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独一份!南通“纺超” 开战!
来源: 南通发布
2025-07-15 16:48:00
7月12日下午,川姜镇首届“南通家纺城杯”足球挑战赛在川姜小学拉开战幕,8支主要由家纺企业从业人员组成的球队在绿茵场上展开“姜”湖争霸。
通州川姜、海门三星地区,是全国乃至世界的家纺中心,从业者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有很多足球爱好者。经过多年的积淀,该地区的业余足球队由最初的一两支,增至约30支。这场被称为“纺超”的赛事,不仅是草根足球的狂欢,更成为川姜镇以体育为纽带,串联产业、文化与城市活力的生动实践。
PART 01
“草根球队”逆袭“省冠之师”
川姜镇的足球故事,始于一群家纺从业者对足球的热爱。2019年,川姜镇的镇村干部与家纺企业员工中的一群足球爱好者自发组建了南通家纺城足球俱乐部。最初,这支队伍只有二三十人,球员们穿着简单的球衣,在简陋的场地上享受足球的快乐,“当时就是想找个地方踢球,没想到一踢就是6年。”俱乐部负责人王晓磊回忆道。
谁也未曾料到,这支“草根球队”会在6年后站上江苏省业余足球的巅峰。2025年5月,南通家纺城足球俱乐部在江苏省足协杯决赛中,凭借一记角球直接破门,以1∶0绝杀对手,夺得冠军。这是川姜足球首次在省级赛事中登顶,更创造了“业余队战胜半职业队”的奇迹。决赛中打入制胜球的17号球员陈正是川姜一家家纺企业的销售经理,赛后他捧着奖杯笑道:“平时跑客户练出的耐力,没想到在决赛派上了用场。”
俱乐部的成长轨迹,恰似川姜家纺产业的发展缩影——从分散到聚合,从“小打小闹”到“抱团发展”。2021年,俱乐部吸纳了一批从职业梯队退役的年轻球员,组建U19梯队,完成了“质的飞跃”。这些曾接受专业训练的球员,与家纺从业者组成的“草根阵容”互补,让球队兼具专业素养与团队韧性。如今,俱乐部45名成员中,既有年过半百的企业老板,也有20岁出头的家纺业务员,大家因足球结缘,在训练和比赛中磨合出超越职场的默契。
更令人瞩目的是,俱乐部的陈正、张卫等5名球员入选了“苏超”联赛南通队名单。“只要站上球场,就会拼尽全力。”球员刘林林说。他白天是家纺面料采购员,夜晚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如今已成为南通队的主力中场。
PART 02
足球场上开启另类“商战”
7月12日的川姜小学操场,成了家纺人的“狂欢舞台”。“纺超”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产业基因”。参赛的8支队伍均来自南通家纺联盟,120余名球员以家纺企业负责人为主。夜魔队、功夫熊猫队、飞虎队……这些充满个性的队名背后,是年产值超100亿元的家纺企业力量。比赛间隙,球员们讨论的不仅是战术,还有面料新品、订单需求,“踢一场球,可能就谈成一笔生意”成了赛场常态。
赛事当天,天公不作美,乌云密布,但球员们的热情丝毫未减。首场比赛中,伍山FC队的张哲瑄打入“纺超”首球,他激动地说:“这球不仅是为球队踢的,更是为我们家纺人踢的!”经过激烈角逐,夜魔队以全胜战绩夺冠,23岁的顾康伟获得“最佳球员”。这位曾因伤退役的前职业球员,如今是家纺企业的业务员,他感慨道:“足球让我重新找到奋斗的意义,家纺行业则给了我安稳的生活,两者缺一不可。”
本次“纺超”的举办,是一次“以球为媒”的产业试验,串联起了本地200余家家纺企业。未来,川姜计划组织范围更大、球队更多的家纺企业足球比赛,吸引长三角地区的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关注,让更多家纺人在绿茵场上交流合作,让川姜的名字随着足球传得更远。
PART 03
绿茵纽带凝聚产业力量
在川姜镇,足球早已超越“运动”的范畴,成为激活城市活力的“密码”。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家纺集散地,30万从业人员来自五湖四海,而足球,成了打破地域隔阂、凝聚产业力量的最佳纽带。
南通家纺联盟的发展轨迹,印证了足球的“凝聚力”。2019年联盟成立时,仅有3支球队、30余人;如今,联盟吸纳了200多家企业,组建8支球队,定期举办内部联赛。成员中,90%拥有本科以上学历,15%是海归,年龄跨度从23岁到50多岁。大家在赛场上是对手,在生意上是伙伴。江苏双鸥印染厂老板丁志伟通过足球结识了众多面料销售商,一年后合作额达到数千万元;微商供货者顾晓松借助联盟资源,将家纺产品卖到了全国30个省份。
足球还为川姜的“青训未来”埋下伏笔。姜灶中学作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已连续七年蝉联通州区青少年足球联赛冠军。学校积极组建校内足球社团,邀请专业教练指导校足球队训练,将拼搏精神融入学业与生活,诠释川姜少年的全面发展。在开展校内足球联赛的同时,积极参加区、市两级校园足球联赛,进一步放大校园足球品牌效应。
目前,南通家纺城俱乐部正与政府合作筹建青训基地,计划三年内打造青少年足球梯队。“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希望家纺城的孩子未来也能踢进‘苏超’!”王晓磊说,在川姜,经纬线织就的是家纺,绿茵场奔跑的是梦想。他的愿景,正是川姜镇“体育+教育+产业”融合发展的缩影。“下半年,我们还有个重要任务,就是备战2025年中国足协杯,大家都会全力以赴,为南通争光。”
文字:南通报业全媒体记者 徐爱银 任溢斌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