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启东抗战记忆丨海启地区抗日群众团体的建立与发展

来源: 启东发布

2025-07-15 17:01:00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海启地区的抗日群众团体纷纷涌现,成为凝聚民心、推动抗日斗争的重要力量。这些组织深刻改变了当地的社会面貌,并在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

海启农民抗日会的雏形可追溯至1941年春。随着夏收运动展开,具备工作基础的乡村率先建立了零星农抗会。同年夏天,县农抗会筹备会成立,在其推动下,夏收区域的乡、保农抗会纷纷建立并得到整顿,数月内各区普遍成立了区农抗会。到11月,海启县农抗会正式成立,通过民主选举产生领导机构,搭建起涵盖组织、宣传、调解、妇女、青年、武装等领域的完整架构。

▲抗战期间(约1944年左右),启东地区工抗会、农抗会、女抗会等群众团体的统计表格。

自诞生起,农抗会便坚定站在维护农民利益的前沿。它积极处理地主欺压、剥削问题,公正调解民事纠纷,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在征收公粮等工作中,农抗会有效动员农民参与,为前线提供坚实物资保障,赢得了农民的深切信任,被视作自己的组织,任务布置下来,农民总是争相完成。尤其在根据地建设初期,乡政权尚未改造之际,乡农抗会实际承担了大部分行政职能,在乡村治理中威信卓著。

伴随减租斗争的深入展开,海启妇女也勇敢投身其中。为组织和动员妇女群体,县、区、乡各级农抗会先后设立专职妇女委员。在条件成熟的区乡,妇女抗日会相继成立。尽管初期县级尚未独立设置妇女组织,工作由县委民运部统一领导,但妇抗会的成立标志着海启妇女力量的觉醒。在组织下,妇女们积极参与抗日宣传、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以坚韧行动支援抗战。

▲启东档案馆馆藏的《东南县委关于妇女工作的指示、决定》档案,为江苏省档案馆复制件。

在减租减息斗争同步推进时,海启中心区市镇成为职工抗日会的发源地。早期成员主要是店员和泥木竹工人,他们为改善劳动条件、争取权益团结起来。职抗会影响力随后扩展至农村,吸引众多长短工、雇农加入。他们以缩短工时、增加工资为目标,组织劳动者通过合理协商与斗争争取权益,有效改善了生存状况,增强了团结意识与斗争精神。

当女性和青年群体力量觉醒的同时,海启部分市镇和学校也在党的领导下汇集起青春的抗日力量。学生、青年抗日联合会(青联、学联)陆续建立。1942年春,县青联、学联及县区教师抗敌协会正式成立。这些组织充分发挥青年的活力与知识的力量,通过抗日宣传、学习培训等形式,激发青年学生和教师的爱国热情与斗争意识。学生们走出校园深入街头乡村,用演讲、文艺表演传播抗日思想;教师们则坚守讲台,向学生播撒爱国火种,为抗战积蓄后备力量。

▲启东县妇委书记王炎烈士,被捕后受尽酷刑,英勇无比,33岁时壮烈牺牲。

海启地区各类抗日群众团体的建立,共同构建起一个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动员网络。它们从不同层面联结各界人民,极大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在组织和动员群众投身抗日斗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团体的历史,不仅深刻烙印在海启地区的抗战岁月中,更为后人铭记人民群众在民族危亡时刻所迸发的磅礴伟力与不屈意志。