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何以枢纽,“转化之力”催新程

来源: 淮安发布

2025-07-14 22:18:00

何以枢纽,“转化之力”催新程

《孙子兵法·地形篇》有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古之淮安,因“南船北马”漕运枢纽地位而兴盛;今之淮安,以“公铁水空管”立体交通网为依托,在长三角科创版图中重塑“转化枢纽”新坐标。

当一列列高铁载着创新因子呼啸而来,当一艘艘货轮托着转化成果破浪而去,这座城市正以“枢纽思维”重构创新地理——不是简单的资源中转,而是成为长三角科创要素的“处理器”、产业升级的“加速器”。

通衢致远:

枢纽之上的科创“嫁接术”

交通动脉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更是创新资源流动的通道。作为长三角北部唯一“公铁水空管”五位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淮安与南京相距200公里,高铁3小时直达上海,海铁联运20小时抵宁波港。这一区位优势使其成为长三角科创资源“北下”的天然中转站。

基于此,2024年5月,淮安市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共建“淮安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淮安产研院”)。“交通优势让淮安具备承接创新资源的条件,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淮安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王亮一语道破其中关键。目前,淮安产研院已与本地7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依托体系内100余家研究所及海内外200多家合作高校,解决企业技术攻关、人才引育等问题。

作为中国香料香精行业龙头企业,万香科技在香料合成技术与催化工艺上曾遭遇发展瓶颈。“当时我们急需技术突破,但靠企业自身力量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万香科技技术负责人刘晓涛回忆道,“淮安产研院得知情况后,迅速行动,利用其丰富的资源网络,帮我们对接上了合适的高校团队。”在淮安产研院的推动下,校企双方携手开展技术攻关,加速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此外,淮安产研院还邀请行业顶尖专家与万香科技深入交流,助推企业实现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双提升。

为了让科创“嫁接术”更好地落地生根,今年4月,淮安正式发布《淮安市企业联合创新中心资金补贴实施细则(试行)》。根据该政策,与淮安产研院建立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的企业,最高可获得50万元的资金补贴支持。政策的出台,不仅为企业减轻了创新负担,更点燃了企业投身科创的热情。

不仅如此,去年12月,在市科技局和淮安产研院的推动下,盱眙凹凸棒石产业创新引擎计划项目获省科技厅专项批复并纳入省级区域创新引擎重点培育体系,成为淮安首个以单一矿产资源为依托的省级产业创新计划,获省级专项资金5000万元支持,为特色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聚核成势:

枢纽之上的创新“强磁场”

高层次平台载体犹如创新体系的“塔尖重器”,是区域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淮安精心绘制的“一核一廊三区多点”创新版图里,这些平台正以磁核般的强大集聚效应,构建起吸引创新要素、赋能产业发展的强劲磁场,推动城市在创新赛道上加速奔跑。

作为淮安“创新之核”建设的重要成果,去年5月,碳纤维复合材料和装备创新淮安研究院正式落户淮安经开区智慧谷,这也是我市签约落地的首个院士研究院。该研究院依托孙以泽院士领衔的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电智能装备技术与系统团队,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与高端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成为淮安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交通动脉就是创新血脉,让高校成果不再‘沉睡’。”碳纤维复合材料和装备创新淮安研究院副院长李麒阳如此评价淮安的交通优势。他指出,淮安便利的交通条件为研究院发展提供了极大助力,无论是原材料的运输,还是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都能在高效的交通网络下得以实现。

因此,研究院在技术研发上不断取得突破,其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智能编织机,成功攻克满锭子变轨交联、内环球面轨道编织等国际首创技术,实现高端装备国产替代及产业化,为淮安打造千亿级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集群筑牢了装备产业基础。

在聚焦核心平台建设的同时,淮安还积极倡导区域性科技创新合作。借助南京都市圈区域战略,淮安建立起“企业在淮、研发在宁”的创新飞地共建机制。目前,已建成盱眙宁淮科创走廊软件基地、金湖(南京)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科创飞地,有效加速了两地产业、人才“双循环”。

入驻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的众仓机器人总经理王炜对此深有体会。他表示:“我们现在基本可以实现上午在南京实验室调试代码,下午在淮安工厂部署系统。”这种“候鸟式”研发模式,让淮安企业能够“零成本”承接南京的智力资源。凭借这一协作模式,众仓机器人持有及在申报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近60项,均为国内领先技术,公司还成功获评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核心平台与区域合作齐头并进,科创载体的提档升级同样不可或缺。为推动科创载体高质量发展,淮安制定印发科创综合体(科技产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工作指引,完善科创载体绩效评价机制,并成立淮安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全力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链式孵化生态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有各级科创载体70家,其中众创空间2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1家、科创综合体20家。

向远而行:

枢纽之上的人才“跃迁路”

当纵横交错的铁轨穿透地理桎梏,当黄金水道的货轮劈开区域隔阂,淮安正以交通枢纽的澎湃动能,构建起“来得了、留得住、转得动”的人才生态闭环,为人才铺就一条通达未来的“跃迁路”。海归科学家胡欢的创业故事正是人才“跃迁”的鲜活缩影。作为清华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双料高材生,深耕信息科学与微电子学领域十余年的胡欢,不仅是浙江大学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更手握6项中国发明专利。其主导研发的特种原子力显微镜探针技术,成功突破国外专利封锁,荣获2023年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项目奖铜奖。

2024年2月,胡欢毅然选择将企业落户淮安,创立淮安至微科技有限公司,聚焦原子力显微镜探针、精密仪器及微纳测试服务等前沿赛道。“这里的交通网络就像人才发展的加速器!”胡欢谈及选择淮安的初衷时难掩兴奋,“高铁3小时直达长三角核心城市,内河航运让设备运输成本降低40%,无论是学术交流还是人才招引,都能实现‘当日往返’。”而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提供的“全流程代办”,从公司注册到政策申报,仅用7个工作日便完成全部手续,让他得以心无旁骛投入技术攻坚。

依托交通枢纽的“虹吸效应”,淮安至微科技迅速完成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开拓的跨越。短短一年间,企业组建起10余人的专业团队,两款特种探针、摩擦磨损测试仪等产品已获得中科院、浙大等30余家单位认可,实现营收超150万元。如今,企业正加速推进产品迭代升级,计划年内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拓宽市场版图。

随着《淮安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专项实施细则》的落地,通过组建人才服务专班,淮安在人才争夺战中屡创佳绩:国家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入选数、省“双创”团队数量均居苏北第一,更在国家海外人才项目上实现零的突破。

正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淮安的实践证明,在区域协同发展的浪潮中,唯有将地理枢纽升级为“创新枢纽”,才能让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当“转化之力”遇上“枢纽之便”,当大院大所的智慧之光与交通动脉的奔涌之势交相辉映,一幅“以人才链强创新链、以创新链串产业链、以产业链织枢纽网”的壮丽画卷,正在江淮大地上徐徐展开。

淮安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左文东 郑国梁

摄影:赵启瑞

通讯员:朱华伟 王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