小猪佩奇》音乐剧为例,从最初外方主导创作,到小橙堡凭借丰富巡演经验逐步参与创作与制作,正是深度挖掘IP价值的生动实践。

谈及东布洲国际艺术节的未来,胡梁子眼中满是期待:“希望它能持续深耕,成长为如爱丁堡艺术节般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吸引更多家庭、艺术家与专业人士参与,成为推动中国青少年美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校园与木偶艺术结缘,到执掌上海木偶剧团,何筱琼与木偶的故事已延续数十年。这份坚守,始于一次改变人生的抉择:20岁时,她放弃了日复一日的配音工作,毅然回到木偶舞台——“我更渴望在舞台上为木偶赋予生命,哪怕永远是‘幕后英雄’。”

作为海派木偶戏传承人,何筱琼深知“传承”与“创新”缺一不可。“只做低幼市场,路会越走越窄,好作品要让一家三代都坐得住。”为此,她将《花木兰》搬上实验舞台,突破传统皮影的二维局限:通过多媒体技术与皮影融合,打破光源对冲的技术壁垒,让水墨画风的皮影呈现出三维质感——“这颠覆了观众对皮影的认知”,该剧因此斩获多项行业大奖。

尽管是首次来临江,何筱琼对这片土地充满好感:“从进入东布洲开始,就能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气息。小镇虽不大,但艺术节的定位和国际影响力让人印象深刻,首届的成功有目共睹。”

谈及与海门的合作,她充满期待:“我们非常希望能与海门合作,把《花木兰》等剧目带到海门演出。”她表示,上海与海门距离相近,文化交流便利,“也期待与东布洲艺术节形成良性互动,让海派木偶戏在这里与更多观众相遇。”她表示,传统艺术应跨越地域边界,与各地文化碰撞交融。海门对文化发展的重视令人瞩目,若能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木偶艺术——从制作工艺到舞台表演深入了解,或许就能在他们心底播下传承的种子。

“在一个小镇见到如此规模的国际阵容,太震撼了。”初到东布洲,原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被艺术节的“容量”打动——11个国际作品、31组全国团队,从偶剧到戏剧,从传统到现代,多元艺术在此平等对话。更让他触动的是,这场盛会不止于“演出堆砌”,而是“以戏剧为语汇,挖掘艺术对当下生活的意义”。

在他看来,昆曲作为“百戏之主”,其虚拟性、抽象性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戏剧的肢体语言,“即便海门本地的山歌,若要转化为舞台艺术,也离不开戏曲的滋养”。而东布洲艺术节,恰恰为传统戏曲提供了与当代对话的平台:“观众在多元艺术中追溯源头,创作者在国际视野中寻找灵感,这正是昆曲走向未来的方向——用东方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世界故事。”

对于东布洲的文化潜力,蔡少华充满信心。他建议通过“聚沙成塔”方式打造品牌:政府从空间、内容、产业多维度规划,民间力量深度参与共建,形成“以戏剧为核心的生活体验空间”;同时培育青年群体,通过校园社团、融媒体传播、艺术社群等方式,让戏剧文化“扎根日常”。

“第一次来海门高新区东布洲,就像和它谈了一场恋爱。”小橙堡剧团团长赖毅的比喻里,藏着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六次到访,她见证了东布洲从“科技小镇”到“人文热土”的蜕变:“海门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为艺术节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次,小橙堡剧团带来两部诚意之作:改编自熊亮绘本的《一园青菜成了精》,以河北梆子演绎传统故事;中法合作的《小丑宝宝》,用跨国创意为孩子打开多元艺术之窗。“十天里沉浸式接触全球顶尖作品,对观众而言是难得的审美跃升契机。”在赖毅看来,这是艺术节的独特魅力。

深耕儿童剧数十年,赖毅坚持“用纯粹艺术滋养童心”。“儿童剧的意义不在生硬说教,而在传递‘飞扬的精神’。”她举例,剧团会在演出前后设置工作坊,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道具、体验“小小场务员”工作,“增强归属感,让艺术真正融入成长”。

谈及未来,赖毅期待东布洲艺术节“像大凉山艺术节、乌镇艺术节一样,办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成为国际品牌”。“海门高新区东布洲有科技力量,更有文化温度,”她笑着说,“我们会一直在这里,用戏剧为这片土地注入童真与活力。”

暮色中的东布洲,灯火与星光在夜空交织。四位嘉宾的期待,恰如这场盛会的注脚——当木偶艺术突破传统边界,当昆曲与世界舞台共鸣,当童心被纯粹艺术滋养,东布洲正以艺术节为桥,书写着艺术与城市共生共荣的绚丽篇章。

记者:肖敏冬 、施春晓、顾聆译

摄像:孙乙匀、吴赛杰、陆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